做股票的人都知道長線好,即使是被認為投機氣氛很濃的中國股市長線牛股也不少,比如格力電器、伊利股份、云南白藥、煙臺萬華等,很多都在十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以上的漲幅。 理論上講,如果一個股票在每一次波峰波谷都能做到高拋低吸,利潤肯定要比長線投資賺的多,曲線比直線長嗎!比如一個股票從10元漲到20元又跌到15元然后又漲到30元,同樣本金,做短線的人最后利潤率為300%,做長線的人最后利潤率為200%,明顯地做短線優于長線利潤,但問題是這個數據是理想化的數據,是標準的“事后諸葛亮”,把自己當成是“章魚保羅”,任何人都不可能準確地把握每一次的波峰波谷,結果往往是真正的好股票被我們認為是頂部的時候賣出,可股票繼續大漲,根本不給你回補的機會,而很多股票下跌后我們認為已經是底部,一旦買入這些股票,其實才是下跌的半山腰,買入以后就會持續下跌,當跌了很多我們一致看賠出局,股票也就漲上去。 以大牛股伊利股份為例,在2008年9月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加之當時大盤雪崩下挫,已經漲了幾十倍的伊利股價暴跌,市場幾乎所有人都給伊利股份判了死刑,認為它是“銀廣夏”第二,股價會跌到一元錢甚至幾毛錢,但結果卻是伊利股價不漲反跌,從2008年10月到現在股價又有了十倍以上的漲幅,說實話在當時大盤殺跌的恐慌性氣氛下、在“三聚氰胺”特大利空的打壓下,又有多少人敢進去買入伊利并長期持有到現在? 根據筆者統計的數據,假如是在漲幅相對較弱的上海股市(深成指、中小板和創業板漲幅更恐怖),小的波段行情不考慮,假如一個人能把握住每一次20%以上的中級行情,那么他的獲利將會相當恐怖,需要注意的是 20%的行情必須是前一輪下跌20%后的走勢,比如1996到1997年的上海指數,從512→1510,但在1996年12月底,由于《人民日報》社評以及漲跌停板的開始實施(實際上是證監會管理層對股市投機的不認可以及自身的調整),指數從1258→855,跌幅超過30%,而在從512點到1258點過程中,跌幅卻從未超過20%,因此我把512→1510這里總體行情就分為512→1258和855→1510這波行情,漲幅分別為145.44%和76.45%,同樣在2005-2007年998→6124的行情,在530暴跌中,上海指數從4335.96 跌到3404.15,跌幅21.5%,后來又從3404→6124,因而這波行情分解成998→4335.96和3404→6124兩輪漲幅分別為334.37%和79.90%的行情。 圖1.1995-2014 圖2.2005-2014 遠的不說,就看看1995-2004以及2005-2014這兩個十年,我們就發現如果一個投資者能把握住上證綜合指數20%以上的機會,那么1995-2004年他能獲利134倍,2005-2014能獲利88倍;即使他能抓住指數漲幅的一半,那么1995-2004年他能獲利15.66倍,2005-2014能獲利14.377倍;再不濟,即使能抓住指數漲幅的三分之一,那么1995-2004年和2005-2014都能獲利6.8倍;目前股神巴菲特的年平均收益率已經做不到這個水平,你想世界股壇第一高手、世界頂級富豪都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凡夫俗子又怎么樣?而且我是用的大鍋飯統計法,是代表所有的股票的綜合指數,只能算是平均漲幅,因此試圖把握住每一次漲跌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努力,當然每一次行情過后,作為投資者必須要總結,這樣做主要是提高自己。 我研究上證指數和其它三個指數(深成指、創業板指數和中小板指數)很長時間后得出結論只要能在相對底部買入(仍然以走勢最弱的上證綜指為例2002-2006年、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份、2011年年底到2014年11月其實都是相對底部),在相對底部只要不要追逐那些漲幅很大的股票(如合金投資、銀廣夏等)或高價大盤股(如中石油、中國遠洋),注意雞蛋不要放到一個籃子里,通常都能獲利很多,實際上相對底部的時間是很長的,比頭部、上升期和下跌期都要長,也就是說投資者有的是“掃貨”的時間,但問題是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相對頭部(比如上證綜合指數2007年4千點以上、2009-2011年3000點以上)買入后堅定看多,因此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寶貴逃頂時間,在相對底部熱衷于做小差價,甚至還追漲殺跌,甚至在大盤啟動的前一刻割肉出局。 [點擊查看博客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