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作者:桑可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始終堅守著“家國一體”的文脈。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感慨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叮囑,從“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忠誠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慷慨,中國人“家國一體”的民族情感,始終在這家與國休戚與共、個人與民族息息相關的歷史衍生中一脈相承。遵循這種家國一體的觀念,我們建立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社會,并逐漸形成了家和國的對應關系——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能否順利成長,要看家庭氛圍建設的好不好,要看家教方式管理的細不細,要看家風代代傳承的順不順。良好家庭的建設,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導下,不斷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才能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磅礴的中國力量,也正是依靠著中國人著中國來自家庭的底氣和骨氣,在家國情懷的鏈條內,實現家國一體的價值同構。 在我國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家國情懷始終是最為重要的歷史命題,并由此衍生出不計其數的愛國主義經典篇章。這些經典超越時空,歷久彌新,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反復吟唱,成為中國人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強大精神支柱。 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我們有“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壯志豪情;在國家動蕩之際,我們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拳拳之心;在和平時期,我們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憂國憂民。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以及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蹄疾步穩深化改革、持續有力推動發展、扎實有效改善民生,正成為我們當下“家國天下”的時代表達;最廣大的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也正在詮釋有國才有家的時代內涵。 近代以來,國家積弱、民族危亡,偉大的中國人民始終把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為精神主流,把個人的安危同民族存亡、國家興衰休戚相。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實現人民更幸福、國家更繁榮、民族更昌盛的宏偉目標,更加需要我們覺醒、奮斗和反思、改革,順利完成交在我們手中的歷史的接力棒,把億萬人民的聰明才智匯聚成改天換地的無窮力量。 在歷史進程中才能最真切地感悟到發展的巨變,從滄桑巨變中往往才能凝聚起偉大的復興力量。我們正在這種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家國一體”的深情大愛,不僅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更體現了我們對中華民族的一種高度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 從焦裕祿到孔繁森、從沈浩到龔全珍、從郭明義到高德榮,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大批的黨員領導干部正是以一種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家國情懷為自己的情感共識,敢于擔當、勇于奉獻,以主人翁的高尚姿態,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努力建設好這一塊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為共和國的宏偉大廈不斷添磚加瓦,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壯麗詩篇,鑄就了我們民族凝聚的心靈史。 “家是最小國,國有千萬家”。在這歡樂祥和的日子里,我們為偉大的祖國感到自豪,為偉大的人民感到驕傲。讓我們踏著春天的腳步,滿懷著新春的祝福和期冀,在羊年里,共同開創偉大祖國的美好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