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曹操得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在人和方面,人緣好,到處受人歡迎,應該當之無愧。他從基層做起,一路向上晉升。對于人情世故,非常熟練。他能夠赤手空拳,建立蜀漢,完全得力于他的仁義寬厚。 正因為如此,他對關羽、張飛當年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給予最大的鼓舞和支持。并且歷盡艱辛,始終不變。覺得知心之交,不是一般君臣、同仁、朋友所能相比。所以聽到關羽陣亡,立刻把矛頭指向東吳。他明知諸葛瑾是孫權特使,也是孔明的兄長。帶著兩面不討好的無奈,前來致意。卻當面加以怒斥:“殺弟的大仇,不共戴天!”要他罷兵,除非他死掉。可見劉備的內心,真的什么都不要緊。只有為關羽報仇,才是第一優先。 劉備的最大號召力,是以漢室正統自居。一心一意是匡復漢室,一統天下!現在曹丕篡位,漢獻帝傳聞已經亡故。劉備只知道傳承皇帝大位,卻不以替獻帝復仇恨前題。反而急于私務,為關羽報仇。豈不是因私廢公,把私人恩仇,看得比公務更重要?孔明所說“北討漢賊,以伸大義于天下”,和張飛所說“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兩相比較,竟然棄大義而先小義? 當然,劉備的真正想法,是曹丕剛就帝位,一定忙于內政。在形勢不穩的時候,不可能采取軍事行動。孫權不論是真降假降,曹丕都不會出兵支援。如果以孫權偷襲關羽這一事件,來激發大家的憤怒情緒。全力東征,一舉攻下東吳。然后北伐曹魏,公私兼顧,豈不是更加圓滿?如果是這樣,劉備的假仁假義,就有了明顯的佐證。以關羽的感情,來騙取大家的感情,實在不應該。他的情緒管理,一向比張飛良好。現在竟然和張飛一樣,怒氣沖昏了頭。學士秦宓,對天文地理十分熟悉,向劉備提出時機不合適,恐將失利的看法。惹得劉備大怒要殺他的頭。眾官求情,劉備才把他關進牢獄。 曹操多方設法籠絡劉備,始終沒有成功。劉備對曹操,并沒有感情,因此表現得十分理智。孫權接受孔明的建議,與劉備聯盟,等于助劉備一臂之力。使他結束多年的流浪生活,找到荊州這一塊根據地。他對孫權有相當的感情, 以致愿意做他的妹婿。 甚至于久居江東,不想回荊州,都是重感情的表現。有這樣的感情基礎,居然欺騙、偷襲、不擇手段。對劉備來說,對他的傷害,過錯比曹丕篡位為大。劉備的感情用事,造成他一生當中最大的失敗。 自作自受,果然誰也挽救不了。 人必須有感情,但是感情不能淹沒理智。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理智指導感情。使感情發泄得合理,才是我們所樂于見到的“中道”。(中是合理,道即途徑。中道,便是合理的方式。)劉備重感情,原來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人而無情,人緣不可能好,人和不一定通達。但是張飛守下邳時,為呂布所襲,以致城池失陷。劉備當時并未加以處罰,已經看出他不夠合理的一面。當然,關羽投降曹操,彼此離開了一段時間,情況不明。劉備還是毫不懷疑,雖然同 樣不合理。都由于那時的劉備,和今日不可同日而語,大家不可能加以指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