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爸爸上街,回來的時候大都不買什么玩具,他自有其理由,鄉下不缺玩的,想玩處處是玩處,或缺的是書,上街總會順道捎幾本書。
開始是《連環畫》《三字經》《幼學瓊林》《字帖》之類啟蒙書,后來,我讀中學了,有《唐詩三百首》《水滸》《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古文觀止》之屬。加上我家原有的藏書,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西廂記》《聊齋志異》《二拍三言》等,斷斷續續,一一讀到了,有的是在牛背在讀的,有的是寒暑假日休閑時或夜里讀過的,有的詩詞還能口誦到背,至于其精明要義,有的竟然達到了教參和先生的見地。所以后來先生在津津樂道講授時,我并不覺得新鮮,我只是挑一些原來疑惑不解的地方質疑,那些疑惑得解后,對于那些經典課文得理解更透亮而深入了。
國學經典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知”,而且是“識”。 一個人性情、品德、作風、信仰、人生觀、價值觀、人文素養、思想境界、社會責任感,當然不少來自家庭、社會的熏染,但其中有不少來自經典,來自閱讀;來自讀書。好書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更多的是做人的準則、尊嚴、自信、勇氣……如屈原的《離騷》、斑固《蘇武傳》、岳飛《正氣歌》、文天祥《指南錄后序》,洋溢的愛國激情;孟子《魚我所欲也》、司馬遷《報任安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張縛《五人墓碑記》、梁起超《譚自同傳》孫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序》、林覺民《與妻書》,表達的生死憂樂觀;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四郎探母》,抒發的忠孝氣節;宋廉《送東陽馬生序》、范曄《張衡傳》,倡導的刻苦學習的精神;司馬光《訓儉示康》、蘇軾《三槐堂》、洗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褒揚的忠厚、儉樸、廉潔的美德……這些都是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最好的教材,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生精讀深思,加之以教師的動情點撥,如春風化雨,于潛入默化中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得以形成。 我出身在戰爭年代,成長在經濟困難時期,讀書的歲月又遭遇"浩劫",而立之年才趕上有考大學.有自己奔頭的日子,一生有這樣的歸宿,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祖輩、父輩的教育和讀書。那些看似祖父輩的嘮叨和封塵的古圣立言,使我在漫長而艱難的連溫飽都不得的歲月,有了精神,有了希望,不失志向而永葆達觀和堅韌;在苦盡甘來的日子,懂得感恩、知足、珍惜,勤勉、務實而敬業!
近,再讀蘇軾的《三槐堂銘》,一腔感喟涌上心頭。 “三槐堂”是王祐的故居,王祐的祖父王言,父親王徹曾任后唐清廉朝官,宋立后,王祐曾任監察御史,剛正不阿,世人希望他任宰相,但因奸佞的排擠而未被重用。晚年,他把希望寄托在子孫身上,于是他在庭院中種了三棵槐樹,說:“我們家的后代子孫,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樹可以作為見證?!?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遠流自長.”果然,他的預言成為現實,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時當了宰相,前后輔佐真宗十八年,當時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稱為“太平良相”。王祐有三個兒子,在父親的嚴格教導和潛移默化之下,都不負父望,德才兼備,學業有成。長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績頗佳。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緱氏(今河南偃師縣)、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為官,都有卓越的政績。王旦又有三個兒子,即王雍、王沖、王素,入仕都有政績。王鞏,王旦的孫子,在翻修故居、修建“三槐堂”的時候,特意請蘇軾撰寫的一篇銘文——《三槐堂銘》。文中主要記述從祖父王祐到孫子王旦忠厚仁義,廉潔傳家的美德。“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蓖醯┑纳献孑?、父輩已是顯赫,下一輩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質、王端三個進士,都是德才兼備,孫輩、曾孫輩中也是人才輩出。在整個宋朝三百余年的歷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幾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為官,《宋史》上專門立有傳記者十一人。自宋以來,悠悠千百余年,雖然歷盡人世滄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綿延不息,分布在各地。他們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記先祖的教誨,都能做到為民廉潔自律,秉公正直。追溯前賢的德范,細思天地萬物之至理,反復吟詠其中的句子:“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衷哉?”“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比蓖跏霞易逡约霸S許多多廣積陰德、以圣賢之道德學問傳家的古今世家,給予我們甚深的教導和啟示。為人當以道德為根本,行孝積善,其福澤蔭庇,方能長潤后世!從這個角度來講,三槐堂上那蒼勁挺拔的老槐樹,根深葉茂,充滿活力,已成為根植于人們心中的一種精神。透過它的枝干,把正直、堅強、忠厚、智慧傳遞;透過它的葉脈,將忠誠、仁義、寬容、善良撒播。
歷史上的清官有西門豹(春秋)趙廣漢、黃霸(西漢)徐有功、狄仁杰(唐) 陳希亮、包拯(宋)況鐘、海瑞、于濂(明)湯斌(清)。一個家族可能在某一代人出一個、兩個國家棟梁,據說大冶有個官僚世家余必迪,歷明、清、民國,也是興于善,盛于廉,卻死于貪。但要跨越數百年,跨越朝代,從高祖到玄孫近十代,世世代代都是忠孝仁義,廉潔懿范就很少。 這又驗證了那個古訓: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