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十周年晚會上,馬云說,大家還沒搞清PC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搞清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來了,那么,認證機構們都準備好了嗎? 大數據時代來了 是的,大數據時代來了。出于改善自身生存狀況、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我們不斷 探索、測量、記錄和分析這個世界中的每一個可以感知的區域和事物,這就是大數據得以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大數據是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的必然結果,當數據豐富到一定程度,就意味著大數據時代來了。 大數據時代來臨的另一個標志是,大數據技術的廣泛運用。事實上,它已經切切實實地撼動了世界的方方面面,從科學研究到市場研究、從企業經營到國家治理、再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無不顯現大數據技術運用的身影。 所謂大數據技術,就是從廣袤的數據中,通過處理分析,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進而創造出更有價值的產品、服務、市場,或者獲得美妙的關聯及深刻的洞見,最終形成變革之力。大數據時代,獲得這些變革之力的企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充分和徹底地了解自身及產品,更全面和準確地了解市場與客戶,實現持續健康發展。能否對大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整合與運用將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又一關鍵。因此,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將對相當一部分傳統企業與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認證行業。 認證與大數據 先來熟悉幾個概念。按照ISO/IEC的定義(我國相關國家標準等同采用了這些定義,下同),認證是指“由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符合相關標準、技術規范或其強制性要求的合格評定活動”(我國《認證認可條例》對認證的定義也基本相同)。同時,ISO/IEC 17000對合格評定的定義為“與產品、過程、體系、人員或機構有關的規定要求得到滿足的證實”。 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無論是認證還是合格評定,都是通過采集(取樣、審核、檢查、檢測、同行評審)一部分信息(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與另外一些信息(相關標準、技術規范或其強制性要求或者與產品、過程、體系、人員或機構有關的規定要求)來對比分析,從而進行證明、證實或者做出某方面判定。 事實上,ISO/IEC的其他定義也印證了這點。如,合格評定活動的實施方法包括審核、檢查、檢測等。以最常見的審核為例,ISO/IEC 17000的定義是“為獲得與審核準則有關的并且能夠證實的記錄、事實陳述或其他信息并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以確定滿足審核準則的程度所進行的系統的、獨立的并形成文件的過程”。由此可見審核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不同信息對比分析的過程,檢測和檢查等其他合格評定方法也是如此。 更明確的是,在ISO 9000標準《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里面,關于信息的定義是“有意義的數據”。因此,通過對前述幾個定義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認證是通過審核等方法,獲得一些有意義的數據(如審核證據),并與另外一些有意義的數據(如審核準則)進行對比評價分析從而得出某種判定(如審核結論)的活動。 從這個結論中,我們仿佛可以在認證中看到大數據技術的身影,準確地講,應該是大數據技術的局部身影。因為認證審核、檢查、檢測所獲得的數據,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有限數據,還不是大數據。以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例,盡管認證標準倡導“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等作為基本質量管理原則,明確組織“應當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監視顧客關于組織是否滿足其要求的感受的相關信息”、將“有效決策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的基礎上”等,但是對于認證企業而言,無論是關于產品還是顧客,事實上很難獲得全面和充分的數據,比如考慮到經濟性和可行性而實施抽樣檢測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通常無法避免。對于認證機構而言,在市場誠信體系還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僅到企業中去查找,有時甚至獲得某些正確和真實的數據都存在難度。 再以強制性產品認證為例,盡管我們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模式采用的是九種產品認證模式中最復雜、采集信息量最大的第五種模式,但這一模式依舊讓認證機構忽視了很多數據。比如《工廠質量保證能力要求》關注了從產品設計、關鍵元器件采購、到生產、檢驗甚至包裝運輸的環節,可是極少關注產品的使用過程和顧客的評價。雖然顧客關于產品質量安全性能指標的認識沒有認證機構的檢查員全面和準確,但是他們是使用與體驗者,很多方面顧客比認證機構了解得更多。認證機構基于有限的數據,對認證對象(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做出了判定(審核結論),并滿懷信心的對外出具證書來證明、證實這些判定。 大數據或將影響認證 是的,事實就是這樣,認證機構理解了這些就會意識到,在大數據技術面前,傳統的認證模式或將面臨巨大的挑戰。ISO/IEC 17065認為“產品、過程或服務認證的總體目標是向所有利益相關方提供產品、過程或服務符合規定要求的信心”。如果我們現有的認證模式不做變革,有一天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將會顛覆整個傳統認證行業,顧客將對認證產生質疑甚至失去信心,不再采信認證結果,轉而將大數據技術分析的結果作為采購的依據。可以佐證的相關案例是2014年3·15晚會上被央視曝光的汽車油耗事件,很多觀眾在節目播出后,購買汽車時就不再采信企業公布的由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油耗數據,轉而查閱某些網站信息,而這些網站僅僅是將部分顧客填報的實際使用的油耗數據簡單平均而已。 大數據時代來了,認證機構們都準備好了嗎? 寫評論,看看同行說了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