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醫案:茯苓杏仁甘草湯治療胸痹20100910006 患者:女,36歲。 主訴:呼吸困難,感覺氣短,咽部氣塞,甚不得臥,頭暈心悸,胸部不痛,腹部脹感,渴不得飲,血壓低壓差小。癥狀兩月余。中醫處丹參滴丸、木香順氣丸,不效。西醫認為,可能是心臟病。 病史:其人年初患梅核氣,經中醫治療癥狀消失。 癥狀:舌苔白滑、脈象不知 辯證:心陽郁痹,水氣內結,胸痹輕癥,當理氣宣痹、通陽利水。 一、其言短氣、氣塞,不言胸痛,當為飲阻氣滯,另胸中氣塞,短氣不足息。 二、短氣、氣塞,當為胸痹輕癥。水氣盛則短氣,當祛水。 三、已服丹參滴丸、木香順氣丸。不效,責不在肝。 四、患者體豐面白、舌苔白滑,腹部脹感,渴不得飲,當為水飲。 處方: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45克杏仁15克甘草15克。2劑,日服2次。 藥后:晚服一次,晨略減。考慮其人3月曾患梅核氣,雖已無異感,但胃覺不舒一證一直未解。茯苓杏仁甘草湯以祛水為主,當行氣并行。遂于二劑合橘枳姜湯:橘皮160克枳實30克生姜80克。 二劑,癥狀消失。 這個方子后來又用過幾次,感覺主要癥狀是:從胃脘到咽喉覺著憋氣。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描述簡單,但是非常直觀。兩個方子均主之,但是一個行水為主,一個行氣為主。臨床上我看合方較好,因為這種病時間長了,自然水氣互為因果,很難分得清楚。 古樸中醫整理于20141211 古樸中醫微信號:gpzyljj 古樸中醫微信公眾號:gpzyliuj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