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圖享受、親近小人釀悲劇;以身作則、令出必行成霸業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是春秋時期齊國齊僖公的小兒子。他從小就聰明機智,度量寬宏,非一般貴族公子哥兒們能比上的,齊僖公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諸兒為正室所生,理所當然地被立為王世子,成了王位的繼承人。二兒子名糾,是僖公所娶魯國的女子所生。小白是娶莒國的女子所生,其母早亡,大女兒名叫宣姜,嫁與衛侯為妻。小女兒名叫文姜,從小聰明好學,出口成章,人也長得漂亮,嫁與魯桓公為妻,兩個女兒都成了諸侯國的國母。 齊僖公因老至病而亡,諸兒即國王位,稱為齊襄公。他從小就輕佻無禮,貪婪自私,好色成性。剛成年時,便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發生淫亂。那時朝中幾個下大夫管仲、鮑叔牙、召忽三人是好朋友,他們經常聚集在一起,議論起齊國的政局與安危時表示十分擔心,一致認為齊襄公如此荒淫無道、窮兵黷武,遲早是要垮臺的,為了避免池魚之災,必須早做預防,因此管仲和召忽二人便擔任了公子糾的師傅,準備到他的外婆家魯國去避難,要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出奔到梠國去避禍。鮑叔牙認為小白出身過于寒微,母親早死,而外婆家國小力弱,難于成事,不如公子糾,便打算放棄這一做法,管仲勸說道“小白雖然沉默寡言,但隱忍不發,胸懷大志,歷經的苦難越多,所遭受的歧視、、排擠與打擊愈大,就更加具備了堅強的意志和進取的毅力,說不定將來齊國的國君非他莫屬呢?現在我們三人分頭輔佐他們兄弟二個,無論誰擔任國君,我們三人都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因此鮑叔牙這才擔當了公子小白的師傅,并立即啟程伴隨和保護著他奔赴莒國去了。 由于齊襄公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被手下的戍邊將領連稱和管至父殺死了,國內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公子糾和小白得到這一消息后,便都急匆匆地趕回齊國來爭奪王位,管仲對召忽說道:“公子小白離得較近,必須先設法派人去阻止,否則如果讓他捷足先登,我二人就沒有一點功勞了。不如讓我帶幾個精壯漢子先行前去見機而作,你同公子隨后趕來。”不出所料,他在路口碰到了公子小白和鮑叔牙師徒一行,管仲便勸說道:“國家之君,長幼是有規矩的,你們就不要爭了吧”。鮑叔牙反駁道:“當初咱們三人約定時并不是這樣說的,他們兄弟誰都有資格擔任齊國的國君啊,為什么現在卻又要反悔呢?”管仲見勸說無效,突然之間便用箭射向了小白,只見小白胸前中箭,呀的一聲,口吐鮮血,一下便倒在車子上。管仲慌忙地逃走了,并對公子糾和召忽說道:“小白已經被我射死,國君的位子非公子莫屬,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處理即位中會出現的問題。”因此大家坐在車子上邊走邊談,不慌不忙地向齊都臨淄進發。 其實,小白并沒有被管仲射死,他見管仲說話氣勢洶洶,手里摸著了箭,就知道他來者不善,于是提高了警惕,管仲的箭剛近身,小白便將胸前的玉佩放在要害部門,剛好射在帶鉤上,小白靈機一動,反應非常地快,何不麻痹他們,便嚼破舌尖咬出血來了,一跤倒在車子上。待管仲逃走后,立即翻身坐起,倒把鮑叔牙嚇得魂魄出竅,弄清事實后,他為小白的機警感到十分高興。君臣二人經過簡短的商議后,立即快馬加鞭地向都城進發。由于距離近,速度快,比管仲他們提前兩天趕到了。起初,大臣們還堅持要立公子糾為君,鮑叔牙勸說道:“魯莊公親自護送公子糾前來即位,必然以功臣自居,向我國索取大量錢財,而我們這幾年經過大量的揮霍與內亂的發生,已經十分貧窮,哪里還能支付這樣龐大的開支呢?不給一定會帶來禍患,這是一種很危險的事情。可是立公子小白則不同,他十分賢明能干,而莒國又是依附我國的一個小國,它不敢向我們索取錢財,也不會構成威脅和危害。”經過他一番合情合理的解釋,眾大臣這才下定決心,一致擁戴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稱為齊桓公。 桓公執政后,勵精圖治,內政、外交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選賢任能,廣招人才。依靠人才富國強兵是他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在老師鮑叔牙的開導和引薦下,不計前嫌,重用不久前企圖謀殺自己的仇人管仲為相國,一切大政方針皆由管仲制定并施行,而且尊敬地稱呼為仲父,凡有人誣陷、誹謗他的言論一概予以斥責。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足以說明了齊桓公很愛才,那是他在一次率領諸侯國去討伐不服從盟主命令的敵國途中,衛國有一個名叫寧戚的山野村夫,趕著牛、拿著前軍統帥管仲的推薦信交給桓公后,桓公十分高興,準備重用,這時,一名叫豎刁的宦官說道:“我們現在離衛國不遠,不如派人前去調查,了解一下此人是否真正賢能,再給他官職也不遲。”應該說,這個建議也是合情合理的,可桓公卻不是這樣看問題,他回答道:“一個不拘小節,豁達大度的人,必然性格剛烈,為人正直,嫉惡如仇,招致別人的嫉恨,那么,說他的壞話在所難免,了解得知后,用它又覺得不光彩,不放心,不用又覺得可惜,不如不調查。并于當天晚上在軍營中點上蠟燭,舉行莊嚴的儀式,任命寧戚為大夫,與管仲同參國政,這一故事成為后人尊賢用能的典范。又在管仲的發現、推薦下,王子城父、隰朋、東郭牙等一大批賢才都得到了重用。 二、尊崇王室,扶助弱小。周朝王室雖然衰微,但它是各國諸侯的民心所向,為此,齊桓公對于不服從周朝政令的楚國、宋國等強橫的諸侯進行討伐,并對弱小、遭到強國侵犯的衛、蔡等小國予以大力扶助。如此一來,得到了眾諸侯的擁護,一致推舉他為盟主,并接受了周王朝的委托,代替王室對不法諸侯的征伐和處理。到了這時,齊桓公的事業達到了頂峰,成為了各國公認的無冕之王,其權勢遠遠超過了周朝王權。 三、寬大為懷,誠信是寶。他返回侵占魯國及其周邊國家的土地和人民。對內實行輕稅薄賦政策,給百姓修養生息,并且大力發展生產,在當時來講,齊國是所有各國最富裕的國家,因而獲得了百姓的擁護。 他的這些政策和措施,在奴隸制社會來講,無疑是十分進步的,推動了政治和生產力的發展。給歷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留下了很好的經驗,為后人所贊賞。遺憾的是,齊桓公在晚年,特別是管仲、鮑叔牙、寧戚、隰朋等賢明正直的大臣死后,沒有聽從他們臨終前的忠告,貪圖享受,最后被豎刁、易牙、開方、幽巫四個小人也是桓公最親近、最受寵愛、自以為最忠于他的人將其明目張膽地害死了,手段的殘忍令人發指,就是徹墻將桓公困起來,水米全無,又饑又渴,幾個月下來,蛆蟲將尸身全部吃掉了,只留下了一付空洞骨頭架子。這個在位四十三年、享年七十三歲、大有作為的一代霸主,就這樣悲慘地死去了。光輝也好,痛苦也罷,成功與失敗都集于一身,留給后人的是深思、警誡和反省。 同樣是春秋五霸之一,稍晚一點的晉文公重耳,年輕時,兄弟三人就受到父親—晉獻公的寵妃驪姬的陷害,被迫出逃流浪,東奔西走,到處乞食,經歷了十九年的艱苦磨練,在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由于國內發生了內亂,才在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幫助下,回來當了國君,這就是晉文公。 擔任國君后,為了整治這個多災多難、吏治腐敗、民心澆薄的國家,在狐偃、狐毛、趙衰等賢才的幫助努力下,狠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嚴肅法紀。在攻打曹國時,下令軍中任何人不得傷害該國賢明的大臣僖負羈,違令者斬之。大將軍魏某很不服氣,氣憤地說道:“我們今天攻城掠地,擒君斬將,這樣大的功勞,主公沒一言褒獎,他僖負羈只不過以前我們逃難時,請大家吃了一頓飯,贈了點路費,就如此看重,太不分輕重了”。顛頡也道:“這個人如果留下來了在晉國為官,必然會受到重用,搞不好我們還會受他的管制和欺壓,不如放一把火燒死他全家了事”。就這樣,僖負羈被二將派兵包圍住地,放火活活燒死了。文公很是傷心,覺得對不起他,大家也不敢隱瞞,只好如實地匯報,文公大怒,下令將二人斬首示眾,擔任軍隊執法官的趙衰奏請道:“二人跟隨主公有十九年從亡奔走之勞,近來又立有大功,可以赦免”。文公答道:“要想取信于民,就必須嚴格依照法令行事,部下不遵從命令,不是一個好的部下;領導不能執行自己制訂的法律條令,就不是一個好的領導,既然大家都不是好的領導與部屬,那這個國家就十分危險了。你們這些大臣都對國家和我本人做出過貢獻,如果可以違犯法令而不懲處追究,那還需要制訂法令?國家也就不存在了”。不管眾將如何求情,還是將主犯顛頡斬首示眾,將身負重傷的從犯魏某革職。將士們都相顧失色,十分害怕地互相誡勉道“顛、魏二將,與主公共患難,有十九年從亡大功,一旦違反軍令,或殺頭或革職,真正是國法無私,我們都應該謹慎從事。”從此以后,出令必行,官吏和將士們都嚴格遵守紀律和法令,真正做到了風化肅然,無人敢以身試法。 二、提倡仁道。當時周朝襄王的弟弟昭叔與王后私通并謀反叛亂,襄王被他們趕出了國都逃奔到了鄭國,雖然周天子那時只是名義上的諸侯領袖,為了使民眾和諸侯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忠義,文公出兵幫助周襄王平息了叛亂并返回國都重掌政權,這一做法在各國諸侯和百姓中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三、誠實守信。晉文公不僅在國內對百姓所作的承諾都一一兌現,就是在鄰國和敵人之間也是如此,有一次他率兵攻打原城,當初只帶了三天軍糧,可是整整打了三天,城池還沒有攻下來,于是就下令退兵,而派出去的間諜從城里出來報告道:“原國的人已經支持不住了,正準備投降呢。”因此有人主張再堅持一下,等待敵人投降,可文公卻說道:“當初只帶三天糧食,準備只攻打三天,期限已到,雖然不能攻下來,也應該按決定退兵,這就是對敵我雙方講信用,如果不退兵,即使攻下了原國,但卻失信于民,就失去了軍心,民心和眾多的老百姓,得到了原國卻增加了隱患,不僅無用反而有害。”便毅然退兵。原國的將士和百姓們知道了之后,派人騎著快馬追了好遠的路程前來要求投降。結果,既樹立了威信,得到了土地和人民,又教育了廣大民眾,因此民風大變,凡事都講究誠信。 四、大興禮儀。晉文公剛即位,便設立了專門維持社會秩序的各級官吏來規定,督察百官的等級與職責,使軍民等對什么樣職務的官員行什么樣的禮儀,官員又應該怎樣來行使自己的職責,同時對工、農、商、學、兵中人與人之間的禮儀與稱呼進行了統一嚴格的規范。從此,人們不僅懂得了禮貌,還能根據禮儀來判斷一件事的是非功過。 正是實行了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所以國家很快就強大起來了,因而各國尊其為霸主。綜上所述,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他們在用人、從政等方面有著共同的優點,也同樣是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建立了強大的事業,應該說,都是了不起的成功者。為什么到了后期,結局卻不一樣,齊桓公是“人老無剛,箭老無芒”,一代雄杰就這樣悲慘地死在自己寵幸的臣子手中,而晉文公卻能夠慎終如始,使事業壯大并延續下去,自己也安度晚年,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點 評 齊桓公與晉文公兩人之間的優缺點和區別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出身與社會基礎。齊桓公青少年時期為了避禍,也曾經在自己的外婆家住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雖然生活條件不如家中富裕,但也相對平安穩定,而晉文公則不同,中年時期全都在外逃難,沒有哪個國家收留他,時刻遭受到本國君主的通緝和捉拿,因而東躲西藏,四處流浪達十九年之久,直至近花甲之年才在別國的幫助下結束了這段艱辛的生活,回國登上了國王的寶座,人情冷暖、酸甜苦辣真是難以名狀,但也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磨練出了堅強的意志和決心。這些都遠勝于齊桓公,因此對事物有著超前的認識和客觀的判斷力,這是齊桓公不能相比的。 二、思想根源與執政理念上的區別。齊桓公的知識來源主要是老師的輔導和書本的學習,而知識只是局限性很大的一些理性東西。沒有經受實踐的檢驗,缺乏理論聯系實際這一重要環節,雖然在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等方面似乎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卻分不清好壞,良莠不齊,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蒙蔽,嚴格地說,桓公有三失:一是只注意眼前,忽視了長遠,剛上臺后,放手使用人才,國家和社會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歌舞升平的大好景象,因此便以為天下太平、國家長治久安,對于隱藏、潛伏的矛盾和問題忽視了,這就是悲劇的來源。二是只注意發展經濟、軍事和外交,忽視了教化工作。從橫向比較和眼前利益來看,代表國家強盛的標志就是經濟的發展和軍事力量的強大以及外交上的認可,特別是被各諸侯國尊稱為盟主后,更是志得意滿,認為一切都是憑實力說話,這種觀點也沒有錯,但卻存在片面性,因為它丟掉了對人的教化工作,因此為了金錢和地位,忠孝節義,禮仁廉恥全都丟掉了。所以才出現了子不孝敬父母、臣不尊崇君主,最后竟禍及自身。三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忽視了干部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他心中佩服和重視的只是一個管仲及少數幾個助手,沒有大力搜求和培養人才,致使在管仲等人死后,出現了斷層,才使得這些小人掌權并作亂,這里主要的責任在桓公本人,管仲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寵幸和榮華富貴,不愿提拔年輕的人才,以自己一人的聰明取悅于桓公,而將眾多的人才拒之門外,這種自私自利的結果使領導和國家蒙受了巨大損失。 有一段精彩的對話足以說明這方面的缺點和失誤。那就是相國管仲病重臨終之前,齊桓公前去看望并詢問他誰可以接替相國這個重大職務時,而當時的人才除了管仲外,首推寧戚,其次是隰朋和鮑叔牙,但他們也都年紀老了,并且寧戚先于管仲而逝。于是管仲嘆息道:“真正可惜了的是寧戚也,”桓公又問道:“寧戚之外,難道就沒有別人嗎?我想任命鮑叔牙,你看如何?”管仲答道:“鮑叔牙。是個真正的君子,但是不可以為政,因為他性格剛烈,見到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便深惡痛絕,終身難忘,這種性格是很難和合大眾的,這就是他的短處”。桓公再問道:“隰朋如何”,管仲道:“是個合適的人選,不恥下問,在家里也不忘記國家的事情,是一心為公的人”,接著又嘆息道:“他就好像是我的舌頭,我這個作為身子的人都將馬上死去,舌還能單獨存在嗎?恐怕也不久于人世了。”桓公沉思一會兒繼續問道:“那么易牙可不可以?”管仲立即回答道:“你就是不問,我也準備向你提出來,像易牙、豎刁、開方三人,是一定不能親近和利用他們的。”桓公反駁道:“為了使我吃得高興有滋味,易牙不惜殺死自己的兒子烹給我吃,足可以說明愛我勝過愛自己的兒子,難道還能有什么懷疑嗎?”管仲道:“一個人的感情深厚能有超過兒子的嗎,連兒子都能下毒手而不顧,還能真正顧及到別人?”桓公又提道:“豎刁自己甘愿割掉生殖器進宮來侍候我,這是愛我勝過愛自己,不應該懷疑吧,”管仲答道:“一個人,有誰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呢,連身體都不愛的人,還會愛別人嗎?”桓公又問道:“衛國的公子開方,丟掉了繼承有著千乘兵車的太子職位,而來做我的臣子,是對我的尊敬和愛慕,更何況他的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喪和繼承王位,足可以說明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也。”管仲反駁道:“一個人最大的親情是父母,連父母都不顧了,難道還會顧及別人嗎?何況有著千乘之國的封地和王位,這本來就是人生最大的欲望,能夠拋棄這樣一個千乘之國國王的位子前來投奔侍奉你,那么所希望得到的必然是超過千乘之國的地位,所以說,對于這三個人,你千萬不能與之接近,不能相信他們,否則,國家必然會發生大亂,到那時就會后悔莫及了。”桓公不解地問道:“這三人待在我身邊這么長的時間,為什么沒聽見仲父向我提起他們呢?”管仲應對道:“我平時之所以不說,是為了適應你生活的需要,他們就好比是水,我就好似堤壩一樣地預防泛濫,今天我這個堤壩將要死去,堤壩一失,水就會泛濫成災,所以國君必須遠離他們。”桓公沒有做聲,因為他們通過長期的接觸,感情實在太深了,所以才對管仲的談話和警告不以為然,甚至很是不服,這一席肺腑之言,既道出了問題的嚴重性,又暴露了雙方在這一重大問題上的錯誤,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影響。 晉文公則不同,他本人在自己的國家中就是個受迫害、打擊的對象,在流亡期間,各國內部存在的權力斗爭及其產生的因果關系、失敗的教訓與成功的經驗對他影響深刻,等于是上了一場場活生生的課,所以文公決策和干事沒有隨意性,不帶個人感情色彩。既虛心聽從別人的建議和批評,又有自己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況且這些部屬多是年輕時期朝夕相處,并為他的品德、才干所折服的有識之士。可以說,在戰略決策和處理重大問題上,比部下的能力要強得多。 可是齊桓公卻不同,雖然自己也豁達大度,尊賢任能,但其治國從政的能力和才干卻不如大臣們,特別是管仲,更使得他心悅誠服,言聽計從,其實,誰都會出現失誤的時候,有的是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愿糾正國家和社會弊端,因為只有敵人的存在才能顯示自己的重要性,因此,不加分析,盲目地聽從某一個賢者的話是有危害的,如在對待易牙等三個奸臣的問題上,應該在剛接觸時就提醒桓公并立即將他們驅除,管仲完全有這個權力、地位和影響力辦好這件小事情的,但卻從未提及,等到自己將死之際桓公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就難上加難了。可以說,這是管仲放縱的結果,當然,主要責任還在于桓公本人。 三、生活作風問題。齊桓公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好逸惡勞,貪戀女色。哪怕是領兵出征,也要帶著幾個妃子相隨。他利用人才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事業,更是為了能夠擺脫繁瑣的政務,自己盡情的玩耍享受,在缺少制度與監督的情況下,也就是在管仲勸告和鮑叔牙的一再要求下,雖然將易牙等三人放逐出去,但最終由于奢華生活的需要,又將三人召了回來,他們也以受委屈和迫害者的面目出現,提出了自己復職的條件,因此,分別擔任了桓公幾個兒子的師傅,更加受到了重用和信任,就這樣,在小人和女人的包圍下,一代英明顯赫的霸主就悲慘地死在他們手中。晉文公則不同,他自始至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將生活和享受放在第二位,所以才能夠避免這些危害和損失,保證了自己晚年的安全和事業的順利。 提 示
“天下事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的道路本來就不會是平坦的,人只要有理想、信心,決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夠闖過重重難關創造輝煌,誠然,也會遇上不可抗拒的外力干擾與困難,造成損失甚至極大的禍患,但只要生命還在,更重要是精神不垮,是垮不了的。可是在一切向錢看的濁浪逆流沖擊下,有許多的失敗卻是自己造成的,貪污腐敗、自私妒忌,違法亂紀,一步步走向深淵,將自己埋葬掉,真是太不應該了。 我們干事業,辦事情,既要想到這件事情如何開始,更要考慮如何結束。能做到善始善終,小心謹慎,就一定能成功。節制欲望,去掉奢華,是人生中最需要注意而又容易疏忽的。失敗與成功的關鍵就在這里。 “學史使人明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先輩們用鮮血、生命、汗水和眼淚凝聚而成的經驗和教訓,是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不學習、不借鑒,那真是最大的浪費,也是無知和愚蠢的表現。當然,首先必須懂得歷史的概念是什么,其實,歷史不是學校教科書那樣簡單的朝代更迭,也不是單純的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更不是統治階級斷章取義的說教,歷史是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等的概括和總結,是人們投身、創造社會的結果,誰失敗了,誰成功了,原因何在,從中可以吸取經驗和教訓,學到政略、戰略、策略和權術,能更好地為國家、事業及家庭服務,這就是歷史,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一定要珍惜和愛護,奢華、荒淫其實是在摧殘自己,而艱苦的歲月恰恰是增長知識、智慧和勇氣的最好時光。它同時也是激勵自己前進,保持清醒頭腦的一劑良方妙藥,是教育后代的好教材和寶貴財富,不總結、不傳承,那才是遺憾和悲哀。 |
|
來自: 不言2016 > 《歷史上的一些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