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滋養腎陰劑 六味地黃丸(又名地黃丸) 宋錢仲陽《小兒藥證直決》 熟地黃八錢 山茰肉 干山藥各四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園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園。 【主治】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方。 【方論選萃】 明李中梓:腎者水臟也,水衰則龍雷之火無畏而亢上,故啟玄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地黃味厚,為陰中之陰,主補腎填精,故以為君。山茱萸味酸歸肝,乙癸同治之義,且腎主閉藏,而酸斂之性與之宜也。山藥味甘歸脾,安水之仇,故用為臣。丹皮亦入肝,其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澀也。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藥之滯也。且色白屬金能培肺部,又有虛則補母之義。至于澤瀉有三功焉。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黃之滯,引諸藥速達腎經;三曰有補有瀉,無喜補增氣之虞,故用為使。此方為益腎之圣藥,而昧者薄其功緩,蓋用藥者有四失也。一則地黃非懷慶則力淺;一則地黃非九蒸則不熟;一則疑地黃之滯而減之,則君主弱;一則惡澤瀉之滲而減之,則使者緩,蹈是四失而顧咎藥之無功,毋乃愚乎(《刪補頤生微論》)。 明趙獻可:熟地黃、山茱萸,味厚者也,經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滋少陰、補腎水。澤瀉味咸,咸先入腎。地黃、山藥、澤瀉,皆潤物也,腎惡燥,須此潤之。此方所補之水,無形之水,物之潤者亦無形,故用之。丹皮者,牡丹之根皮也。丹者,南方之火色,牡而非牝,屬陽,味苦辛,故入腎而斂陰火,益少陰,平虛熱。茯苓味甘而淡者也,甘從土化,土能防水,淡能滲泄,故用之以制水臟之邪,且益脾胃而培萬物之母。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即此藥也(《醫貫》)。 明龔居中:六味丸,古人制以統治痰火諸證,又謂已病、未病并宜服之,此蓋深得病之奧者也。何則?痰火之作,始于水虧火熾金傷,絕其生化之源乃爾。觀方中君地黃,佐山藥、山茱,使以茯苓、牡丹皮、澤瀉者,則主益水、清全、敦土之意可知矣。蓋地黃一味,為補腎之專品,益水之主味,孰勝此乎?夫所謂益水者,即所以清金也,惟水足則火自平而金自清,有子令母實之義也;所謂清金者,即所以敦土也,惟金氣清肅,則木有所畏,而土自實,有子受母蔭之義也。而山藥者,則補脾之要品,以脾氣實則能運化水谷之精微,輸轉腎臟而充精氣,故有補土益水之功也。而其山茱、茯苓、丹皮,皆腎經之藥,助地黃之能。其澤瀉一味,雖曰接引諸品歸腎,然方意實非此也,蓋茯苓、澤瀉,皆取其瀉膀胱之邪。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辟一闔,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專一于補,所以久服必致偏勝之害,六味之設,何其神哉。經有亢則害、承乃制之論,正此謂也(《紅爐點雪》)。 清柯韻伯: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下無以奉春生之令,上絕肺金之化源。地黃稟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腎陰,填精補髓,壯水之主。以澤瀉為使,世或惡其瀉腎去之,不知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闔者,動靜之機。精者,屬癸,陰水也,靜而不走,為腎之體;溺者,屬壬,陽水也,動而不居,為腎之用。是以腎主五液,若陰水不守,則真水不足,陽水不流,則邪水逆行,故君地黃以護封蟄之本,即佐澤瀉以疏水道之滯也。然腎虛不補其母,不導其上源,亦無以固封蟄之用。山藥涼補,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滲,以導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溫,藉以收少陽之火,以滋厥陰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陰之火,還以奉少陽之氣也。滋化源,奉生氣,天癸居其所矣。壯水制火,特此一端耳(《古今名醫方論》)。 清汪讱庵:此足少陰、厥陽藥也。熟地滋陰補腎,生血生精;山茱溫肝逐風,澀精秘氣;牡丹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山藥清虛熱于肺脾,補脾固腎;茯苓滲脾中濕熱,而通腎交心;澤瀉瀉膀胱水邪,而聰耳明目。六經備治,而功專腎肝,寒燥不偏,而補兼氣血。茍能常服,其功未易殫述也(《醫方集解》)。 清王晉三:六味者,苦、酸、甘、咸、辛、淡也。《陰陽應象論》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五臟之精,皆賴腎氣閉藏,故以地黃名其丸。地黃味苦入腎,固封蟄之本,澤瀉味咸入膀胱,開氣化之源,二者補少陰、太陽之精也。萸肉味酸入肝,補罷極之勞,丹皮味辛入膽,清中正之氣,二者補厥陰、少陽之精也。山藥味甘入脾,健消運之機,茯苓味淡入胃,利入出之器,二者補太陰、陽明之精也。足經道遠,故制以大,足經在下,故治以偶。錢鐘陽以腎氣丸裁去桂、附,治小兒純陽之體,始名六味。后世以六味加桂,名七味;再加附子,名八味,方義昧矣(《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沈金鰲:腎之蟄藏,必藉土封之力,《內經》所以謂腎合精,其主脾,不曰克,而反曰主也。羅淡生亦云:水藏土中。此前人補腎用六味,當知其入茯苓、山藥之妙是已。但脾藥甚多,而必用此二味者,實因補水故補土,水本濕土,又易生濕,故必須此二味能滲土中之濕,則上既無濕淫之患,而水之藏土中者,亦自若其性,而不至濕與濕并,多潰溢之病矣。此六味不用其他脾藥,而必用茯苓、山藥者,其旨更自深微,不可不知也(《雜病源流犀燭》)。 清沈香巖:此為補陰之主方,補五臟之陰以納于腎也。臟陰虧損,以熟地大滋腎陰,壯水之主以為君。用山萸肉之色赤入心,味酸入肝者,從左以納于腎;山藥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從右以納于腎。又用三味通腑者,恐腑氣不宣,則氣郁生熱,以至消爍臟陰,故以澤瀉清膀胱,而后腎精不為相火所搖;又以丹皮清血分中熱,則主血之心,藏血之肝,俱不為火所爍矣;又以茯苓清氣分之熱,則飲食之精,由脾輸肺以下降者,亦不為火所爍矣。夫然后四臟之真陰無所耗損,得以攝納精液,歸入腎臟,腎受諸臟之精液而藏之矣。從來囫圇看過,未識此方之元妙,至于此極。今將萸肉、山藥二味分看,一入心肝,一入肺脾,既極分明,而氣味又融洽。將熟地、萸肉、山藥三味總看,既能五臟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將諸臟之氣,盡行納入腎臟,以為統攝臟陰之主,而不致兩歧。至澤瀉、茯苓、丹皮與三補對看,其配合之妙,亦與三補同法。制方妙義,周備如此,非臻于神化者,其孰能之?惟其兼補五臟,故久服無虞偏勝,而為萬世不易之祖方也(《吳醫匯講》)。 清費伯雄:此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并治之劑。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泄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藥止六味,而大開大闔,三陰并治,洵補方之正鵠也(《醫方論》)。 清張秉成:此方大補肝脾腎三臟,真陰不足,精血虧損等證。古人用補,必兼瀉邪,邪去則補乃得力。故以熟地之大補腎臟之精血為君,必以澤瀉分導腎與膀胱之邪濁為佐;山萸之補肝固精,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陰、少陽血分相火者繼之;山藥養脾陰,茯苓滲脾濕,相和相濟,不燥不寒,乃王道之方也(《成方便讀》)。 【近代驗證】 例一 蔡榮治頸椎綜合癥案(選自《老中醫醫案醫話選》)。 李某某,女,50歲,江西省洪都機械廠干部。1976年1月10日初診。門診號:314653,X光片號:760219(腰椎照片),機械廠職工醫院頸椎照片:5499號。 患者于1975年6月間開始,自覺腰酸頸疼,四肢關節痹痛。血液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 833單位。頸椎照片:第4頸椎前下緣呈現較大尖刺狀骨質增生;腰椎照片:腰椎生理前凸度稍變直,第3、4、5腰椎肥大性骨質增生。曾使用中藥、理療、抗風濕類藥及頸項牽引等治療,癥狀未見好轉,由江西來診。 證見:眩暈自汗,頭痛失眠,耳鳴目眩,腰膝酸痛,頸項肩胛及上肢疼痛,頸項活動受限,左上肢麻痹感,胸前隱痛不適,舌質淡苔厚白,脈弦細而略數。此為肝腎氣虛,血脈不榮,風寒濕邪乘虛入絡之候。治宜滋養肝腎,補益氣血為主,輔以祛寒濕。 ①內服藥:六味地黃湯去丹皮、澤瀉,酌加黨參五錢,白芷三錢,烏豆衣四錢,桑寄生一兩;或加首烏五錢,白芍五錢,白術四錢。 ②外治則著其每天堅持體療。治療約月余,門診共八次,服藥三十劑。抗“O”檢查正常,臨床癥狀消失。 例二 岳美中治低燒案(選自《老中醫醫案醫話選》)。 郭某某,女性,40歲,因久患低燒癥,于1973年6月17日來診。 患者主訴:三年來下午低燒,常達37.7℃~37.8℃,每到夜間兩腿發麻,精神萎頓不振,經現代醫學檢查,原因未明,久治無效。切其脈細而稍數,左關稍弦,舌無苔略紅,有陰虛肝陽旺現象,投予都氣丸加柴、芍、桂作湯用,以滋腎調肝。 生地黃八錢,山萸肉四錢,懷山藥四錢,丹皮四錢,澤瀉三錢,茯苓三錢,柴胡三錢,五味子二錢,白芍三錢,紫肉桂二錢。 水煎服,囑進七劑。 方中六味丸,系宋錢仲陽從《金匱》腎氣丸減桂、附而成。《醫方論》謂:“此方非但治肝腎不足,實三陰并治之劑。有熟地之滋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瀉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情瀉肝火以佐之;有山藥之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此證下午低燒,夜間腿麻,為真陰虧損,又是女性,故以生地易熟地,入五味子成都氣丸,以益氣強陰,加柴胡疏理滯氣,抑肝散火,益白芍以斂虛熱、護營陰,要點在加桂作反佐,使引火歸原,以退久虛低燒。 26日復診,低燒下降到37℃,囑再服前方十余劑,以鞏固療效。 例三 米伯讓治肝郁脅癖并發臌脹(肝硬化腹水、腎周圍膿腫)案(選自《米伯讓先生醫案》)。 李某某,男,34歲,農民。 以腹脹一月余,發燒60天之主訴于1959年12月28日入院。患者于60天前發熱,下午及夜間加重,未引起重視,繼之于一月前出現腹脹,納差,尿少等癥,經作各種檢查,西醫診為“脾腫大待查”,經用大量抗菌素及其它藥物,效果不佳,轉請中醫治療。入院查體:體溫38.5℃,脈搏100次/分,血壓100/60mmHg。腹膨隆,肝未及,脾大4~5cm,較硬,表面光滑,無明顯壓痛,腹水征(+),腰部在左側相當于12肋以下及第一腰椎為中心大片發紅,局部腫脹,有壓痛及波動感,試驗穿刺抽出膿液4毫升。經作肝、腎功能檢查及常規檢查,確診為“肝硬化合并腹水”、“腎周圍膿腫”。中醫癥見:精神萎靡,面色蒼黃,形體消瘦,發熱納差,腹脹如臌,乏困無力,左腰部膨隆,局部腫脹,有波動感。舌苦白而燥,脈沉弱。中醫診斷:臌脹,證屬脾腎兩虛,治以健脾補腎利水。方選六味地黃湯加車前子、牛膝。處方: 熟地28克 山藥14克 山萸肉14克 丹皮10.5克 茯苓17.5克 澤瀉17.5克 牛膝17.5克 車前子35克(另包) 三劑。 二診:患者于昨日作膿腫切開,抽出膿液600毫升后體溫正常,服上藥后腹脹稍退,渴而飲水多,仍尿少納差。舌質紅苔黃,脈沉細而數,繼服上方加當歸10.5克,杭芍10.5克。 三診、四診。服藥七劑后尿量1800~2000mL/日,大便2次/日,舌質淡,苔白而燥,脈沉,繼服上方。 五診、六診、七診、八診:服藥十劑后尿量增加,腹圍縮小,無腹脹之感,納好,面色紅潤,傷口愈合。舌苦白,脈細,繼服上方六劑。 十二診:諸癥消失,舌苦薄白,脈細。帶上方六劑出院繼服。 例四 沈件圭治隱匿型腎炎案(選自《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沈仲圭》)。 鄭某,女,青年。 初診:1980年11月下旬。 主訴:據述患慢性腎炎十年,西醫診斷隱匿型腎炎,曾在北京某醫院作腎造影正常,尿檢查紅血球多,白血球少,蛋白(+)或(土),間有管型。 診查:脈象沉細,舌潔無苦,周身乏力,溺黃而頻。 辨證:根據患者病史及脈舌癥狀,斷為腎陰不足,脈絡損傷。 治法:治宜養陰補腎,活血化瘀。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懷牛膝,金狗脊,菟絲子,枸杞子,茅根,藕節,茜根炭,炒白術,陳皮等。 服藥五十劑,同時少啖咸味,忌食發物,適當休息,怡悅性情。如是調理,紅血球由減少至消失,肢體亦輕快有力,尿檢查正常,血壓110/60毫米汞柱,患者要求改用丸藥,遂處人參養營丸長服以調補氣血,患者病情迄今無反復。 【按語】 清董西園《醫級》于六味地黃丸方中,加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黃丸,以治肝腎不足之目糊澀痛,清高鼓峰《醫宗已任編》于六味地黃丸方中,加五味子一味,名都氣丸,以治腎虛喘促,呃逆等證,清鮑相璈《驗方新編》于六味地黃丸方中,加蓯蓉,白蜜,名蓯蜜地黃丸,用治陰虛津枯之便秘。近代何廉臣氏,于都氣丸方中,加補骨脂、胡桃肉、淡附片,名加味都氣丸,用治腎氣不納,濁陰上泛,稠飲漾漾,溢出口中者。清吳謙等《醫宗金鑒》于六味地黃丸方中,加知母、黃柏,名知柏地黃丸,以治兩尺脈旺,陰虛火動,午熱骨痿者,何廉臣于知柏地黃丸方中,加龜板、蒙自桂、童便,名滋腎六味湯,用以清滋×脈。近代張山雷氏,于六味地黃丸方中,加煅磁石、五味子,名耳聾左慈丸。六味地黃丸之演繹變化,于此可見一斑矣。 附方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