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清利濕熱劑 三仁湯 (辛淡輕開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竹葉二錢 厚樸二錢 生苡仁六錢 半夏五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主治】濕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泄。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溫病條辨》)。 李疇人:杏仁、蔻仁、厚樸、半夏之苦辛,開泄上、中焦之濕熱而除滿開痞;滑石、通草、薏仁、淡竹葉之甘淡,分滲以宣利下焦,使濕熱從小便而化。甘瀾水,以活水置器內,杓揚數百遍,取甘淡輕揚不助腎邪,速于下降耳。此乃苦辛淡宣利三焦濕熱之留痹者也(《醫方概要》)。 近代秦伯未:三仁湯為濕溫證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氣,以開其上;蔻仁、厚樸、半夏苦辛溫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滲濕熱,以利其下。雖然三焦兼顧,其實偏重中焦(《謙齋醫學講稿》)。 晚近丁忠信:濕為陰邪,其來以漸,留戀難散,故汗下不能,攻下無濟,既不可辛散燥奪,又不可苦寒直折,本方用杏仁辛溫以開上焦;蔻仁芳香以宣中焦;苡仁淡滲以利下焦;稍佐辛燥之半夏、厚樸;清疏之滑石、通草、竹葉等,利濕而不傷陰,清熱而不損陽。使清升濁降,邪從三焦而解。為夏秋間濕溫癥濕重于熱之常用方劑。 近代何廉臣:此輕開上焦,宣化肺氣之方也。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故以三仁開肺宣氣為君;臣以半夏、川樸,化濕中氣滯;佐以滑石、通草,泄濕中之氣熱;使以竹葉,輕宣肺氣,清利膀胱也。凡濕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者,此方最為穩效。若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以為傷寒而誤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泄。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誤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固結而不可解之勢,故濕溫癥較諸溫病尤為難治(《重訂通俗傷寒論》)。 【近代驗證】 例一 陳達夫治右眼火疳案(選自《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 陳某某,女,32歲。 主訴:七日前突感右眼紅赤疼痛,且無眼屎。右側頭重痛。自用0.5%醋酸可的松眼液及新霉素眼液點滴,其癥未減而來院診治。西醫診斷為右眼結節性鞏膜炎。 診查:自覺近日來膝、踝關節困重,有游走性疼痛感,口淡無味,食納欠佳,胃脘痞悶。苔白膩,舌質淡,脈濡。雙目視力1.5。右眼外眥部白睛與黑睛之際9鐘位處有黃豆大小暗紅色隆起,周圍有赤脈縱橫,壓之疼痛。血沉5毫米/小時,抗“O”正常。 辨證:太陰風濕,肺熱郁滯。為右眼火疳。 治則:祛風除濕,清肺活血通絡。以三仁湯加減。 處方:制川烏6克(先煎半小時) 黃芩10克 苡仁30克 杏仁10克 蔻仁10克 滑石15克 厚樸10克 通草10克 紅花10克 桃仁5克 威靈仙10克 服藥六帖,右眼外眥處白睛隆起稍平,赤脈減少,胃脘痞悶,膝踝關節困痛減,飲食增加。再繼續服藥二十帖,則眼痛及諸證愈。 例二 祈士華治失眠案(選自《陜西中醫》1985.11) 張某,男,47歲,干部。 失眠3年,精神萎靡,心煩不安,頭暈昏沉。常服養血安神劑,終不見效。詢之口干欲飲,飲后腹脹,口干益甚,溲少心悸。舌胖質紅,苔白潤,脈濡數。證屬濕熱上擾心神。 擬三仁湯加遠志12克,熟棗仁30克。 二診:服3劑后,腹脹口干消除,入眠安然。繼服6劑以固療效,隨訪4年,未見復發。 【按語】 吳氏此方,從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套出。葉案濕門、馮性案,濕阻氣分,舌白頭脹,身痛肢疼,胸悶不食,溺阻。處方:飛滑石、杏仁、白蔻仁、大竹葉、炒半夏、白通草,取辛開氣痹,淡滲利濕之意。吳氏增入厚樸、生苡仁二味,增其辛開淡滲之力焉。 附方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