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這是中醫最多的微信平臺——中醫書友會乙未年正月十九第555期內容。新書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快速關注。
作者/陳斌 ⊙ 編輯/王超 ⊙ 校對/陳啟雄、霜石等
導讀:本文是陳斌老師分享的他認為“傷寒論到底要怎樣學?它隱藏了什么秘密?它的理論基礎是什么?”的觀點,小編覺得能完全明白陳老師苦口婆心的都是高人,小編本人也在期待著自己的緣分,也許有一天,我也能走進陳老師所在的《傷寒論》的世界。
如何正確秉承傷寒論思想——談傷寒論學習體會 傷寒論是中醫的四大經典之一,在中醫界備受推崇,是學習中醫的人必讀之書。它首次確立了理法方藥的完整治療體系,用之臨床療效入神,被后世奉為圭臬。
但由于歷史久遠,文詞簡古,醫理精奧,致使后學者難窺殿堂。歷代醫家根據自己對傷寒論的的理解,注釋成風,眾說紛紜,形成“百人學傷寒,百人百仲景”之亂象。而注釋者良莠不齊,后學者難辨高下,茫無所擇,失于所鑒,偏聽偏信則流害無窮。
正是言多必失,多歧亡羊。而仲景之本意卻在注釋中逐漸淡化或流失。故黃元御感嘆:“仲景而后,密典弗著,至教無傳”。因此,如何學習傷寒論,秉承仲景思想,就顯得相當重要。
那么傷寒論到底要怎樣學?它隱藏了什么秘密?它的理論基礎是什么?怎樣學習,才能最快登堂入室,掌握其思想。如仲景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思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下面就傷寒論學術思想談談個人的看法和學習體會。
首先,反復讀序,多看原文,而且看不同的版本如成版和桂版的。反復讀幾遍后,逐步理清了仲景的思路。你會發現原來仲景要說的,跟現在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有所不同。下面從3個方面來談談體會。
1、從五運六氣理論看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
張仲景理論源于內經。學習傷寒論必須學習內經。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而五運六氣是打開黃帝內經的鑰匙。也是學習傷寒論的不二法門。
張仲景在序中說:“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秉五常,以有五臟”;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說“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明確指出人體的疾病是由于自然界的氣候(五行)變化而引起,因此,將人體疾病的原因歸納為三條,“千般疹難,不越三條”。開創了三因學說。 傷寒論的六經來源于內經的六氣,六經即是六氣為本,六經為標。
張志聰在《傷寒論集注》凡例中說:“本論太陽、陽明、少陽三陽也;太陰、厥陰、少陰三陰也。三陰三陽謂之六氣,天有此六氣,人也有此六氣,無病則六氣運行,上合于天。外感風寒,則以邪傷正,始則氣與氣相感,繼則從氣而入于經。世醫不明經氣,言太陽便曰膀胱,言陽明便言胃,言少陽便曰膽,跡其有形,亡乎無形,從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
又說“夫人以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故撰用《陰陽大論》,謂人之陽氣,應天地之在外;五臟五行,應五運之在中,升降出入,環轉無端。若為風寒所傷,始見外內淺深之病。故學者當于大論中之五運六氣求之,傷寒大意思過半矣。”
高世栻在《醫學真傳》中說:“天地至大,人物至廣,不外陰陽五行之理,五運,即五行也,六氣,即三陰三陽也。故木、火、土、金、水曰五行;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五運合五行,而六氣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時而生萬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無形。是五運六氣實乃醫學之根源,神農本之而著藥性,黃帝本之而著《內經》,仲師本之而撰《傷寒》、《金匱》。”
在桂林古版本《傷寒雜病論》特別載有六氣主客致病及司天在泉主勝客勝特點和勝復特點做了詳細的闡述。如在《六氣主客第三》“問曰:六氣主客何以別之?師曰:厥陰生少陰,少陰生少陽,少陽生太陰,太陰生陽明,陽明生太陽,太陽復生厥陰,周而復始,久久不變年復一年,此名主氣;厥陰生少陰,少陰生太陰,太陰生少陽,少陽生陽明,陽明生太陽,復生厥陰,周而復始,此名客氣”
“問曰:司天在泉奈何?師曰:此客氣也,假如子午之年,少陰司天,陽明則為在泉,太陽為初氣,厥陰為二氣,司天為三氣,太陰為四氣,少陽為五氣,在泉為終氣;……其余各氣,以例推之。”
另外對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熱等六氣致病也做論述。如在《傷燥病脈證并治第十》:“傷燥,肺先受之,出則大腸受之,移傳五臟,病各異形,分別診治,消息脈經。”在《寒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寒之為病,腎先受之,其客于五臟之間,脈引而痛”。
可見,張仲景深諳五運六氣致病之理,六經病是客主加臨人體所表現的臨床癥狀的全面總結。黃元御也深有體會。他在六氣治法中說:“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必知之,而后知六經之證。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
所以,張仲景宗內經五運六氣學說,演繹六氣傷人病癥而創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內經言:“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素問·六節藏象論》)。
五運六氣是中醫學最高深的理論,也是一切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之源。從已有的資料表明,張仲景正是掌握了高深的五運六氣理論,才創建了被后世奉為圭臬的傷寒論理法方藥體系,才能有張仲景在序中信心滿滿的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思源”。
因此,沒有高深過硬的理論,就無法全面客觀的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也就無法正確完善的指導臨床遣方用藥,也無法期待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所以,要想學好傷寒論,要想成為高明的醫生,起點要高。要學習內經,要學習五運六氣。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后世有“不知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之說。
事實上,這句話已經道出了學習五運六氣的重要性。試想,若以方藥來學,如《中國歷代名醫名方全書》,共收錄古今方13000余首。《中醫方劑大辭典》收載上自秦漢,下迄1986年底,1800余種中藥及有關文獻中有方名的方劑10萬首。這么多的方藥,你如何都記得?而人是和自然相應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我們只要知道當時的運氣特點,那么,疾病的原因就固定和縮小了,就便于我們容易找到,利于臨床遣方用藥。故傷寒論只有113方,而成萬方之祖。足見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勤于思索,善于歸納,學究天人,堪稱醫圣。
2、從脈癥看傷寒:張仲景非常重視脈,強調脈癥并治。
傷寒論在成無己版首先是辨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傷寒例第三,以后才是太陽病等脈證并治。所以很強調脈診。 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批評有些醫生,因循守舊,不重視脈診。“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傷寒論的脈法有人迎、趺陽脈,寸口脈。但運用最多的還是寸口脈。我們現在常講的脈診是三部九侯。但傷寒有記載是三部十五侯。如《平脈法第二》:
“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而在《難經·五難》說:脈有輕重,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也。故曰輕重也。
從序中張仲景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推論,這里的經說,指的是難經。
如此,可以理解六經之為病,為何只有太陽病和少陰病講脈。因為太陽主表,侯肺氣,少陰主里,侯腎氣。一個浮取,一個沉取,一個輕,一個重,最為明顯,也是現在按脈的標準。“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于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
·傷寒論非常強調脈,脈放在第一,癥放在第二。說明脈是體現臟腑功能、氣虛盛衰的首要指標。癥放在后,脈癥合參,病無遁形。在《傷寒論》398法,113方中,脈證并舉的共135條,記載脈象60種,有單脈和相兼脈。《金匱要略》25篇,脈證并舉120多處,記載脈象69種。
如平脈法第一
問曰:脈何以知氣血臟腑之診也?師曰:脈乃氣血先見。氣血有盛衰,臟腑有偏勝。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氣血俱衰,脈陰陽俱衰。氣獨盛者,則脈強;血獨盛者,則脈滑。氣偏衰者,則脈微;血偏衰者,則脈澀。氣血和者,則脈緩;氣血平者,則脈平;氣血亂者,則脈亂;氣血脫者,則脈絕。陽迫氣血,則脈數;陰阻氣血,則脈遲。若感于邪,氣血擾動,脈隨變化,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病變百端,本原別之。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本之不齊,在人體躬。相體以診,病無遁情。
傷寒論中的脈也是做為審查病機,遣方用藥的依據。如;“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第九》)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第五》)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哺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
符合《內經》:“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宗旨。脈診是中醫的核心技術,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中醫的象征。尤其是面對危重疑難病癥,有時就是從脈上找到治療的依據。誠如仲景所說:“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好的醫生,要想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不好好研究脈診是不行的。
3、傷寒論方術探討:(略)(詳見468期從方術的角度解讀經方劑量之秘,回復“方術”查看)
學習體會:我們說傷寒論創立了中醫的理、法、方、藥治療體系,為后人指明了方向。理法方藥是四個層次。理就是宗內經、難經、五運六氣理論,是最高層,可以指導法。法是脈法、六經辨證體系,它決定了遣方用藥。方藥包含方術和中藥。
學習的順序應該是按照理、法、方、藥逐步掌握。強調理論指導實踐。只有這幾個方面學習好了,才能更快、更好的理解傷寒論。才能理解張仲景“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之苦心。
結論:“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焉”
【本文為作者投稿,由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投稿郵箱:tg@linglanshuyuan.com】
靈蘭書院親情會員開放招募,將獲贈中醫書友會2013.8.19~2014.12.31內容的紙質合刊(4月份制作完成),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親情會員招募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