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木準備
選樹——除松、杉、柏、樟之外大部分闊葉樹均可栽培黑木耳,如樺櫟樹、青岡、榆、柳、桑、槐、桐、梨樹等,直徑4-12厘米的樹干枝梢均可。
伐樹——一般“人九”以后,樹木“冬眠”階段砍伐最好,這時樹木養分豐富,水分少,溫度低,雜菌感染輕,正值農閑,能騰出勞力。
截段——為便于操作和管理,將伐的樹、枝截為1米長、50根為一架。一般3架段木用木材約1立方米。
二、耳場選擇
黑木耳的栽培場地,應選在背風向陽、空氣流通、近水源、排灌方便的地方。耳場選好后,要清場平整,地面要噴撒多菌靈和石灰粉,以滅菌除蟲,場地周圍枯朽木樁的雜菌應燒除。
三、曬架
把段木以“井”形堆放在場地,堆高1.5米為宜,便于操作。每隔半月左右翻堆一次。曬架的目的是為了讓段木組織死亡,并使之干燥到適合點種菌種程度,當段木含水量在50%以下,截面變如黃白色,有放射狀細小裂紋時,即可點種,點種前應用石灰水或多菌靈擦抹段木斷面和樹皮撞破的地方,以防雜菌感染。
四、點種
即將菌種從菌種瓶內取出,點種到段木上。
點種時間——點種一般在春季3-5月進行,當氣溫通過5℃即可點種。點種后,可將段木堆放在塑料大棚內或用塑料薄膜覆蓋,堆內溫度升到10℃以上,菌 絲可緩慢生長,菌絲體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2-28℃,點種時的氣溫以接近其適宜溫度的下限為最好。
點種密度和深度——以穴距7-12厘米為宜,穴的直徑14-16毫米,穴深入木質部1-2厘米。每架約需菌種14-16瓶。點種后可用木塞或黃膠泥封口。封口的目的和作用是保濕、保溫和防止雜菌感染。
五、上堆發菌
上堆發菌的目的,是促使在點種時弄斷受傷的菌絲盡快地恢復生長,定植成活,上堆的段木按“井”形排放,段木間要留空隙,以利通風。早春點種時溫度較低,為使堆內溫度迅速上升,最好用塑料薄膜覆蓋。據測定,用薄膜覆蓋的堆溫要比未覆蓋薄膜的堆溫高8℃左右。使用塑料薄膜覆蓋,白天堆內溫度可達到20℃以上,適合絲菌生長。白天溫度過高時,應掀起薄膜,通風降溫;夜晚溫度較低,一定要注意覆蓋。剛點種的十來天內,不宜噴水。以后視干濕情況,結合翻堆適量噴水。為了使堆內耳木發菌均勻,半月時間翻堆一次,把原堆段木上下內外調換位置,重新堆放。上堆發菌1-2個月,當點種穴內菌種表面有白色菌膜,穴底有白色菌絲時,說明菌絲已定植,已向木質部發展,可散堆排場。
六、散堆排場
散堆排場的目的是促使菌絲在段木中迅速生長蔓延,盡快使菌絲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是上堆發菌的繼續。
方法是將段木一頭用橫木或磚石略抬高,段木間略留間距,按魚鱗式排放,讓耳木接受陽光雨露和新鮮空氣。每隔10-15天翻動一次,使耳木吸濕均勻,這期間水分供應很重要,晴天應于早、晚各噴灑一次,以利菌絲生長發育,約經2-3個月,到夏末秋初就會出現大量幼耳,此時便可起棚上架。
七、起棚上架
當約50%的耳木產生耳芽時,便可起棚上架,可采用“人”字形架法或魚鱗式擺法。此階段的水分最重要,是優質高產的關鍵,天氣晴旱時,每天早、晚應輕細噴水,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條件適合時,子實體將迅速生長。
八、采收
耳片成熟后要及時采取,否則容易產生爛耳。最好成批采收,便于下一期管理。春耳和秋耳采大留小,伏耳則大小一齊采收。采摘時應將耳片連根摘下,否則容易爛根、流耳、滋生雜菌。應在雨過天晴采收,采收的木耳要立即涼曬。
采耳后應停止噴水,讓耳木涼曬5-7天,稍加干燥,使菌絲恢復生長,然后再于晴天的早、晚噴灑水分,耳片又可長出。這樣干濕交替進行管理,每隔10-20天就可采收一次。
九、耳木越冬管理
用段木栽培木耳,一般是一年種三年收。第一年始收,第二年盛收,第三年尾收。冬季溫度低,子實體停止生長,菌絲體也進入休眠,應將耳木集中,仍按“井”字形堆在清潔干燥處。過分干燥時,可適當噴些水分。第二年春季氣溫回升到5℃以上,耳芽發出,再進行散堆起架,噴水管理。(取自《氣象為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服務100例》) (來源于1994年3月10日《中國氣象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