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與心智》訂購
作者:唐孝威 等著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書號:ISBN978-7-308-05664-9 定價:34元 開本:16開(150*230)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作者簡介 唐孝威,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于上世紀80年代以來領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組參加L3實驗以及AMS實驗等國際科技合作,并在生物物理、核醫學、腦科學等交叉學科研究方面取得有創見的成果。近年來唐院士和我國神經科學家一起,積極推動神經信息學的研究。已出版:《粒子物理實驗方法》(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正負電子物理》(主編,科學出版社,1995年);《腦功能成像》(主編,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統一框架下的心理學與認知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 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人類就很想了解心智的本質,但是至今我們對腦與心智還了解的很少。揭示腦的工作原理和心智的規律是當代自然科學的重大挑戰。科學家需要在這方面進行長期艱苦的探索。本書就是這種探索工作的成果之一。 《腦與心智》收集了近年來唐孝威院士在意識科學研究方面的優秀成果。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腦的工作機制、認知的規律等重大科學問題,它涉及了腦內信息加工、認知、注意、情緒、語言、意識等。第二部分是關于腦與心智方面的評述,包括神經信息學、分子影像學、意識研究等。 本書為“意識與腦科學”叢書第一冊,該叢書的其他作品將陸續出版。 《心智的無意識活動》(5月份即將出版) 作者:唐孝威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定價:22元 開本:16開(150*230)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內容簡介: 意識活動是心智研究之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而科學界對心智的無意識活動仍然研究得較少。人類的有意識活動與無意識活動相對比,猶如冰山一角,在人腦單一的有意識活動背后,同時進行著眾多無意識活動,構成了人們“熟能生巧”的行為或對外界刺激的自動反應。 本書強調了心智的無意識活動是有規律的,并著重討論對無意識活動的自然科學研究。全書分八章,綜述了心智和腦的研究狀況,介紹無意識活動,并分別從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和腦動力學角度來研究無意識活動。 本書為唐孝威院士“意識與腦科學”叢書的第二冊。 導讀節選(何潔、陶冶——《腦與心智》) 唐孝威先生作為多年從事國防科學技術和物理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他研究生涯的第三次飛躍是跨入腦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當問及這個轉變時,他說:“自然科學需要研究簡單性,也需要研究復雜性。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研究物質的簡單方面,追求最簡單的結構。而生物學、醫學則著重研究復雜性。腦是自然界最復雜的物質,是人類必須要研究的問題。本來簡單性和復雜性就是要結合起來研究的。”腦科學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但唐先生最關心的是意識問題。 自然科學中有四個方面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們進行實驗和理論的探索。它們分別是: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和智能本質。提到智能本質就不能避免意識問題。意識領域存在許多未解之謎,一直是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歷代哲學家提出了許多關于意識的學說,很大程度上剖析了存在與感知的關系。 就意識研究在心理學中的發展來看,在心理學發展早期,意識曾是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一些心理學家旨在探索構成心理和意識內容的元素,以及把各元素組合為意識內容的基本規則。20世紀初,由于行為主義強調心理研究的客觀性,以外部可觀察的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把意識完全排除在心理學研究范圍以外。直到20世紀中葉,認知心理學興起,重新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才恢復了意識研究在心理學中的地位。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理論的發展,意識研究逐步進入了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并于近十年掀起了熱潮。西方心理學界將其稱為意識研究的“文藝復興”運動。意識研究尤以在認知神經科學中的發展為代表。20世紀60年代是意識研究的“第一個十年”,在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對裂腦病人的研究。70年代是意識研究的“第二個十年”,其中模塊概念的產生和解釋器(interpreter)模型的出現是這一階段的主要成果,而且對腦半球功能和兩個意識系統的簡單化的觀點也提出了質疑,意識研究重點已由對不同種類亞意識問題的研究代替了對意識性質問題的探討。20世紀80年代是意識研究的“第三個十年”,重點是對腦皮層機能一側化和無意識加工活動的研究,盲視現象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焦點。90年代是意識研究的“第四個十年”,屬于意識研究的“進化思想的形成時期”。進入新千年以來,許多學者更是把意識問題與21世紀的科學技術聯系起來,強調意識是理解心理學的核心問題。如今,意識成為了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生物科學、神經科學、信息科學、心理科學、認知科學各個學科交叉的研究前沿,并從中誕生了“意識科學”。一場對意識聯合攻關的運動正在興起。 談到意識,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何謂意識。盡管當前對意識的理解不盡相同,但目前在心理學界出現了不少比較一致的看法,其中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最有代表性。認知心理學者認為,意識涉及知覺、注意、記憶、表征、思維、語言等高級認知過程,其核心是“覺知”(awareness),覺知性是意識的最基本的特征。認知神經科學家從意識覺察、更高級的功能和意識狀態三個方面討論了意識的概念。 對于意識的本質問題,西方心理學界存在著“狀態說”、“功能說”、“突現說”和“意識統一場”四種理論解釋。 “意識狀態說”認為意識是一種知覺狀態,包括對自身狀態和對周圍環境的理解水平,具體可分為清醒、睡眠、警覺、無意識、催眠等不同狀態。目前的重點是通過認知實驗的方法,研究意識與無意識狀態之間量和質的區別。 “意識功能說”把意識視為人腦反映客觀現實的一種機能,自我體驗的心智活動,是心理活動的最高級形式。在方法上主要通過認知神經科學的影像學方法探討意識的神經生理基礎及科學證據,諸如意識在腦中的功能定位描述、意識知覺的神經遞質研究、意識受損的神經病理學等問題。 “意識突現說”強調人的意識、心理活動依賴于復雜的大腦,但不能還原為大腦活動本身。意識現象是大腦生理活動基礎上的一種突現的屬性,即高層次的整體屬性對低層次的因果作用關系。人類的心靈意識在自然界的出現是一種在性質上全新的現象,必須用比生物學描述更高級的層次來解釋。 Baars的“意識統一場說”也稱“意識劇院模型”。這一理論假設人的意識活動需要一個中央工作空間,大腦就像同時有許多角色在演出的劇場,共有四種腦結構空間維度與四類腦功能模塊系統同時投射在時間軸上,形成一種超立體的空間、時間活動維度。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與意識活動關系十分密切的工作記憶就像劇場內的舞臺,注意則類似聚光燈,意識體驗的內容是舞臺上的表演活動者,只有意識的焦點內容才能保留下來,其他的活動則處于陰影中。無意識活動有點像觀眾一樣,幕后的背景操作塑造了臺上的事件,而“自我”承擔著導演的角色。這一模型比較準確地闡述了意識、無意識、注意、工作記憶和自我意識等相互聯系及區別,得到了許多神經生物學證據的支持,為人們理解許多糾纏不清的概念提供了很好的框架。當代意識實驗心理學的許多研究結果都可以基于這一模型得到理解。 來源:浙江大學出版社 |
|
來自: 二月石橋 > 《意識 心智科學 個體心智發育與人類心智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