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醫疑難病治療中心》 五行綜合療法系列方劑,運用祖國醫學五臟之間的相互資生和交互抑制的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利用臟腑氣機清濁升降的圓運動生理;采用中醫經絡循環與圓道,營衛循環與圓道,于人體生命科學的重要關聯,結合人體氣機圓運動進行神經系統疾病辯證論治。
這一歸類表,有縱橫兩種聯系,橫的聯系中,一般是“同氣相求”,有助長的關系;但是“亢”則“害”也可能有損害的關系。如甘能補脾,但也能產生濕熱,使氣機壅滯而害脾。縱的聯系即是生克乘侮關系。五行的生克價值在于有更多的辯證法思想。它說明了事物之間互相助長和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具體分析矛盾是怎樣對立又怎樣統一時,五行學說提供了科學的分析方法。這種多因素的關系,以生、克的矛盾來談,可概括為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四種關系,所謂相生即滋生、助長之意,相克即克伐、制約之意,五行的生克關系見下圖: 自然界的一切事,都是在相生相克中維持動態的平衡,這在人體就是正常的生理狀態。 ① 金克木─向東(我克);金生水─向北(我生);火克金─向南(克我);土生金─向西(生我) ② 以金為例:木、水、土、火如此類推……。 ③ 凡克我的方位即是不適應我的方位所以異地換方向睡眠均不佳。 清濁升降的圓運動生理 清濁升降是人體氣機圓運動的核心,升清,謂升其清陽;降濁,即降其濁陰,“清陽”與“濁陰”皆為體內的水谷精微所產生,其清輕升發部分是為清陽,濃濁降泄部分則為濁陰,濁陰既包含較重濁的營養物質,也包括體內產生的糟粕,正如《靈樞陰陽清濁:“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清升濁降總的規律是清氣注陰,藏于五臟,濁氣注陽,行于六腑,清中有濁,又復下降,濁中寓清,遂再上升,不外乎清者升,濁者降,如是則氣血相順、營衛不悖。總而言之,升降出入是臟腑氣機運行的主要形式,有升降才有出入,升中寓有降,降中寓有升,升清降濁也即升降出入的具體體現,清氣所以能升,濁氣所以能降,皆有賴于五臟的上升功能和六腑的下降作用,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即是升清陽降濁陰對人體生理意義的精辟概括。 清濁的升降出入是一個圓的運轉過程,如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水谷通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在小腸泌別清濁,其清者上輸心肺,而后運布周身,其濁者降至大腸而出體外,肺將清中之清者布散于周身,清中之濁者下輸于腎,其中,濁中之清者又復上輸于肺,濁中之濁者則下趨膀胱排出體外,正如張景岳所說:“濁者之清者,自內而出,故上行,清之濁者,自外而入。一上一下,氣必交并,二者相合。” 其它,在呼吸吐納功能上,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同樣構成一個呼吸圓周,此外,心肺之間的氣血升降,肝膽之間的清汁升降,無不是圓的運動形式。以上說明中醫運動不僅體現在經氣、營衛氣血的循環方面,還體現在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之中,足見圓道在人體科學中的重要地位。 經絡循環與圓道 人體的經絡循環無論十二經或奇經八脈都呈現著圓的循環,(《靈樞經脈》) 即言經氣從肺經發出經過十二經的循環又復注于肺,說明經絡的循環呈現著圓的往復。經絡循環的圓道,精髓在于天的圓道相應,如﹙《靈樞五十營》)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血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即言經脈之氣運行一周歷經二十八脈,和天體運行一周歷經二十八宿相應。經絡循環之圓道與天道之圓相應,體現了人與天地共脈搏,與日月同呼吸的圓道關系,一晝夜經氣循環一周與天之圓道相應,最佳的呼吸數應為一萬三千五百息,比今人呼吸次數約慢一倍,符合今人攝生的標準,說明人體這個小圓跟隨宇宙日、月運行這個大圓旋轉著,有著“生死與共”的聯系。人體這個小圓道和天地這個大圓道相應,于人體生命科學有著重要意義。 營衛循環與圓道 營衛氣在人體的循環同樣是呈圓道的,同樣是首尾相貫的圓周循環,其中,從“太陽出”最后又“復出太陰”說明營氣的循環仍以圓周運動的形式進行。關于衛氣的循環,《靈樞衛氣》言:“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指出了營衛氣相隨、循環往復的圓周運動。 又,陽氣行于陽則三陽經衛御功能增強,行于陰則三陰經衛御功能增大。衛氣在人體中最大的功能便是行于人體外表及內臟,起到溫煦作用。如《靈樞本藏》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素問痹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薰于肓膜,散于胸腹。”其次便是衛氣與人體的免疫機制密切相關,衛氣除具有加強人體的屏障作用外,還具有與深入的邪氣搏擊的作用,因此和疾病的發病學關系密切。如《素問?瘧論》說:“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人體氣機圓運動 一、 人體氣機圓運動規律 中醫圓運動的精髓在于臟腑氣機升降圓運動,是在《周易》圓道的啟導下產生的。《周易》圓道體現著事物的循環往復和宏觀世界的周期性循環。天道如此,人道豈能例外?人體臟腑氣機升降運動是《周易》圓道的體現,反映了圓運動形式(圖18—1,18—3)。這個圓運動是以脾胃居中,心腎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圓道。該圓運動和《周易》文王(后天)八卦相吻,故心應離卦,腎應坎卦,肝應震卦,肺應兌卦。中醫氣機升降圓運動是臟腑氣化的表現形式。 (一) 心腎是升降的根本 腎是升降的啟動力,所謂坎陽發動,腎水溫升則脾轉肝升,于是水升火降,坎離交泰。從而完成左陰升,右涼降的氣化圓運動形式,也即在腎陽命火的發動下,中土樞軸轉動,致使肝脾溫升而心肺涼降。其中,腎水本應下沉,之所以能上濟心火,是因為坎陽的發動;心火本性上炎,卻反下降,又是因為腎水的上濟,以陰陽互根之理矣。圓運動中心腎水火的升降,體現了坎離交泰、水火既濟的易理。腎、命之火乃坎中之陽,為一陽陷于二陰之中,即兩水中之真火,為人身火種,圓運動左半圓之溫升全賴此一火種。心陰為離中之陰乃一陰含于二水之中,為人體之真水,得坎水之濟,始能下蔭,圓運動右半圓之涼降,全在于此。如陽虛火衰,坎陽無力發動,腎水不能溫升則肝脾失煦而不轉;或心陰虧耗,心火上炎,肺胃失蔭則弗能涼降,如此,整個升降運動勢必停滯。因此,心腎實為升降圓運動的根本。 (二)脾胃為升降之樞軸 升降的化源全在脾胃,脾胃二者一為陰土本濕,一為陽土性燥,燥濕調停,中氣得以化源,中陽發動樞軸能運轉,脾升肝才能升,胃降肺始能降。如中土失運,氣虛脾陷,或胃燥氣逆則升降失職,勢必導致四輪不轉,正如前人所言:“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降,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如此。”因此,圓運動樞軸的轉動不僅賴坎陽的發動,其中,中土的健運也是升降的關鍵。 (三)肝肺是升降的翼佐 肝肺是升降的翼佐,肝肺—為藏氣,肝肺的升降實際也就是氣血的升降,肝肺一左一右,猶如兩翼一樣。肝主升發,肺司肅降,故左半圓的溫升需賴肝木的溫升,右半圓的涼降必依肺金的順降,如肝肺氣機失調,必致氣血逆亂,則升降悖逆,足見肝肺在升降圓運動中的翼羽作用。 上述說明,臟腑氣機升降;圓運動是一種氣化運動,取決于心腎水火的平衡,脾胃燥濕的調停,以及肝氣血的協調,三者共奏氣機升降圓運動之功。 二、人體氣機圓運動的臨床應用 臟腑氣機圓運動在辯證診治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以圓運動進行辯證是辯證論治中的一個值得開辟的新領域。 (一)左半圓升機失常的辯證論治 圓運動以左半圓肝脾腎主升,右半圓心肺胃主降,影響升降失職主要為脾腎,而起決定意義的又在于腎。臨床上腎陽式微坎陽不能發動,必致脾陷胃逆、肝木不版本號,故許多情況下,脾虛升陷,單純補脾力弱效差,若兼以補腎則效力倍增。這種情況用理中湯如再加附子則效如桴鼓。即前賢所謂“補脾莫若補腎”之意也。 左半圓升機失職,臨床常出現一組謂之“水寒土濕木郁”,即腎陽虛、脾濕水泛,肝氣郁滯不升的綜合癥狀,證見畏寒肢冷、頭昏腰酸、浮腫便稀、食少納呆、神郁寡歡,舌質青苔白膩、脈沉弦、兩尺無力等,應予“暖水、燥土、疏木”治之。由于腎陽虛衰導致腎寒脾濕、已土不升及水木俱陷,故應濕補腎陽、健脾運濕及疏達肝木予以糾正。 (二)右半圓降機失常的辯證論治 右半圓的降機由心肺胃組成,胃為戊土(燥土),脾為已土(濕土),胃賴心血所蔭,脾濕所濡。正常情況下,燥濕調停脾升胃降,則右半圓能正常右旋。如心陰暗耗,心火上炎不能下蔭,則易導致胃燥上逆,胃逆則肺氣不降而呈:“火炎胃燥金逆”病理,臨床出現心煩失眠、心情不暢,干哎胃脹、鼻干、胸部不適等綜合證。發展下去則可出現干嗆咳逆等證,治療原則為“清心潤土涼金”,如竹葉石膏湯之類可以調復。又如有的情況下,胃逆不降,除用瓜蔞、半夏開結降逆之外,酌加黃連卻顯奇效,此因根源在心,所謂治胃莫如治心故也,上述說明右半圓降機失職和心肺胃密切相關。 綜觀上述,臟腑氣機升降圓運動,導源于《周易》圓道理論,發展于《內經》,對中醫學的臨床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附天人合一(圓歸正轉)讀后感及悠然生答疑 非常感謝您的貼子!這是圓運動理論,我看到的最好最實用理論篇章。能否告之出處?以便更深的交流。。。謝謝! 一、腎是升降的啟動力,所謂坎陽發動,腎水溫升則脾轉肝升。 在臨床中,脾陽不足,不能左化營血,造成血虛者,多用溫潤之品補坎中之陽來推動以助已土左升滋化血液。 二、脾胃為升降之樞軸,脾升肝才能升,胃降肺始能降。 見肝之病,先實脾土者,緣于脾升能啟肝木之升,以利疏泄。胃不和則臥不安者,緣于胃失降而肺氣不能降斂,肺氣失斂則陽氣不潛藏于坎水,陽亢于上則不眠矣。 三、肝肺是升降的翼佐 肝木為升之始,肺金為降之始。為四輪升降之翼,載動升降之機。圓運動失偏之因常從中尋。 肝木肺金為升降之機。肝木為春,主發泄,主升生,人氣之升,由此而升發。肺金為秋,主降斂,人氣之降,由此而降斂。 脾土胃土為升降之關。脾胃位于中洲,旺于四時,升降必經于此。 坎水為升降發動之源。坎中一陽為升之源,兩陰則為降之源。 心為在圓運動中沒發現有太多的價值。心為人君,君病則死,故心無病。百病皆由心包代之。 問: 看到先生診所的太極圖,感覺文中所說的圓運動左半圓宜溫升,與先生的“小柴胡加姜附湯”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右半圓宜涼降,與先生的“加味生脈理中湯”存在對應關系,但又不知感覺是否正確,特轉帖過來,請先生指正。 悠然生: 如是 人體之氣 左升右降 前升后降 有思考領悟 很好! 問: 謝謝先生解惑。 先生的《健康通論》是從前升后降談的,再麻煩先生簡單談談 左升右降 與 前升后降之間的相互關系好嗎? 悠然生:同理 方向不一樣而已。 自注:人體之氣 左升右降 前升后降,均理同于“溫則陽化氣,而下陰升;涼則陰成形,而上陽降”,簡稱“陰升陽降”。 中醫特色治療疾病人吃五谷雜糧,難免要生病,何況今天的人們,山珍海味,能吃的敢吃,不能吃的也敢吃,生病就更難免了。據現代醫學的統計,人類所患的疾病是越來越多,而西醫真正能夠治好的疾病好像還 沒有。所以我們老百姓就很擔心,一句流行的口頭語可以反應出這種心態:"沒什么別沒錢,有什么別有病。"一旦有了病,輕則耗財受痛,重則折生隕命。 中醫是怎么來認識這個"病"的呢?我們來看"病"的造字。"病"由"疒"和"丙"組成。"疒"的甲骨文是一個人躺在床上的樣子,是病的本字。為什么還要加上一個"丙"字呢?"丙"字的甲骨文沒有上面 那一橫,象是古人烙餅用的鏊子,烙餅要用火,所以丙就被引申指火。"丙"字發展到篆文的時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了。《說文?丙部》講:"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 一入冂。一者,陽也。"丙上面這一橫,《說文》解釋為陽氣,那冂是什么呢?簡單地說,冂就是遠郊區的意思。也就是說,陽氣離開我們,到遠處去了,這就是丙,發生在人身上,那就是病。 ![]() 你看,不管"丙"字怎么解釋,它和火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病和火,病和陽氣是分不開的。中醫理論認為,病就是人體的陽氣不能正常地發揮它固有的 功能了,就是陽氣不能正常地收藏了,這就是病的本質。而治病,其實就是在圍繞著人體的這個陽氣在作文章,說得通俗一點,治病其實就是在護衛人體的陽氣。 中醫理論對疾病本質的論述,可謂入木三分,精彩絕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講:"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是什么呢?剛才討論過了,陰是陽的蓄積狀態。蓄積的陽在內藏 而不出,是守家的,所以講陰在內是陽之守也;還沒有蓄積的陽氣則在外,它的功能是把能量聚集起來,把能量變成蓄積的陽,也就是把陽變為陰儲存起來。這個在外的陽,就像出門在外打工的民工, 掙了錢都要帶回家的,所以講陽在外是陰之使也。陰陽雖然分而為二,其實是講了同一個陽氣的兩種不同的狀態,本質上是一家人,是一回事。所以,陰陽和諧,就是陽氣的運化正常,就是健康;陰陽 不協調了,就是陽氣的運化出了問題,就是疾病。 《素問?生氣通天論》講:"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人體的陽氣一定要以收藏密固為最重要的原則。如果陽氣太要強,一味發散,不知收藏,那就好比敗家子揮霍家產一樣,人體積攢的陰氣就會因此散絕。而一旦陰陽離決,生命也就結束了,就好 比揮霍一空,家破人亡一樣的道理。
![]() 因此,中醫在治病的過程中,時時都在顧護這個人體的陽氣。人活一口氣,活的也就是這個陽氣。從中醫 治病以顧護人體的陽氣為主,又讓我們想起了最原始的生命病毒。中醫講,生命就是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病毒就是火。只不過病毒這個火,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正火,而是一種邪火,是要驅除出去 的。自然界中,什么能滅火?水能滅火,水性寒涼,所以治療病毒引起的發燒發炎,都需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撲滅這個邪火。然而人體正氣也是火,撲滅病毒邪火的同時,人體正氣之火同樣也會遭到傷害 。感染病毒引起的疾病難治,就難在這里。這就需要掌握一個火候的問題,既要把病毒邪火撲滅除掉,又要盡量減少對人體正氣正火的損害。中醫治病是在時時顧護著人體的這個陽氣,有這條原則做底 線,所以才能驅邪而不傷正,才能兩全。 西醫碰上病毒性疾病,那幾乎完全沒有辦法,只會用抗生素和激素。抗生素一派寒涼,大劑量應用,病毒邪火與人體正火一同都被重傷;激素則扇風點火,耗散人體正氣,與抗生素合用,無異 于雪上加霜。這一點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不少非典患者因為接受了大劑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療,最終造成了股骨頭壞死,再也不能正常地行走,令人心疼。然而,我們不能去 怪西醫,沒有全體醫務人員的舍身相救,非典也不會那么快地平息下去。我們只能嘆息西醫理論的淺薄,因為西醫根本不懂得要顧護人體的陽氣。在中醫看來,這種后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我們這 個社會被西醫欺騙得太久了,反而不信中醫了。 中醫治病法則 中醫治病,還是用療效說話。由于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如西醫的沖擊,如庸醫的敗壞,導致相當一部分人對中醫失去了信心。這只能說,這些人對中醫不了解。事事有因果。如果說"有效 "是中醫的果,那么,中醫的因就是:在哲學的指導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預防、認識和治療疾病的理論。單就治病法則來說,其內容十分豐富,而且處處充滿了科學精神。
![]() 中醫治病分為內治和外治兩種。內治即內服湯藥、丸、散劑、膏藥、丹等劑型以治療疾病。外治則為通過針灸、按摩、熏洗、敷貼、涂擦等方式刺 激體表的局部而治療疾病。內治外治,都離不開中醫理論的指導,離不開中醫的治療法則。 平衡陰陽治療法則 中醫認為,生病是因為人體陰陽失去了平衡。要恢復健康,就要恢復陰陽平衡。平衡陰陽是中醫最根本的治療法則。其主要包括"損其有余"和"補其不足"。這兩個方面其實就像"劫富濟貧"。 (1)有余就是"亢盛"。寒為陰、熱為陽。如陰陽一方亢盛,就會出現"陰盛則寒"、"陽盛則熱"。對此,我們是有體驗的:冬天陰盛,所以寒冷,夏天陽盛,所以炎熱。天人一體。人體也是如 此。當人體出現寒熱的病癥后就要"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一法則生活上就有印證:飯菜涼了,熱一熱,杯子里的水太燙了,加點涼開水進去。 (2)"不足"則為虛衰。如果陰陽一方出現了虛衰,亦可引起寒熱之象。陰虛則熱和陽虛則寒。陰虛不能制約陽,導致陽亢盛而熱,同理,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亢盛而為寒。就像火爐上燒 水。水過熱,并不是火大了,而是水少了,水熱其實是虛熱;水過涼了,并不是水多了,而是火小了,水涼其實是虛寒。這就是虛熱和虛寒一個例證。這個例證在水而言,表現為過涼或過熱,那么,在 人體而言,又如何表現呢? 水的虛熱在人體而言,就是陰虛,陰虛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口燥咽干、潮熱顴紅、五心發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干結、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水的虛寒在人體而言,就是陽虛 。陽虛主要表現為怕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者渴喜熱飲、自汗、小便清長或者尿少浮腫、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脈沉遲無力、神疲乏力、氣短等。虛寒虛熱、陰虛陽虛都是虛,都是不足,要 維持平衡和常態,就要"虛者補之"。 如何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水過熱,則要加水,這就是壯水之主,是陰虛火旺的應對方案;水溫偏低,就要加大火力,這就是益火之源,這就是陽虛寒盛的解決 辦法。 北京中醫疑難病治療中心神經精神臨床科研組匯聚多位著名神經科專家、國內名老中醫、神經學科博士,依據神經精神疾病辨證論治規律,經幾代人臨床實踐與大量實驗、形成了系統 的本虛標實理論,以安神解郁、化瘀熄風止痛為主要治療大法的臨床辨證治療體系,對中醫治療疾病進行深入系統的基礎研究。根據中醫學"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理論、"平衡陰陽"法則 ,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創立神經平衡療法。即應用現代先進的科學研究手段,在對神經精神疾病作出明確的現代醫學定位、定性、定量診斷的同時,結合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進行分析 、分型和治療研究。以病為綱、病證合參,以充實臨床診斷的完整性和治療的全面性。在臨床上,注意把傳統中醫學的宏觀辨證論治與現代科學的微觀辨證論治相結合,如將血液流變學、微循環、免疫 學、分子生物學等現代醫學的精細診斷技術運用于臨床研究中。充分挖掘了祖國醫學的寶貴經驗,膏、丹、丸、散,內、外合治,根據病情辨證用藥,以中醫為主,吸取西醫之精華,縮短療程,減少患 者的痛苦。由于突出了中醫治療的特色,再結合現代醫學先進的診療手段,臨床療效非常顯著。本中心治療療效獨特、療程短、見效快、臨床療效穩定、愈后不復發。一般5到7天見效,2到3個療程 即可康復,且無創無痛、純天然、無任何毒副作用、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一朵奇葩。北京中醫疑難病治療中心神經精神臨床科研組治療失眠、抑郁癥、面癱、癲癇、面肌痙攣、偏頭痛、更年期綜合癥 等神經精神疾病系列成果,在國際傳統醫藥大會上受到與會代表的好評,被國際醫學界同行認可。特別是失眠抑郁癥、周圍性面癱、癲癇獨特的治療效果,4180例患者的臨床驗證,在國內首創、在國際同 領域處領先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