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的 鐵道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是擔負鐵道工程技術保障任務的兵種,主要由線路、隧道、橋梁、建筑、通信、舟橋等專業工程部(分)隊編成。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前身,是1945年12月20日,為保護鐵路運輸安全而組成的東北人民自治軍護路軍。1948年7月5日以護路軍為基礎,另補入部分三線部隊和鐵路技術干部、技術工人,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 鐵道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1年5月至1954年1月志愿軍鐵道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滕代遠。1949年5月16日,以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為基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解放戰爭中,鐵道部隊的戰斗口號是:“野戰軍打到哪里,就把鐵路修到哪里”,先后搶通了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北地區的15條鐵路干線,鋪路1600余公里,修復橋涵976座和大量鐵路設施,保證了鐵路運輸,有力地支援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進軍江南和解放大西北的作戰。 鐵道縱隊成立初期搶修的第一座大橋---陶賴昭松花江大橋 1950年,為恢復國民經濟,轉入以擔負主要鐵路干線、橋梁為重點的復舊工程??姑涝瘧馉幹?,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團遂行鐵路保障任務。在第四次戰役前,主要實施前進搶修,修復鐵路923公里。隨后,在朝鮮北部1300公里的鐵路線上,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空襲破壞進行了持續的反轟炸斗爭,做到隨炸隨修,隨修隨通。其間,經歷了為時10個月之久的艱苦激烈的反“絞殺戰”斗爭,終于粉碎了“聯合國軍”的空中封鎖,保證了鐵路運輸,創造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1953年初,為了做好反“聯合國軍”登陸的作戰準備,志愿軍鐵道部隊僅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緊急搶建了長達129公里的殷(山)龜(城)鐵路,相應改善了朝鮮北部的鐵路布局,對進一步保證戰時運輸暢通具有重要意義。停戰后,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參加朝鮮北部鐵路的新建和復舊工程。
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在朝鮮 1954年3月5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領導機構,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10個鐵道兵師、1個橋梁獨立團、1所鐵道兵學校和2所文化速成中學,共8萬人。此后,部隊幾經擴編和整編,最多時,鐵道兵下轄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2所學校、1個科學研究所、1個農場及其他單位等,共41.6萬人。與此同時,部隊的技術裝備也得到相應補充和改善,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不斷提高,在國家鐵路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55式鐵道兵兵種符號 1954~1983年的30年里,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艱苦奮斗,先后擔負和參加了黎湛、鷹廈、南福、包蘭、嫩林、貴昆、成昆、京原、襄渝、京通、青藏、南疆、通霍、兗石等52項鐵路建筑和北京地下鐵道的修建任務。連同其他國防、林業和各種專用鐵路在內,共建成鐵路近1.3萬公里,被譽為“鐵路建筑的突擊隊”。還完成了一些洞庫、機場、公路等國防建設工程以及包括引灤入津等任務在內的民用工程,多次完成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森林滅火、清雪開道等緊急任務。 1962年參加中印邊界急造公路的搶建任務;1965年組織部隊赴越,擔負越南北方鐵路、公路的反空襲和搶修搶建任務;1979年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等。 鐵道兵歷任司令員:王震、李壽軒、張翼翔、劉賢權、吳克華、陳再道。 1954年2月至1957年9月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
1957年9月至1968年6月鐵道兵司令員李壽軒
1968年6月至1969年5月鐵道兵司令員張翼翔
1969年5月至1975年4月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賢權
1975年4月至1977年9月鐵道兵司令員吳克華
1977年9月至1983年1月鐵道兵司令員陳再道
1983年2月至1983年12月鐵道兵指揮部總指揮尚志功
歷任政治委員:崔田民、呂正操、劉賢權、宋維栻、曠伏兆。 崔田民
呂正操
宋維栻 曠伏兆 1983年2月至12月鐵道兵指揮部政治委員。1984年2月至1987年9月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黨委書記李際祥 1982年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通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鐵道兵建制,把鐵道兵并入鐵道部。”1982年1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國發(1982)35號文件《關于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決定》中指出:“根據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和國家體制、軍隊體制改革的要求,為集中統一領導鐵路建設施工力量,加速我國鐵路建設,黨中央決定,將鐵道兵機關、部隊、院校等并入鐵道部。” 1983年10月2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1983)168號文件批復:“……1983年10月1日起歸鐵道部建制領導。1984年1月1日起,不再沿用部隊番號,干部、戰士不再佩戴領章、帽徽……。” 鐵道兵向軍旗告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