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學員要求,前兩天貼出了我去年閱讀的88本書的書單??丛u論大多在問效率和時間。于是寫下我是怎么讀書的吧。 先有個說明: 1、因為工作的關系,身邊有很多培訓師和培訓經理的朋友。他們會不定期的給我一份書單,是他們已閱讀過進而推薦的。另外出版業的友人也會常常推薦上架新書和質量上乘的作品。 2、我只看紙質書。 好了,正式開始。 一、豆瓣評分。 拿到書單之后,我會線上豆瓣讀書去搜索到該書的頁面,看下評分。如若是7.0以上就可以閱讀了。如果到7.5就是很值得閱讀,考慮入手。如若是8.0-8.5的書,基本就是可以多讀幾遍的了。 二、豆瓣目錄和書評。 如若是不熟悉的作者,可以在豆瓣上粗略掃過內容簡介和作者簡介,看看作者相關作品有沒有熟知的,或者,精品的。再重點瀏覽下目錄和書評。 三、思維導圖。 到網路上找到該書的思維導圖(什么是思維導圖請自行百度)。瀏覽該書的框架和大致信息。盡可能找到思維導圖是因為大多你會有興趣讀一本書是因為題目吸引,對該書的內容會有一定預估。那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在購買前先甄別該書是否符合你的預期。 除了對內容、框架有一定的把控之外(例如《餐巾紙的背面》,看題目是不知道它說什么的吧?思維導圖可以幫到你哦~),作者的寫作思路,敘述方式是否符合你的閱讀習慣也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尤其是外文引進翻譯后的書。像我是個十分注重閱讀體驗的人,翻譯生澀別扭,影響理解,產生“有讀沒有懂”的感受時,就真心抓狂啊。另外,書籍本身的節奏感,也是我考量的地方。好的作品,無論音樂,抑或,電影,良好的節奏感的把控真的會產生愉悅進而提升效率的哦~ 四、豆瓣讀書筆記。 看過該書思維導圖后可以參閱豆瓣讀書筆記看試讀看看,驗證是否真有如上第三點的問題。 五、熒光簽。 確認符合自己的需求了,就在豆瓣頁面右邊的鏈接下單吧。如果暫時不想購買呢,就點擊頁面左上方書籍封面下的“想讀”mark下就好了(不那么著急入的書,我就會這樣攢著,等京東、亞馬遜、當當大促時點到豆瓣頁面“想讀”分區里挨著下單了,哈哈~) 正式開始閱讀前我會準備熒光簽(如圖1所示)。這樣的貼紙比傳統貼紙的好處是透明的,貼上會不會覆蓋字跡,也可在上面書寫??吹綍兄攸c或者需要標記的內容時,我就會用熒光貼標記。這么做是便于之后思維導圖的繪制、復讀書籍和信息查找的便利。 六、每章小結。 在閱讀書籍時,讀完一個章節,我會合上書本對其內容進行回顧和梳理,在白紙上寫下該章節的重點內容和概念,并標記頁數。理由同上。 書寫順序是按書本頁數進行排序。為了區分其重要性,我用的是“彩虹法”:就是依據彩虹色——赤橙黃綠青藍紫,用熒光筆在原有字跡上標記涂色。對了,熒光貼選用的顏色也是依據彩虹法。 七、繪制自己的思維導圖。 在整本書閱讀完成之后,我會依據每章小結畫出該書的思維導圖。關于思維導圖,我是手繪的推崇者。畫完,拍照,也可便于傳播、分享。當然,你亦可以按喜好用軟件來繪制思維導圖,比如mindmaneger和i-mindmap。后者有ipad版本了,內置的share可以直接點對點的分享到個人。如若是在公司內,做會議記錄,或者,頭腦風暴時繪制思維導圖,這個軟件的分享功能真心很贊(上次到企鵝家HR姐姐推薦給我的~) 提示:1、如若是手繪思維導圖,可以適當留空白曲線,便于修訂和復讀筆記。2、手繪版的照片和軟件繪升成的圖片都可進入“印象筆記”(EVER NOTE)進行整理、歸類和分享。 繪制思維導圖時,依然用彩虹法來做重點排序分類。 八、寫書評。 一部電影、一曲音樂,抑或,一本書真到了打動我的時候,我一定會寫評論。記錄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其他。 九、分享。 有好東東一定要分享出來。自己繪的思維導圖呢我會傳到互聯網上,供其他朋友參考。在線下朋友聚會時也會談及最近看過的好東東。如若看書時是吸收信息,畫思維導圖則是第一遍的內化信息,再加上寫書評是第二遍內化,和朋友談及、討論,則是第三遍內化。 我個人的經驗是,外顯知識做內化最好的辦法就是show it!因為只有真的讀懂了才能講,只有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才是讀懂。更別提還可能被朋友提問或者質疑,這時候頭腦風暴的產生延展性、深廣度,和與之前知識信息的融會貫通(不僅限于該本書,而是個人所有的整體)會產生讓人驚訝的有趣東東。 所以,如若你覺得一個人讀書很難堅持或者無聊,找個最近的讀書會加入吧。 十、復讀。 書本讀一遍依照剛才的順序就完成了。但有些書(比如豆瓣得分8.5以上)的,在不同的時間讀來體會和感悟會不一樣。有些經典不妨多讀幾遍。復讀時,依據需要可參照原本的思維導圖,選擇精讀重點篇章或者通讀。 十一、最后的小貼士。 讀書是分場合和地點的。在評論里有朋友提到他的習慣是在交通工具上閱讀,每天一小時。在北京這樣交通成本很高的地方,這確實是高效利用時間的好辦法。需要提示的是,區別對待書籍。 比如:經濟管理類的雜志(我常年閱讀的CBN WEEKLY等)公車、地鐵上看看就可以啦。小篇章,信息量大,主題多,不需要太費力。而大段的、整塊的時間可以用來閱讀較深的作品,因為它需要高度專注和思維連貫。這類書籍在家,或者圖書館,咖啡廳不被打擾的閱讀,效果會很好。 我今年預備考ISAR,這樣需要紙筆畫草稿幫助理解的書也需要穩定的地點閱讀,并且,不能太吵。太理智的書,如果環境嘈雜很容易心煩意亂。 心理類、溝通互動、兩性、佛學的書我一般是放到睡前閱讀。因為在夜晚感受和感知都會更明顯些,體會和感悟相應更容易,也更多。白天用腦,晚上用心。 另外,入睡前你往大腦里輸入什么,肢體休息的時候大腦其實也是在工作的。有一段時間工作實在太多,那整晚我滿腦子都是各種數據、模型、方法論……我有過很棒的體驗,睡前閱讀的書不太明白,或者沒特別深的感悟。在夢里反而很容易理解和消化。早上醒來睜眼的霎那有了“哦~原來是這樣~”的釋然。 如若你是“早起團”的朋友呢,晨間閱讀也是好時段哦。夜貓貓的蟹蟹我呢,還是晚上讀書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