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人體穴位博大精深,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穴位養生治病。小編今天就給您介紹幾個簡單實用的穴位,當您頭痛、肩部不舒服,或者是消化不良等,都可以找找這幾個穴位,對癥按摩,或者針灸,都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一、下廉穴 【名稱注解】下,下方;廉,邊緣。屈肘側置,穴在前臂橈側內緣,上廉下方。 【定 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圖1) 【取 穴 法】側腕屈肘,腕關節橈側與肘關節橈側的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即為本穴。 【功 效】通經活絡,調理腸胃。 【主 治】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上肢不遂,手肘肩無力,腹脹,腹痛。 【刺 灸 法】直刺0.5~1.0寸;可灸。 二、上廉穴 【名稱注解】上,上方;廉,邊緣。屈肘側置,穴在前臂橈側內緣,下廉上方。 【定 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圖1) 【取 穴 法】側腕屈肘,腕關節橈側與肘關節橈側的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即為本穴。 【功 效】調理腸腑,通經活絡。 【主 治】頭痛,腸鳴腹痛,上肢不遂,肩肘酸痛,手臂麻木。 【刺 灸 法】直刺0.5~1.0寸;可灸。 三、手三里 【名稱注解】里,可作寸解。若屈肘作置,取手陽明經經穴,手三里即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3寸處,故名手三里。 【定 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圖1) 【取 穴 法】屈肘取穴。曲池與陽溪連線上,曲池穴下2寸,或在肘端下3寸處取該穴。 【功 效】舒筋通絡,祛風清熱,理氣通腑。 【主 治】神經、骨傷疾病: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消化系統疾病:潰瘍病,腸炎,消化不良;五官科系統疾病:牙痛,頰腫,口腔炎。 【刺 灸 法】直刺0.5~1.0寸;可灸。 【指 壓 法】一手屈肘放于胸前,另一手屈肘用大拇指垂直彈撥該手臂的手三里穴,彈撥時,用手臂發力,帶動腕部活動,不可直接用腕部發力,以免造成腕部損傷。彈撥該處酸痛感明顯。每次彈撥3~5分鐘,早晚各一次,雙手交替。 四、曲池 【名稱注解】合穴。曲,屈曲也。穴為手陽明之合,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凹陷,形似淺池,故名曲池。 【定 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圖1) 【取 穴 法】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屈肘,于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圖2) 【功 效】舒筋通絡、清熱散結解毒。 【主 治】神經、骨傷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肩周炎,肘關節炎;呼吸系統疾病:流行性感冒,哮喘,肺炎;五官科系統疾病:咽喉炎,牙痛,甲狀腺腫大;皮膚病:瘡,疥,丹毒,蕁麻疹。 【刺 灸 法】直刺0.5~1.0寸;可灸。 【指 壓 法】一手屈肘放于胸前,另一手屈肘用大拇指垂直按壓該手臂的曲池穴,按壓力度適當,局部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向手臂的上下走行。每次按壓3~5分鐘,早晚各一次,雙手交替按壓。 新媒體編輯:王軍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