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淳《草書詩卷》,紙本。縱34.9公分,橫428.1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淳是晚明狂草大家,開啟晚明個性書法的先聲。該帖寫于1538年(五十五歲),傳說是醉后所書,好像作畫一般,每行一字至三字,筆墨放縱,運筆提頓扭轉,左傾右倒,或節制或奔放,如醉歌狂舞,縱橫爭折,線條與墨色交織成不斷變動的畫面,極富律動的美感。 陳淳(1483-1544),初名淳,字道復,自號白楊山人。長洲(今蘇州)人。他曾以諸生資格貢入太學,卒業后,放棄作官的機會,回到蘇州,縱情于藝術創作的生活。陳淳自幼飽學,對于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都有相當造詣。書畫學于文徵明,曾嘗游文征明門下,文征明曾笑著對他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后為文征明弟子。中年以后,筆墨放縱,詩文書畫均有明顯個性,自立門戶。擅長寫意花卉,與徐渭并稱為“青藤、白陽”。陳淳的繪畫當屬文人雋雅一路的,即“白陽”一派畫家。 書法以行草書成就最高,是晚明狂草大家。早期小字行草風格接近于文徵明,用筆精細;后期一變為率意縱橫,草書的抒情性得到極大的發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