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制度本質是強制儲蓄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于當地時間2015年3月23日去世,享年91歲。李光耀執政數十年,對新加坡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其中中央公積金制度是他最重要的經濟政策之一。
中央公積金制度創建于殖民地時代的1955年,一開始只是為工人提供退休保障的社保強制儲蓄計劃。后來被李光耀發揚光大,中央公積金制度保障范圍不斷擴大,最終演變為涵蓋養老、醫療、住房、教育、投資等內容的社會保障制度。
中央公積金制度本質是一個強制儲蓄計劃。法律規定每個國民不分職業,只要是受雇員工,都要繳納約20%的薪水到他個人的公積金賬戶里,雇主則要繳納約16%到員工的賬戶內。繳納比率在員工年齡超過50歲后會逐漸下降。

55歲以下雇員的個人賬戶一分為普通賬戶、醫療賬戶和特別賬戶三類。普通賬戶的儲蓄可用于住房、保險、獲準的投資和教育支出;醫療賬戶用于住院費支出和獲準情況下的醫療項目支出;特殊賬戶中的儲蓄用于養老和緊急支出。55歲以后個人賬戶變為退休賬戶和醫療賬戶,其成員只有在中央公積金計劃賬戶內的數額達到最低規定后才可以提取部分積蓄。
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公積金局,對公積金進行全國統一管理和使用。公積金存款的利率則由政府決定的。根據規定,政府對普通賬戶資金支付2.5%的利息,對醫療和特別賬戶支付4%的利息。
2013年,新加坡中央公積金總余額高達2000億美元,相當于其2012 年GDP的74%。實行中央公積金制度,為新加坡政府進行公共建設和投資提供了廉價的巨額資金,也增強了新加坡政府的財務能力。但對個人來說,公積金制度只是讓他們把一部分財產交給政府處置,收益未必比個人理財做得更好。
公積金制度已漸顯疲態
公積金這種為新加坡政府帶來大量財務利益的社會保障制度,如今已漸顯疲態。
新加坡的公積金繳費比例過高,造成儲蓄過度而消費不足。當前世界經濟環境也不利于政府對外投資,造成國內資本的過剩,成為新加坡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國民在公積金里有著巨額儲蓄,公積金存款利率也不高,政府必須讓新元保值以維護社會穩定。這一方面需要保持較低的通貨膨脹水平,一方面維持匯率的堅挺。這會制約政府制定貨幣政策,也會對出口造成沖擊。

此外,新加坡公積金制度還面臨“監管”和“增值”這兩大難題,去年6月,新加坡國內就發生過針對公積金制度的抗議活動??棺h者不滿的主要原因就是,認為政府運作公積金的手法不透明,容易出現暗箱操作并損害公眾利益。
而法律雖允許公積金局動用一定數額的公積金進行投資,但事實上閑置資金幾乎全部被存入了新加坡中央銀行,用于購買政府債券,政府給予的債券利率則與公積金的存款利率相等。這種低收益如今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養老、住房等需求。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加坡已從一個落后小國躋身發達國家之列。這與其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密不可分。這一制度也成為中國等國家學習的榜樣。但如今公積金制度正面臨挑戰,在后李光耀時代,我們也要重新思考公積金制度未來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