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分為空氣傳導和骨傳導,聲音一般是通過空氣傳導進入內耳,這是我們感知聲音的主要途徑;另一種次要的途徑是通過顱骨傳導。 空氣傳導 聲波的振動被耳廓收集,通過外耳道達鼓膜,引起鼓膜和聽骨鏈的機械振動,后者之鐙骨足板的振動通過前庭窗而傳入內耳外淋巴。這種途徑稱空氣傳導(air conduction),簡稱氣導。聲波傳入內耳外淋巴后轉變成液波振動,后者引起基底膜振動,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毛細胞靜纖毛彎曲,引起毛細胞電活動,毛細胞釋放神經遞質激動螺旋神經節細胞軸突末梢,產生軸突動作電位。神經沖動沿腦干聽覺傳導徑路達大腦顳葉聽覺皮質中樞而產生聽覺。 骨傳導 骨傳導,簡稱骨導,指聲波通過顱骨傳導到內耳使內耳淋巴液發生相應波動進而引起基底膜振動并產生聽覺的過程。在正常聽覺功能中,由骨導傳入耳蝸的聲能甚微,所以對聽覺產生的意義不大,但骨導在耳聾鑒別診斷中具有意義。聲波經顱骨直接傳導到耳蝸時使耳蝸壁發生振動,而耳蝸壁振動又可通過下列兩種方式引起內耳感受器的興奮。 移動式骨導:聲波作用于顱骨時,顱骨包括耳蝸作為一個整體反復振動,即作移動式振動。由于內耳淋巴液的惰性,故在每個振動周期中,淋巴液的位移稍落后于耳蝸骨壁。當耳蝸骨壁在振動周期中向上位移時,耳蝸淋巴液的位移暫時跟不上骨壁的位移,而使圓窗膜向外凸出;當耳蝸骨壁向下位移時,淋巴液使鐙骨足板向外移位。在振動周期中,兩窗相間地外凸,引起基底膜發生往返的位移而產生振動。另外,在移動式骨導時,聽骨鏈的惰性也參與了類似的作用。聽骨鏈懸掛在鼓室與顱骨的連接并不牢固,當顱骨移動時,由于惰性,整個聽骨鏈的位移稍落后于耳蝸骨壁,因而鐙骨足板的獲得類似通常氣導引起的振動。聲波頻率低于800Hz時,移動式骨導起主要作用。 壓縮式骨導:當聲波振動通過顱骨達耳蝸壁時,耳蝸壁隨聲波的疏密相呈周期性的膨大和壓縮。在密相時,耳蝸壁被壓縮,但淋巴液的可壓縮性很小。由于圓窗的活動度大于卵圓窗5倍,且前庭階與鼓階的容量之比為5:3,故在聲波密相時,被壓縮的骨壁促使半規管內的外淋巴被擠入容量較大的前庭階,再流入容量較小的鼓階,而圓窗膜活動度又大于鐙骨足板,故基底膜向鼓階(向下)位移。在聲波疏相時,迷路骨壁彈回,淋巴液恢復原位,基底膜向上位移復原。聲波疏、密相的反復交替作用導致基底膜振動,形成對耳蝸毛細胞的有效刺激。80OHz以上之聲波的骨導主要采取此種方式。 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分為空氣傳導和骨傳導,針對這兩種傳導方法筆者就做這么多的介紹,希望對同學們有多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