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中醫稱為“乳癖”,是婦女乳房部的慢性良性腫塊,以乳房脹痛和腫塊為主癥,常見于中青年婦女[1]。其病因與情志、飲食、勞倦等因素有關。祖國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正氣虛弱,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氣滯、痰凝、血瘀,凝滯于乳房,搏結不散,日積月累而成。患者常感情志不暢或心煩易怒,每遇生氣、精神緊張或勞累時加重,情緒穩定或心情舒暢時則癥狀減輕。目前現代醫學治療本病早期以口服內分泌類、維生素類或碘制劑類藥物以及對癥治療藥物為主來緩解臨床癥狀,但副作用大,效果不確定,患者難以堅持;晚期以手術為主,對患者心身造成一定創傷,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筆者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應用推拿手法治療肝氣郁結型乳腺增生病患者80例取得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6/view-3065400.htm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為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門診患者。已婚者65例,未婚者15例;年齡23~48歲,平均年齡37.5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5年。 1.2 診斷標準 根據2002年中華中醫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2]。中醫證型:主癥:1.乳房脹痛、竄痛;2.乳房疼痛和(或)腫塊與月經、情緒變化相關;3.煩躁易怒;4.兩脅脹滿。次癥:1.腫塊呈單一片狀、質軟、觸痛明顯;2.青年女性;3.月經失調,或痛經;4.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具3項主證或2項主證+2項次證者即可診斷為肝郁氣滯證。B超示乳腺腺體不同程度的增厚,結構紊亂,回聲不均勻,腺體內可見散在或彌漫分布的形態不規則、邊界欠清晰、大小不等的低回聲與增強回聲相間分布,典型者呈現“豹紋癥”樣改變。 1.3 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主要為疏肝理氣,活血通絡,軟堅散結。手法以推、揉、點、拿揉、捧揉及推顫為主。 讓患者褪去內衣取俯臥位,用雙手手掌自1~9胸椎兩側做3~5次掌揉法;揉、點天宗、肝俞、腎俞各1 min。取仰臥位,一指禪推法或魚際揉法作用于雙乳,以乳房根部向乳頭方向做推揉法約3 min,雙手掌在乳房周圍做抹法5~7遍:揉、點膻中與中府1 min,揉、點屋翳、天池、乳根各1 min;食,中,無名指并攏沿胸骨自上而下做推法5~7次,雙手掌自膻中向兩邊乳房做分推法5~7次,雙拇指沿肋弓推揉上腹部,摩腹,揉、點中脘、天樞各1 min。雙手同時點、按、揉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各1 min。患者取坐位,按、旋搓摩兩脅部,同時點按期門穴1 min。每次推拿時間約為30 min,隔天1次以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療結束3個月后隨訪,并再次做B超觀察,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2],治愈:乳房腫塊及疼痛消失;顯效:乳房腫塊縮小疼痛減輕或消失;無效:乳房腫塊及疼痛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治愈64例,顯效16例,其中1個療程治愈者21例,2個療程治愈者35例,3個療程治愈者8例。治愈率為80%,總有效率為100%。 3 討論 中醫認為本病是本虛標實之證,以肝腎不足,沖任失調為本,氣滯、痰凝、血瘀為標,氣、火、痰、虛均可導致乳癖,乳房的發育、生長、衰萎受五臟六腑之精氣支配。其中以腎的先天精氣,脾胃的后天水谷精氣,肝的藏血與疏調氣機,對乳房的生理病理影響最大。所以其證型不外乎肝氣郁結,痰凝血瘀,沖任失調三個方面。 推拿是一種非藥物的綠色自然物理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以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于病患的體表、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運用具體特定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而在女性中常見的乳腺增生病從經絡上,乳頭為足厥陰肝經支絡所屬,乳房為足陽明胃經循行之處,與足太陰脾經互為絡屬,而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且與肝脾胃三經交會而與乳房相連,由于肝氣不舒,氣血瘀滯,最終導致經絡不通,凝結成塊,造成不通則痛,《素問.血氣形志篇》里說:“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運用推拿作用于乳房部位,手法力度輕柔滲透,充分刺激穴位,以疏肝理氣,舒經活絡,通調祛滯,最終達氣血通暢,乳絡疏通,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隨著女性社會經濟地位的改變,生活壓力的增大,精神因素是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病因[3]。明《外科正宗》中說:“乳癖及乳中結核,形成丸卵,或重墜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 故乳腺增生病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情志不暢,郁久傷肝,肝郁氣滯。所以對于肝氣郁結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了沿胸骨自上而下做揉法,手掌自膻中向兩邊乳房做分推法,兩脅部做搓摩法,同時讓患者配合深呼吸運動,全身放松,使胸中郁積之氣散開,起到寬胸散結,疏肝理氣的作用。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里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里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推拿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于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同時通過手指點穴對手三陰經前臂的穴位和足三陰經小腿內側穴位的作用達到疏經通絡,調和氣血,散郁止痛的功效。另外采用了背部兩側的穴位,如心俞,肝俞,腎俞等,因這些穴位的分布規律常與支配乳房部位的第四,五胸神經和胸神經后支相吻合,因此刺激后背的穴位,有調節前胸部位經絡,通暢氣血的功效,令患者感到胸部輕松,胸悶緩解,乳房脹痛減輕,腫塊消散。 清代著名外治大師吳尚先說:“外治之法亦內治之法,外治之理亦內治之理”。中醫推拿即屬于外治之法。推拿手法是以中醫整體觀念為依據對本病進行辨證論治,根據經絡循行規律,運用推拿手法疏通經絡,疏肝理氣,達到調節全身氣血,增強抗病能力,標本兼治的功效,避免了因內服藥物帶來的肝腎功能的損害是一種對早期乳腺增生病療效確切、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療方法。因本治療方法為推拿治療肝氣郁結型乳腺增生病的臨床治療經驗總結,對其他分型的乳腺增生病的治療效果如何,尚需進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