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熱播,我也加入到了關注與評論的人潮。對于小說本身,很多人都是熟悉的,而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搬到銀幕上,確實給了人們更多的新奇,更加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能夠帶給人們多余書本字里行間的感染力。出生于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我,似乎對這一點看得更加透徹,心中對“家”的感悟也多了一些真實。
歌曲《國家》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有千萬家。一家之事,千萬家之狀,看的也許是某一家某個人的平凡生活,卻講述著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家庭的不平凡的故事,在有著相同境況的中國家庭,就是這樣。《平凡的世界》主要說的是雙水村獨姓孫家的故事,卻以這個家為代表,反映了七十、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的現實情況。以小見大,這無疑給了文學作品本身更加深刻的影響力。
家,在人們內心本來是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然而,在孫家幾代人的眼中,家是艱辛的,痛苦的,當然,也是幸福的。看著那信天游的號子在滿山響起的黃土高原,殘破的窯洞中是中國老農民忍受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愁苦,當你了解高老在老戰友家中看到女子無衣遮體的悲痛,一群老人在小廟前收集觀音土是為果腹的時候,應該明白有一個好光景對莊稼人來說是多么的渴望。孫家的那口破窯洞中,集聚了當時農村人家里普遍的境況,孫少安沒錢讀書而輟學回家,孫少平在學校除了啃“黑非洲”,清湯寡水的丙菜在他眼里都是奢侈,一家老小,每頓連啃黑饃都得想著下頓的著落。孫家的這般艱辛,時時被生活的無奈戳痛著,唯一讓他們欣慰的是,在本分老實的莊稼老漢孫玉厚膝下還有四個讓人敬佩的孩子:代表著傳統農村女性的孫蘭花,十八歲就當起大隊長的“農村能人”孫少安,為自己所向往的世界而頑強奮斗的孫少平,不負家人期望的農村大學生孫蘭香。
俗話說,一份耕耘,一分收獲。在這樣一個“爛包”的家庭里,也許只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奮不顧身的拼搏才是唯一的選擇,而只有依靠莊稼人這雙勤勞的雙手的不停勞動才有機會讓這“爛包”的家庭過上好的光景。正如路遙老師說:“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家,讓他們做了那些不得已卻又是唯一的選擇。
當孫少安離開學校,回家幫助老父親支撐起這個家的時候,他的所有選擇和決定就跟這個家捆綁在了一起,他的一切都跟這個家息息相關,包括他自己的幸福生活。要知道,他和田潤葉青梅竹馬的感情,在他追著汽車摔倒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沒有結果。當然不可能有結果,因為這個家,因為孫少安所做的選擇。他心里清楚,婚姻對每個人的一生來說都至關重要,生命中沒有什么像婚姻那樣,將在生命的機理和人類的靈魂上烙下深深的印記。他不愿意讓田潤葉跟著他這個窮光蛋受苦,他將對潤葉所有的愛都深深的埋葬在心里,用選擇放棄和潤葉結婚來表達他對潤葉的深情,這就是現實的愛,就像人們常說的“因為太愛你,所以放棄你”。也許有人說他物質,而事實就是這樣,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過多地酬報和寵愛,只有理智而清醒地面對現實。這也就是一個因為家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一個令理想主義者感到惋惜的結果。
仔細想想孫少安這個人你就會明白,他并不屬于個人,小說中他甚至不屬于他自己。作為孫家大兒子,他屬于這個家;作為一隊隊長,他屬于一隊這個家;作為磚廠老板,他又屬于整個雙水村這個大家……為了孫家,他選擇了放棄學業,回家種地;為了一隊村民,他選擇頂著風險私分土地,即使被批判也無怨無悔,而且在承包責任制上依舊沖在前面;為了整個雙水村的村民,他寧愿選擇擴建磚廠以收容更多的人來他這里干活,也不愿意滿足自己婆姨要箍新窯的愿望……如此的孫少安,回想起他和潤葉的不幸,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當他知道放棄跟潤葉結婚將有助于人民愛戴的田福軍為全縣老百姓謀福利的時候,他選擇了放棄,此時他屬于全縣的農民。孫少安,他永遠都在為這個“家”做出讓人無法理解卻又深感同情的選擇。
再來看孫少平,這個與他哥哥有著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的農村娃,更是“家”的憧憬給了他做出與眾不同的決定并為之頑強奮斗的源源動力。
因為家貧,讓他在高中時期與同樣被自尊驅使著最后去領黑饃的郝紅梅產生了初戀的感覺,這對他這樣一個貧苦的農村孩子來說僅僅是精神上的,而事情發展的結果也是如此,幸福過后是對他精神莫大的打擊,此后他似乎看清了這個世界,一次成長在他的骨子里發出崩裂的聲音,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此逐漸明確。
他因為看透了這個貧苦的家,他心中那個陌生的世界便成了支撐他走下去的精神支柱。可以說,他心中有一個他真正認可的“家”的雛形,他所向往的那個“家”就是他在現實這個家里一直渴望的那個陌生的世界。也許,他也不知道他會和田曉霞戀愛,甚至在他高中畢業的那一刻他都不敢想,因為他清楚他身后的那個“爛包”的家,貧富差距的天壤之別讓他接受現實,不去做那個最后竟會實現的“白日夢”。當他離開學校的那一刻,他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理想和現實的碰撞讓他心中惆悵。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他在黃土坡上的那一句高喊:“我不甘心!”為他堅定走出去的信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家”的功勞,因為蘭香在上學無退學之間的徘徊,促使他做出了不讓自己后悔的重大決定。當初回家當老師他本來就只是暫時的決定,后來的大隊會計這個讓他可能永遠成為莊稼人的職務卻是他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最終決定要走出去,即使僅僅做一個攬工汗他也要走出去,去追求他心中那個陌生的世界。當幫助大哥將磚廠辦起來夠,他便帶著家人的不解離開了這個永遠代表著農民的破窯洞。
還記得,高中時代孫少平和田曉霞在操場上高呼的那個遠行的夢想,“我要去西安……我要去北京……”但是因為“家”的緣故,他只能失望地說:“但不是現在……”也許是失望,但更多的是包含在那失望中的無限渴望,那是青春所散發出的強大的力量。他到黃原攬工,在他實在無法忍受他鄉的歧視時,因為“家”的信念,讓他選擇堅持。這個家是他在雙水村的那個破窯洞,也是他心中所向往的那個“陌生的”家。他邁出了第一步,在黃原做攬工漢的日子里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愛情,古塔山上杜梨樹下的約定就像是“家”的呼喚,讓他熱血沸騰,精神煥發。堅持不懈的人總是能夠得到機會的垂青,因此他得到了黃原城市戶口,幾乎同時,他得到大牙灣挖煤的機會,成為一名有正式工作和穩定收入的工人。身份由農民變成了工人,這是他人生重大的轉折。即使挖煤得冒著生命危險,但是他依然選擇,因為這是他唯一的出路,基于愛情的力量,也是來自心中的那個“家”對他的吸引。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距離他的那個陌生的世界更近一步。
他在大牙灣的生活是充實的,然而他和田曉霞愛情的悲劇卻深深的震撼了他。在聽到田曉霞犧牲的消息時,孫少平迷失了,似乎他所盼望的那個越來越近的陌生的世界也遠離他而去。命運總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家”似乎沒有了,但慧英的體貼卻給了他新的希望。也許那個“家”并沒有消失,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變得更加成熟,同時也退變了稚嫩的模樣。 故事最后少平因礦難而毀容,在養傷期間他進一步成熟,拒絕了脫離苦難礦工生活,留在縣城的機會,同時也拒絕了金秀的愛情表白,毅然選擇回到礦區,回到惠英身邊,回到了他曾經向往而陌生,現在卻真實而熟悉的“家”,完成了平凡向偉大的蛻變。
孫蘭花從故事開始就已經基本完成了自己基于這個家的選擇,她毅然決然的選擇嫁給罐子村的二流子王滿銀,即使她深陷在生活的沼澤中無法自拔,她也沒法退縮,因為她知道孫家這個“爛包”的娘家哪里還有她退回去的地方。在王滿銀帶著外面的女人回家的時候,她選擇過用死亡來面對現實,也做出過退縮的決定,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她往哪里退,即使娘家人歡迎她的回歸,但是在那孔破窯洞里,她知道這個“家”給不了她“退”這個選擇,所以她的生活悲劇是繼續承受著自己選擇的痛苦,她是這樣頑強的堅持著。
孫蘭香作為全家最小的孩子,在這個貧苦的家里顯然是得到了“家”所能給予的最大的幸福。即使她曾經因為家里的光景選擇過退學,但是她的一路算是順利的,少了人生的很多曲折,不斷的學習深造,讓這個“爛包”的家庭看到生活的希望,也許是她因為這個家所能做出的唯一的選擇。當然,她也沒有辜負這個家對她的期望,她的一切都是農村出身的城市人的真實寫照。
孫家的四個兄弟姐妹,還有田潤葉、田潤生……他們都為了“家”做出了決定自己人生的選擇。世界很平凡,生活很平凡,人也很平凡。從頭到尾,似乎“家”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話題,生活的一切都是以“家”作為基礎,不論是現在的這個家,還是將來的那個家。總之,這生活的所有都要以“家”作為最后的著落。我們常說:家是港灣。是的,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就是人們在奮斗拼搏的路上得到安慰和休息的暖床。所以,我們的一切選擇都以這個“家”作為最基礎的考慮。
現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切的一切都跟“家”相關,所有的所有都是基于“家”的選擇。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同樣是平凡的,我們的生活同樣注定平凡。小說中的“家”更多的是需要一種生活的“美氣”,但是現在的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不論是來自“家”的什么樣的選擇,只要記住“條條大路通羅馬”,頑強拼搏不后悔,我們的人生便不會平凡。
(作者:湖北省當陽市三里港村主任助理、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