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的醫學和心理學,已經證明,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生動、充滿活力、令人愉快的體驗,那么,最容易學會、最容易學牢靠。換句話說,心情好,學得好!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盯著孩子的作業本,一道題沒做對就大吼大叫,施以重壓呢?這樣的環境,孩子的性格養成,學習能力,又怎樣能良性發展呢?
所以,我們家長要做的,不是陪孩子寫作業,而是陪孩子玩游戲;不是訓斥孩子不聽話,而是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是撕碎孩子的考卷,而是陪孩子閱讀;不是逼孩子成才,而是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最后,讓我們再回到艾伯特的故事——那個口吃的國王艾伯特,當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感同身受之下,他就和自己的父親完全相反,對孩子非常寬容,他的兩個女兒生活得非常快樂和自由——大女兒就是現在的伊麗莎白女王。
不過,雖然艾伯特后來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國王,但童年的性格陰影,一直伴隨著他的畢生——口吃一直沒有完全恢復。同時,由于他為了緩解精神壓力而過度抽煙,早早就患上了肺癌,不到60歲就去世了。
艾伯特的一生,當為我們所有做父母的警醒: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種下什么種子,就會結什么果實;而且,一旦種子播下,后面無論你費多少工夫去修建、嫁接,都很難改變;不要把眼睛只盯在成績上,多花費時間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吧,那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