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城西安的街道上,漫步在大雁塔,街道上的秦腔的臉譜進入了我的視線,我走近臉譜石壁邊拍攝了起來,同行的篆刻家閆利民告訴我說這是陜西秦腔戲的標志。 我從小就熏陶在秦腔戲的聲音里,也從小跟著家里的大人在鄉村的戲場上觀看過秦腔戲,秦腔的大氣和豪放影響了我的人生,秦腔的狂放與傳統熏陶了我的個性。所以我在古城西安看見街道上的秦腔臉譜石壁有一種親切、有一種心靈深處的震動。細細的端詳著四座秦腔臉譜,人好像精神提高了許多,顯然是心情格外的好。我拍照,也思考秦腔臉譜作為秦腔戲曲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體系呢。當然秦腔臉譜比較古典復雜,即使京劇臉譜也不能與秦腔臉譜媲美。我站在臉譜石壁前思考著,篆刻家閆利民給我介紹著秦腔臉譜的繪制,我聽著和他交談著。 原來我們陜西的秦腔又稱亂彈,源于西秦腔,是古代陜西和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生長壯大起來的,歷經代代人民創造而逐漸形成的,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而且秦腔的臉譜繪制風格古典獨特,體系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并稱中國三大臉譜系統,且對國粹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篆刻家閆利民是地地道道的西安灞橋人,他知識淵博,笑談著給我介紹著秦腔臉譜,也給我介紹著秦腔戲。他說有資料記載秦腔應該是板腔體戲曲的鼻祖。秦腔的表現力粗狂中有細膩,所以人們把秦腔的唱腔叫“亂彈“。例如在周朝時“大武”的表演中,到高潮處,有一種“亂”的演唱形式。有流傳下來的古典歌謠為證: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吼起來。臺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臺棚要翻。何況陜西的秦腔是大劇種,流傳廣、影響大,腳色行當體制基本上繼承了元雜劇與明代傳奇“江湖十二腳色”的規模體制。到了清末,老藝人曾有“十三頭網子無所不能”、“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臉譜從總的看來,主要是生、旦、凈、丑四大行。而且秦腔的臉譜因劇種不同,勾法和譜式也各具特色。秦腔有整臉、三塊瓦臉、四大塊臉、五花臉、旋臉、斜皮臉、通天柱臉、老臉、兩膛臉、象形臉、標志臉、兩面臉、巴巴臉、大白臉、二白臉、半截臉及花三塊、花四塊等。聽著篆刻家的介紹我心里充滿了激情,我們漫步在西安的大雁塔街道上游玩了起來。 我喜歡陜西的秦腔戲,更喜歡這些臉譜,于是我在古都西安的大街上拍攝了這些石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