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龍頭日出 作者:司令) 老龍頭位于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南5千米處,是明代萬里長老龍頭城的東部起點,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于一體的海陸軍事防御體系。在600余年的變遷中,老龍頭書寫了一部歷盡滄桑的歷史,為愛國主義提供了良好的教材。明朝時的長城東起老龍頭,西至嘉峪關,全長12700里,橫跨崇山峻嶺,蜿蜒發一條巨龍入渤海,故長城之首稱"老龍頭"。
景點信息 景點等級: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地址:河北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南4公里處 門票:旺季50元 淡季25元 開放時間:每天8:00-18:00 交通:(1)公交:從秦皇島市乘坐25路和35路可以直達景區;(2)自駕:從秦皇島駕車前往老龍頭的路線1、向東方向,前往文化北路 190 米;2、在 文化北路稍向右轉9米;3、向左轉,繼續沿文化北路前行 700 米;4、在建設大街向右轉 1.6 公里;5. 稍向左轉,繼續沿建設大街前行2.0 公里;6、在364省道稍向左轉 13.6 公里;7. 在南海西街向右轉 120 米;8、在1路口向左轉 250 米即到。 聯系電話:0335-5152996;投訴電話:0335-5075959 景區相關服務設施:5A級旅游景區,有停車場,有公交車站,離城市很近,餐飲,住宿,醫院,銀行等設施齊全。 住宿:老龍頭屬于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到市區有公交車,市區住宿很方便,也可選擇海邊住宿。(1)山海關望海度假村,距老龍頭0.3公里,地址:山海關區龍海大道望海路1號。電話: 0335-5350777;(2)海莊園賓館,地址:老龍頭景區西門,電話:0335-5165008。 餐飲:當地小吃以海鮮為主,老龍頭景區西門有餐飲一條街。 周邊景區:山海關、孟姜女廟、燕塞湖、秦皇島、北戴河、南戴河。
景區地圖
 老龍頭景區方位示意圖
 (老龍頭景區導游圖)
景區相關資料 老龍頭是明長城在我國境內的東部起點,是世界上惟一的海上長城。它位于山海關南5公里的渤海高地上。明清時期,這里既是屯兵要塞,又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海賦詩的場所。 寧海城在老龍頭北,全長900米,只有北門和西門,為老龍頭的入口。老龍頭的主要景點有龍武營、澄海樓、開天海岳碑、靖虜(后改鹵)臺,入海石城,南海口關,海神廟等。 龍武營。是當年守城士兵的住所。先看到的是碾房,里面有石碾,石磨,是從前碾米、磨面用的,至今許多農村里仍有使用。對面就是粥房,看起來像一個大食堂。這口大鍋就是當年駐扎在這里的士兵燒飯用的,深1.9米,可一次供1500位士兵食粥。龍武營還有馬廄,牢房,糧倉等,清晰地展現了那個遙遠年代的營地格局。營地牢房的木欄間隔很大,幾乎可以隨便進出,原因在于這里的牢房用來關押違反軍紀的士兵,并不是囚禁犯人的。中間的水井是當時方圓十幾里惟一的一口甜水井,常年派士兵把守,以保護和保證駐地的日常飲用。云盤有云朵的形狀,故而得名,通過敲擊次數的不同表達不同的命令,以規范士兵的作息生活。在龍武營的大院里,還有明朝重要的軍事家戚繼光將軍的兵陣館,內有微縮的兵陣雕塑,形象生動逼真。
 (牢房 作者:小Ben參謀)
轅門。轅門就是用車轅子搭起的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巡視、狩獵,在外面搭營住宿,出入口仰起兩車,使車轅子相對,像門的樣子,所以又叫轅門。以后歷代均應的門都叫轅門。這里的轅門樣式是明代的,上刻著"龍武營"三個大字。 將臺。明代的時候,這里的將臺帳篷是純牛皮的,但因為多年的戰火毀壞,現在看到的已經是仿制品了。明代隆慶二年(1568年)至萬歷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將軍擔任薊鎮總兵16年,防守山海關南到北京昌平境內200公里的長城。他經常巡視老龍頭,在這里安營駐扎,操練兵馬,點將臺周圍的空地就是當年的教軍場。教軍場前旌旗林立之處是迷宮八卦陣,是一個頗為神奇的陣法。 澄海樓。老龍頭景區最醒目的景觀是澄海樓,有著"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飛樓百尺巔"之美譽。登城坡道名叫"馬道",是守城的兵馬上下的通道。清朝的5位皇帝先后11次來老龍頭巡視,那時候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緩步走上城頭,沿途接受兩旁群臣的膜拜。澄海樓建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八面威風,又不失奇秀之美,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望海亭,二層樓結構,九脊歇山頂式。樓頂上"雄襟萬里"匾是明朝末年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題。樓中間這塊"澄海樓"匾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高宗御筆所題,又派官員從北京專程趕來,可見乾隆皇帝對老龍頭還是情有獨鐘,念念不忘難怪在登臨澄海樓的乾隆皇帝到次數最多了。 澄海樓有楹聯,上句"日曜月華初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都來自自然;下句"天榮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澄海樓這個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登上二樓就是整個老龍頭的最高點,也就到了萬里長龍的龍冠之上。從二樓舉目望去,巍峨的長城與蒼茫的大海緊密相連,天海一色,云水蒼茫,不禁令人胸襟為之開闊,一股豪氣在胸中激蕩,大有"雄襟萬里"之感。 澄海樓后面的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后英國營盤的大炮。英國人曾在寧海駐兵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才匆忙撤走,遺留下這門大炮。現在這門大炮已成了帝國主義侵華的象征。
 (澄海樓 作者:一條江) 乾隆皇帝曾兩次來到這里飲酒賦詩,寫的詩被刻在碑上,就有了"御碑亭"。這里刻的是乾隆《再題澄海樓》:"我有一勺水,瀉為東倉溟。無今亦無古,無見亦無盈"。乾隆皇帝將蒼茫渤海比作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輕輕一瀉便成了大海,這也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氣!這塊碑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全被侵略者給毀壞了。 "一勺之多"碑。即由乾隆的那首詩摘出,此碑上半部是重修老龍頭時打撈上來的,下半部分是仿制的,兩個半塊拼接而成。 "天開海岳"碑。據專家鑒定它屬于唐碑。"天開海岳"這四個字將老龍頭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與山為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這樣的美景。這塊碑還與張學良將軍有一段歷史淵源。1900年八國聯軍將老龍頭毀于一旦,天開海岳碑已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于是命人豎了起來,使天開海岳重新屹立在老龍頭上。 用玻璃罩起來的土墻是真正的明代土城墻,又叫"夯土墻"。別看它貌不驚人,可是它十分堅固,再鋒利的兵器,拿它也沒有辦法,但是它就怕拿水反復地蹭,水一蹭土就紛紛掉落。所以人們說它"怕軟不怕硬"。 靖虜臺是明代長城惟一的海上敵臺, "靖鹵臺"的"鹵"指海水,又取諧音為"敵虜"的虜。所以這里就有兩層含義:一是平靜海水,二是平定敵虜,一語雙關。敵臺主要是個防御工程,可以駐兵,存放武器,它可稱得上是老龍頭海防要塞的橋頭堡了。
 (靖鹵臺 作者:一條江) 過了靖虜臺就到了龍頭的最前端,這里是伸入大海23米有余的入海石城,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萬里長城的鼻翼。入海石城是老龍頭長城伸入海中的近端部分。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北接靖虜敵臺。南浸萬頃波濤,構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為能經受海水的沖擊,入海石城的建筑結構獨特,全部從巨型花崗巖條石砌壘。 展示的這幾塊巖石就是當年砌城時用的。每塊巨石的角上都有幾個凹槽。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槽內澆鑄鐵水,利用獨特的榫卯結構將兩塊巨石連接起來。 在老龍頭還可以看到的另一處海上勝景就是海神廟。這里三面環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當云霧繚繞或煙雨蒙蒙,海神廟若隱若現好似瀛洲仙境。在明代海運開通,石河口被辟為漕運碼頭,商賈往來盛極一時。當地漁民為報得出海平安,只得將希望寄托于海神之上,于是修建了海神廟。 海神廟前有巨大的牌坊,為漢白玉砌成,琉璃瓦頂,裝飾得很精巧,前書"安瀾",后書"優波"這表達了人們祈求風平浪靜,行船安全的愿望。而廟前這兩尊怪獸左為"乘黃",右為"龍馬"。古書中記載騎上乘黃可以活兩千歲,龍馬別有九音,歌聲十分動聽,可見它倆都是身懷絕技,有它們守衛著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圣之感。海神殿居于整個廟宇的中心位置,殿門上方懸有乾隆皇帝御題的"江溟寧宴",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聽命。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最后進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娘的天后宮。天后圣母就是媽祖,相傳她生活在宋代,精通魚訊而且通曉天文氣象,經常幫助出海的漁民,深受漁民的愛戴。她去世后當地人在湄洲島上建了座小廟來紀念她,并尊稱她為媽祖。后來媽祖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逐漸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護神了。在臺灣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媽祖,在港澳地區媽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
 (從海神廟看老龍頭 作者:司令) 海神廟的最前端--觀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置身觀海亭和站在入海石城上觀海感受的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居高臨下的氣勢,卻像乘一葉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憑海臨風,心情舒暢,自有一番難以名狀的美妙感覺!
景點組圖
 長城入海 作者:桃花江
 海神廟 作者:佚名
 老龍頭的黃昏 作者:悠然看南山
 入海石城的燕尾槽 作者:一條江
 忠誠衛士 作者:小Ben參謀
 海精靈 作者:小小蒲公英
 老龍頭日出 作者:司令
 英軍鐵炮 作者:一條江
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2012年04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