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觀學藝 9 @) n( n# F5 o4 R 1893年9月19日,在江蘇無錫的一所大道觀“雷尊殿”中,阿炳出生了,他的原名叫華彥鈞。為什么阿炳會生在道觀之中呢? $ Z: ?' y' A9 U, z) ?* U 相傳“雷尊殿”的當家觀主華清和,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為精通,人稱“鐵手琵琶”。當他在演奏這些樂器的時候,其動聽的旋律,深深地吸引者一位來道觀幫工的女子。這位女子常常癡迷于這琴聲,癡戀于這撫琴之人。這就是阿炳的母親吳氏,他們的情感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緊緊地凝結在了一起。阿炳就是這一感情的結晶。 1 M# L6 C) p) b2 {9 {; o9 f 但是,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阿炳的出生,給華清和與吳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尤其是吳氏,作為一個私生子的母親,她飽受了封建禮教的精神凌辱,在阿炳四歲時,憂郁而死。失去了母愛的阿炳,開始隨父親學習音樂。 % a! n+ l9 L$ A4 ~) m 其實阿炳在道觀里,接觸最多的是道教音樂和樂器演奏。他的父親在這些方面給了阿炳最直接的教誨,最真切的傳授,最實用的演奏技術。道教音樂中有許多的曲牌,在做法事的時候,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用途。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所有的這些曲譜都是靠口傳心授的。因此,絕好的音樂記憶力,是掌握道教音樂曲牌和樂器演奏的先決條件。阿炳,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超強音樂記憶的神童。在他的腦海中,記刻著他所聽到的一切音樂,一切他所喜歡的聲音。這在他以后的創作中,能夠充分地感受到。 1906年,阿炳13歲時,已經能夠熟練地掌握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阿炳的這種能力,一方面是受其父親的影響和熏陶,另一方面,也說明阿炳在樂器演奏這個領域有超人的悟性。 , ^1 T2 Z' y; S1909年,阿炳16歲時,他的藝術才華和音樂表現力,已經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一致公認。并正式開始參加道家法事音樂的活動。由于他在琵琶、二胡等樂器演奏方面出眾才能,并且還擁有一米八的身高,長得也一表人才。由此,而被大家一致譽為“小天師”。這時的阿炳,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可謂是春風得意。我們很容易想象當時的那種情景:作為一名年輕瀟灑、才華出眾的藝人,當他每次完美地演奏之后,那些驚嘆、贊美之聲不絕于耳,大家都十分期待著阿炳帶給他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 }+ j, ]& n/ Y) r) l9 Y! e( W 每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都很難清醒地認識自我。當你被所有的美譽包圍的時候,你會感到很幸福。當你持續地、不斷地聽到同樣的贊美之詞,你也一定會相信那是真的。 阿炳當時是一個年輕人,由于他在音樂表演上的成功,使他已不能滿足于現有的音樂表現手段。他需要去尋找更多的藝術元素,來充實和完善它的音樂表演。阿炳在這個時期,表現出對道教音樂以外所有其他音樂的濃厚興趣。他不顧父親和道教長輩們的指責,終日與浪跡天涯的民間藝人混在一起,并時常出沒于許多風月場所,去聆聽那里的音樂,去尋求各種的感官刺激,去體驗精神上的霎那滿足。 1913年,阿炳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了。他成為“雷尊殿”道觀里的主持,開始操持這個道觀。開始的時候,道觀的香火很盛,但由于阿炳沉溺風月,吸食鴉片,最終禍及雙目。被趕出了道觀 從此,阿炳結束了25年的道觀生活。在這期間,他用童年的聰穎,打下了音樂學習堅實的基礎。他用少年的智慧,把自己鍛造成為一名,功力扎實的民族樂器演奏家。他用青春的沖動和荒唐,斷送了他的雙眼和道觀的生活。 二、 流浪藝人 ( M# x$ l {8 F1 p5 R' K 1918年,阿炳離開了生活了25年“雷尊殿”,開始了他流浪藝人的生涯。雖然說在生活方面阿炳落入了人生的低谷,終日為衣食而勞碌,但從他的精神上卻得到了一次自由的放飛,他可以無拘無束地展示他所喜愛的音樂。在那個時期,阿炳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在樂器演奏方面的造詣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阿炳主要是演奏二胡和琵琶兩種樂器。當時的二胡是用絲弦演奏的,不像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二胡用的是鋼弦。因此在演奏時加大了難度。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阿炳所演奏的二胡曲,無論在技術表演和音樂表現力上都是超前的。例如:寒春風曲,聽松和一些即興演奏的樂曲,都運用了二胡四個八度的區域。用絲弦演奏二胡的高把位是非常難控制的。阿炳是將二胡夾在兩腿之間演奏的,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二胡上的雜音,提高二胡的穿透力。 2 Z% A, D9 B/ X3 q$ l: ~1 ]6 C 阿炳的表演是非常吸引人的。他不光有器樂演奏,還把一些有趣的新聞編成小曲,唱給大家。因此他需要掌握和了解許多新聞故事,還要不斷更新曲目,增加表演手段。久而久之阿炳的表演吸引了重多的觀眾,他的知名度也在無錫城不斷地提高。 大家都知道了這位雙目失明的藝人。因為他和善的性格,大家都很樂意結識他。這其中有一位叫黎松壽。他們家和阿炳住得很近,因此,很小就認識了阿炳,還經常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在“雷尊殿”及阿炳的住處玩耍。因為他經常聽阿炳的演奏,所以對二胡產生濃厚的興趣,并開始學習。阿炳也親切地稱呼他為“松倌”。在黎松壽的回憶中,阿炳對二胡是非常愛護的,他常說:“吃飯家什碰不得”,阿炳的這句話,能使我們感受到他視樂器為生命一樣。黎松壽這個人,對于阿炳來說是有著重要意義的,這一點我們稍后會說到。 4 _& O& q2 t- e, H; Z6 P/ t 在這個時期,阿炳結識了一位純樸的鄉下女子崔娣,他們兩人相依為命,結為夫妻。據說:經常會在無錫的街頭巷尾,看見一位身上滿是補丁的女子,攙扶著阿炳,背著二胡和琵琶緩緩地走來。我們可以現象,這時的阿炳,窮困潦倒,唯一可以支撐他生命活力的,是他的音樂。而這位女子則是他生活中唯一的情感寄托。 在我們現代的環境下,要想成為一名職業演奏家,其平時的生活也是非常單調的。除了每天長時間的練琴以外,還要為每一場音樂會,苦苦地尋求音樂與技術兩方面的全新突破。而這種突破是非常困難的。許多的演奏家用畢生的精力,也很難尋找到器樂演奏的真諦。因此,在這種艱苦的追尋過程中,每一點希望的光芒,都會點燃藝術家心中的那團火焰。這就是演奏家的宿命。這就是演奏家的生命動力。 阿炳在這一點上是幸福的。雖然他的雙目失明了,但他在音樂創作和演奏方面的靈感是燦爛和明媚的。尤其在他25到40歲的這一時期,在他的腦海中不斷地涌現出嶄新的音樂形象,使他每天的表演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元素。據他自己說:這些曲子叫“依心曲”它是從心底深處流淌出來的情感體驗。而這一種音樂是最能打動觀眾的,也是所有演奏家們可遇而不可求的。 / _' _6 |( p' P; W7 O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一位帶著墨鏡,穿著長衫的藝人,當他在演奏時,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旋律,都能使周圍的觀眾為之動容。而他每一個超難度的技巧,都能使大家為之震撼。在他的每一次即興表演之后,在場的所有人都贊不絕口。他就像上天賜給我們的樂器之神,給當時那些過著平淡生活的人們,帶來無限的心靈撫慰。 h0 Q* A1 r! a& P: ^ 阿炳用他特有的音樂,為大家帶來了快樂。但是這并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物質上的改善。就這樣年復一年,慢慢地,阿炳音樂上的靈感消失了,音樂創作的思路枯竭了,他的演奏越來越趨于平庸。這對于阿炳是非常痛苦的。 , }8 V) i7 G7 v0 v 有一天,阿炳的二胡皮被老鼠咬破了。他相信這是上天給他的暗示,讓他放棄樂器表演。從此阿炳就再沒有拉琴了。(道士出生,相信天意)但是我認為:阿炳之所以放棄它鐘愛的音樂,是因為他太追求藝術上的完美了,他不能忍受沒有內涵的音樂,他不能聽到那些蒼白的聲音,他是在默默地等待,他是在默默地積累,阿炳需要有一種力量把他重新喚醒! 三、 成就經典 1 F( K& |' G/ x1 N# D/ X; z 1949年4月,無錫解放了。阿炳的命運也將面臨著一次歷史性的變化。前面我們說過阿炳有一位好友叫黎松壽。1948年黎松壽先生在南京古林寺國立音樂院進修,向民樂大師儲師竹先生學習二胡。有一天黎松壽去回課,因為天冷,他就在外面活動手指,無意中拉了一段旋律。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儲師竹先生。儲先生把這一件事告訴了楊蔭瀏先生,楊先生聽了這些片斷的旋律,當即決定去尋找這首曲子的原創者阿炳。(江南的地方小調旋律)1950年正逢楊蔭瀏先生擔任全國民間音樂搜集,錄制,和整理的工作。他首先考慮去無錫錄制阿炳的音樂。(楊蔭瀏:音樂教育家,劉天華的學生。) 當他見到阿炳,和阿炳說明了他來錄音的原因,并表示有意請阿炳去北京的音樂學院擔任二胡教授。種種的條件給了阿炳再次拿起琴的沖動和動力。他和楊蔭瀏說:我已經很多年沒有拉琴了,手都生了。你給我三天的時間,我重新恢復恢復。就這樣,阿炳從樂器店買了一把二胡,并借了一面琵琶。再次走上街頭,演奏起那些他記憶中的曲子。 2 T8 I% N0 I' d$ N' n5 t) N- T 這時的阿炳心情是非常復雜的。久違的二胡,給了他無數的回憶,熟悉的旋律一次次讓他心潮澎湃。同時,對于未來生活的憧憬又使他異常的興奮。在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中,阿炳經過三天的準備,走到了那臺鋼絲錄音機旁,開始了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音樂記錄。_ 阿炳一口氣錄了三首二胡曲。當他聽到錄音的回放時,激動地說不出話來,他聽了許多遍回放后,對于二胡的演奏,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手太生了,沒有拉好!讓我再準備半年,從新來錄!”于是他和楊蔭瀏先生商量好半年后,重新補錄。 % `8 T0 b/ k8 r7 b6 ~( y 另外在問及這些二胡曲名時,阿炳給其中的兩首定名為《寒春風曲》和《聽松》。而另外一首,他稱之為《依心曲》。就是說這首曲子的演奏隨心所欲,有感而發,依心而就。但是楊蔭瀏先生認為沒有曲名的樂曲不好流傳。他和阿炳說:廣東音樂中有一首《三潭印月》,你的這首在無錫創作的曲子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表示贊許。當晚阿炳還錄制了《大浪淘沙》等三首琵琶曲。 * G6 P/ |% {8 ~. W6 @- b9 t% C4 [ 錄音后的三個月,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音樂家阿炳,離開了我們。終年57歲。25天后,他的妻子崔弟也追隨阿炳,離開了人世。而那次錄音就成了阿炳的絕響。 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首播《二泉映月》,1956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阿炳曲集》,1978年,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率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演奏弦樂版《二泉映月》,1983年,阿炳墓遷往無錫錫惠公園,并為他建碑塑像。1994年1月24日,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在原雷尊殿道館的基礎上修復阿炳故居?!抖吃隆烽_始為廣大聽眾所了解,并逐漸成為二胡曲中的經典和華人音樂的典范。 7 }; {9 J& i' N# ?$ S4 i: y7 u7 t四、 演繹內涵 《二泉映月》我們已經聽過很多版本了,從阿炳先生的原版,到現代二胡演奏版,以至于經過改編的弦樂版,交響版,合唱版。我們似乎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一條音樂的脈絡?;纠斫馐?二胡版的《二泉映月》,有其內在的風骨,充滿歷史的滄桑。表現出那種苦難的生活背景和一絲悲涼的意境。而弦樂版的《二泉映月》,給人一種平靜而祥和的聽覺感受,有一種用音響來勾勒景致的特性。這兩種版本在當今的演奏中,有各自欣賞的群體。 # g- H2 Y2 G! L+ F% v+ p 但是我認為阿炳在錄制完這首曲子時,就告訴我們,這個錄音并不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版本。也就是說,阿炳對這首樂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他所錄制的帶有粗糙感的演奏,很容易使我們聯想到,在黑暗社會,飽受磨難的藝人發自內心的吶喊。這真的是阿炳所要表現的嗎? ( v7 C2 l% ^: R9 V阿炳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內心情感絕不是單一的,他的演奏也不能用一個“悲”字而簡單的概括。阿炳的人生軌跡是豐富而歷經變化的,他的演奏和他的創作是充滿想象力的。 我們應該了解,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為了生計而沿街乞討的,也不會在人前示弱。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只能算是音樂乞丐,他的音樂也不可能有光彩。而一個藝術家,無論他的生活多么落魄,但他的音樂是充滿靈性的,他的內心深處一定是孤傲的。他的演奏水平是令人稱奇的。每次上街演奏,他是在尋找心靈上的滿足。這種享受藝術的快感和動力,才是維持阿炳不斷演奏下去的真實原因。 因此,當阿炳的內心得不到新的靈感時,他就一定會放棄演奏。這也說明他不是為了生計而演奏的。他一定是在自己的音樂世界里,得到過在現實生活中不曾有過的快樂。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阿炳的音樂是美的,是在尋求快樂的。 ~; J6 B+ o% F8 O/ T《二泉映月》成為大家公認的經典,這樣一首作品我們一直以為是阿炳專門創作的,其實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創作。阿炳在演奏這首曲子時,融入了他一生中所有的音樂積累??梢哉f,他是把最原始,最直接的一些音樂元素,通過自己的理解,貫穿于這一首作品之中。 ) O0 S& W4 G# v5 S' S9 E4 X) q, X 無錫的錫劇,在當地家喻戶曉。其中那些甜美的唱腔片斷,可以在《二泉映月》這首作品中找到它們的影子。錫劇唱腔中的恬靜,細膩。和那種美的像流水般的旋律,非常適合二胡。阿炳一定是想讓我們聽這樣的音樂,一定是想給我們感受這樣的藝術。但是因為他只有三天的練習時間,不足以恢復到最佳的演奏狀態,所以給了我們一種聽覺上的錯覺。但這種錯覺沒有影響這首樂曲的深厚內涵。不過,我還是希望,隨著阿炳的人生更立體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二泉映月》的演奏也將更加全面,更加貼近現實地揭示出它的另一層內涵。 ) E) S- W4 x3 b. E7 K 我相信,隨著我們思想的不斷多元化,我們將更全面地理解這首作品,更準確地演繹《二泉映月》中深藏著的另一面。這個傳奇般的故事還將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