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來歷 十天干的來歷
五行是事物的五個基本運動過程,同時又代表了物質的五個靜止形態,由這五個靜止形態而把宇宙所有物質歸納為五種基本物質,即木、火、土、金、水。我們知道任何一種物質都具有“陰”“陽”雌雄兩性,因此五行也同樣具有陰陽雌雄兩性,如果把五行分成陰陽兩性就是:甲、乙(木),丙、?。ɑ穑?,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這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來歷。十天干也是古代人們用的十進位數。
2.2
2.3
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壬癸水,壬癸水生甲乙木。
2.4
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庚辛金克甲乙木。
2.5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陽干克陰干就為相合,相合表示兩種事物有情。陽干是動而有情的,陰干是靜而無情的。有情然后事物才能動,無情則事物就不動。所以陽干動而克陰干就相合而陰干靜而克陽干就不能相合。
十天干是運動的擔當者,十天干的相生、相克、相合是一切物質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實質基礎;十天干的陰陽兩種性能概括了宇宙所有物質的根本屬性,它蘘括了整個物質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一切物質形態的根本狀態,是物質性質的最小計量單位。我們常用的數學十進位制數字就是由此而來。我國古時最初的數學計數法就是用以十天干來記述的。
思考:十天干的排列順序為什么從甲乙木開始呢?
第3章
3.1
十天干是物質的屬性、現象。物質有其現象就必有其形體、質量,因此《易經》系辭傳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十天干為“天”象(因此稱十“天”干),在地必有形,即配以“地支”,地支就是支持、支配天干的意思,是支持天干運動的力量。兩者一為體,一為用是不可分的陰陽體。
十天干在天成象顯示物質的本性功能,十二地支在地成形,顯示出物質的質地。
陽木在天成象為甲木,在地成形為“寅”木,
陰木在天成象為乙木,在地成形為“卯”木。
陽火在天成象為丙火,在地成形為“午”火,
陰火在天成象為丁火,在地成形為“巳”火。
陽土在天成象為戊土,在地成形為“辰”土和“戌”土,
陰土在天成象為己土,在地成形為“丑”土和“未”土。
陽金在天成象為庚金,在地成形為“申”金,
陰金在天成象為辛金,在地成形為“酉”金。
陽水在天成象為壬水,在地成形為“子”水,
陰水在天成象為癸水,在地成形為“亥”水。
以上天干所配的地支記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有十二個,即稱十二地支。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性。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性。十二地支中有四個地支屬土,是因為土在中央分屬于四季,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皆依存于土,依土為家。春季配“辰”土,秋季配“戌”土,夏季配“未”土,冬季配“丑”土。陽干戊土配陽支“辰”“戌”,陰干己土配陰支“未”“丑”。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而任何物質的運動都必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方式、特性表現出來,概莫能外。所以“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及其運動的基本屬性和普遍形式。
十天干是物質的屬性、現象,現象必占有一定的“空間”,因此十天干是代表“空間”的。任何物質占有一定的“空間”,就有一定的運動“時間”。據此屬于天干甲木的時間,地支就在寅時。屬于天干乙木的時間,地支在卯時。屬于天干丙火的時間,地支在午時。屬于天干丁火的時間,地支在巳時。屬于天干戊土的時間,地支在辰時和戌時。屬于天干己土的時間,地支在丑時和未時。屬于天干庚金的時間,地支在申時。屬于天干辛金的時間,地支在酉時。屬于天干壬水的時間,地支在子時。屬于天干癸水的時間,地支在亥時。
3. 2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分屬十二個月為:
一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大暑、小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為了便于記憶,古人編制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把二十四節氣納入公歷中為了記憶方便人們編出“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在易學中的年份和月份分界是以二十四節氣的交節時間為準繩的。我國的農歷二十四節氣是正統準確的陽歷,比如冬至這一天是太陽的北回歸點,這一天在一年中是白天的時間最短黑夜的時間最長,夏至這一天是太陽的南回歸點,此時是一年中的白天時間最長黑夜時間最短,春分和秋分這兩天的晝夜是平分的。
二十四節氣的立春、雨水為新春伊始的一月,地支為“寅”。
“卯”為二月代表驚蟄、春分。
“辰”為三月代表清明、谷雨。
“巳”為四月代表立夏、小滿。
“午”為五月代表忙種、夏至。
“未”為六月代表小暑、大署。
“申”為七月代表立秋、處暑。
“酉”為八月代表白露、秋分。
“戌”為九月代表寒露、霜降。
“亥”為十月代表立冬、小雪。
“子”為十一月代表大雪、冬至。
“丑”為十二月代表小寒、大寒。
3. 3
“寅”時為3-5點
“辰”時為7-9點
“午”時為11-13點 “未”時為13-15點,
“申”為15-17點
“戌”時為19-21點 “亥”時為21-23點。
3.4
天干是物質的屬性,地支是物質的形象。因此天干叫天性,地支則叫屬相。
3. 6
亥子水生寅卯木,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
3. 7
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 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
克的意思就是兩種性質相反的物質在一起,就會產生相克。
3.8
寅卯辰三會東方木, 巳午未三會南方火,申酉戌三會西方金, 亥子丑三會北方水。
會的意思就是多種事物的內部具有同樣的性質又有著相同的志向而團結到一起。
3.9
申子辰合化水, 亥卯未合化木, 寅午戌合化火, 巳酉丑合化金。
三合的意思就是事物的力量有秩序能互相支持。
3.10
子丑合土, 午未合土, 寅亥合木, 卯戌合火, 辰酉合金, 巳申合水。
六合的意思就是兩種事物具有相反的性質卻有相同的志向,雙方的好奇心彼此產生了相愛相知相吸引的力量。是一陰一陽的兩種事物又志同道合、氣勢互補。
3.11
子午相沖, 丑未相沖, 寅申相沖, 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 巳亥相沖。
方位相對即為相沖,相沖即是相反對,從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3.12
3.13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害的意思就是兩種事物在暗中互相攻擊和離間對方的支持者,相互毀滅對方的助手從而起到加害對方的作用。
十天干為陽主動,氣質單一性質比較簡單。十二地支為陰,主靜承載著十天干、性質比較復雜,是支持天干的力量,是衡量十天干運動能量氣勢強弱的,
小結
我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說:只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的能力,誰重視了基礎科學研究,誰就掌握有主動權,就能自主創新?;A科學研究方法,主要特征是“簡化歸納”,也就是說,大的是由小的做成的,把最小的找著,研究清楚,我們就了解了最大的。這個辦法就是簡化歸納。
現代科學把物質簡化歸納為: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夸克、光子、量子等基本粒子。
《易學》則把宇宙萬物簡化歸納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現代科學研究而得出的基本粒子是用在物質的發展創造發明上,是研究“物理”的學問。八字預測學的十天干、十二地支則是用在人類的精神思想上,是研究“人心”的學問。
思考:十二地支的生、克、刑、沖、合、害是怎樣發生的其原理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