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面積2萬8千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萬,98%為阿爾巴尼亞族,在歐洲經(jīng)濟排名最后,對于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 首都地拉那環(huán)繞斯坎德培廣場展開,人口77萬。斯坎德培為阿爾巴尼亞名門之后,被土耳其人俘虜成為人質(zhì),受過伊斯蘭教育,曾在土耳其軍隊服役并獲重用。后來斯坎德培逃回阿爾巴尼亞,公開放棄伊斯蘭教,領導抵抗土耳其的斗爭達二十多年。 ![]() 阿爾巴尼亞國會大廈懸掛的國徽圖案還是雙頭鷹,但上面的五星已改為斯坎德培帽圖案。
![]()
斯坎德培廣場附近有博物館、政府機構、地拉那大學,最醒目的建筑則是1819年建成的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及1830年建成的鐘樓。 ![]()
![]()
在霍查當權時期,阿爾巴尼亞宣稱是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無神論國家。而現(xiàn)在,多數(shù)人信奉伊斯蘭教,其次為東正教和基督教。在地拉那,新的教堂正一個個建造起來。
![]()
![]()
霍查當權時期阿爾巴尼亞修建了數(shù)十萬個碉堡,遍布城市鄉(xiāng)村,均為優(yōu)質(zhì)的鋼筋水泥結(jié)構。這是地拉那鬧市區(qū)街頭的一座碉堡,雖然外表已涂成彩色,但與報亭雜志的喬布斯照片還是形成了強烈的時代反差。 ![]()
霍查的故居,從外表看建筑很普通,但這里當年戒備森嚴,一般人不能靠近。 ![]()
地拉那生活水準不高,但也有越來越多的酒吧和娛樂場所出現(xiàn)在街頭。 ![]()
![]()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阿爾巴尼亞曾是中國“最親密的兄弟”,以后不斷交惡直至形同陌路。現(xiàn)在,那種大起大落的非正常國家關系已成為歷史,但其中的教訓我們是應該牢牢記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