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軌并沒有導致職業教育地位低下;雙元制為德國的社會公平做出了積極貢獻,對其所謂刻板不靈活、是社會文化再生產和階級復制的工具、投資過高的批評是片面的;雙元制的確對女性有不公平之處,但這有著深刻的觀念、歷史和職業差異的原因,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不公平正在逐漸改善。 德國雙元制(Duale Berufsausbildung)職教體系被認為是20世紀70年代,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當前,雙元制已進入德國的高等教育領域,“目前在德國的慕尼黑國防大學、伍伯塔爾大學、馬歌德堡大學、薩爾大學、卡塞爾大學、紐倫堡大學、錫根大學、帕得波恩大學、不來梅大學等綜合性大學一共有約30個‘雙元制’大學教育課程提供”。德國雙元制的機制、質量和功能引起諸多關注,但是雙元制對于社會公平的影響卻很少被人提及。本文主要從德國雙元制的社會地位、社會流動和性別平等三個方面,分析雙元制對社會公平的正向和負面作用。 一、雙元制的社會地位 在德國教育體系中,低于第三等級的職業教育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舉世聞名的現場培訓與學校職業教育相結合的雙元制體系,主要是制造業領域;二是以學校為基礎的職教體系,主要是健康和社會服務業領域;三是過渡體系,學生通過后續的培訓,可以進入前兩個體系學習。根據2009年的統計顯示,“德國的雙元制在工業、商業和手工業領域的職業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有54%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機構在工業和商業領域,有20%在手工業領域”。 德國的雙元制是建立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分軌基礎之上的。一種觀點認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軌,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理由是“教育體制要保障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的生活發展機遇,發展機遇平等要求統一的課程,統一的學校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分軌,則是人為地制造不平等”。有評論家認為,德國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和學術類高等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內容比較粗淺,地位相對較低。職業教育文憑和學位,固然得到官方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但仍不能與普通教育的文憑相提并論,兩者的課程內容存在差異。例如,同樣是英語教學,德國職業學校開設的是專業英語課程,普通學校開設的是普通英語課程。一般說來,職業教育會對學生產生下列不利影響:“第一,能夠與動機明確、學業成績突出的學生一道學習本身就會增加成功的希望。因為分流到職業教育的學生通常學業較差,而分流則剝奪了受教育者享有一個有利的教育環境。第二,職業教育的課程往往非常有限,其學生接受高深課程的可能性極小。第三,職教分流的學生不需激烈競爭,實際課程講授的時間較少,且即使講授也僅限于較為簡單的內容。因此,職教學生學習的內容不及學術分流的學生,很難與后者一道通過大學入學考試。第四,被分流到職業教育即向學生傳達了一個信號,就是己不如人,因此妨礙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打消其原有的遠大理想??梢娭袑W階段的職教定位降低了受教育者上大學的希望?!币勒者@樣的平等觀分析,作為德國職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雙元制顯然是一種人為的不平等。 但這樣的平等觀是有局限性的。一方面,“教育必須為就業市場不同的職業需求輸送人才,為就業市場輸送不同規格的人才則需要教育過程的區別對待,就業市場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職位,而不同的職位自然就需要具有不同職業技能的就業者去承當。為就業市場培養不同的人才就必須對學校教育的課程予以分化”。另一方面,教育平等除了人人平等享有統一的教育權利之外,另一層含義是針對不同個體應該根據他(她)的素質、優點和特征給予不同的教育。人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以學術為主導的統一的普通教育,并非對于所有學生都合適。有的學生學術能力欠佳,即使在學術學習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注入更多的投資,也難有成效。有的學生有某些職業能力的特長,非要這些學生放棄自己的特長,壓制自己的潛力,去學習對于他們毫無前途可言的學術課程,可以說是對人性的摧殘,是一種新的不公平。根據這樣的平等邏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分流有著合理性和必要性。至少,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分流意味著不平等,不分流就是平等。 過去,與普通教育相比,德國的職業教育地位并不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民眾對雙元制和技能人才懷著相當的尊敬?!芭c英國等其他國家相比,德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畢業生的工資差別沒有那么顯著。德國的雇傭合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包含了身份、地位和保障的社會契約”。“雖然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差別是存在的,但是德國職業教育還是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尊敬。德國職業教育有專門的學科,職業教育和培訓課程,通常是在大學層面的課程”。近年來,德國雙元制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在德國有不少高等學校開設了雙元制課程,還有很多具備大學入學條件的學生,鑒于雙元制的學徒學習可以為自己帶來穩定的職業保障,寧可先接受雙元制的學徒培訓而不直接入大學學習。根據調查發現,在銀行金融領域,2002年有8,143名大學入學資格證書持有者選擇學徒培訓,對這些學生來說,雙元制的職業資格證書勝于大學畢業文憑。在保險咨詢業,2002年約有2,891名具有大學入學資格的畢業生選擇參加雙元制學徒培訓,相當于保險咨詢業參加培訓總人數的52.4%。這使得部分雙元制學徒崗位提高了接受培訓的條件和要求?!?975年,中學以上文憑持有者接受雙元制培訓的有4%,正常就業的有7%;到2000年,這一比例分別是15%和7%。可是,在1975年,中學以下文憑持有者進入雙元制體系的有59%,直接就業的有6%;到2000年,這個數字分別下降到38%和3%。這說明,雙元制學徒的構成正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中等普通教育的完成者進入了雙元制職教領域”??傊p元制雖然是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形式,但其在德國的社會地位還是不錯的,雙元制的職業資格證書并不遜色于大學畢業文憑,說雙元制社會地位低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二、雙元制與社會流動 用社會流動不利影響來批評德國雙元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刻板不靈活。如下頁表所示,德國雙元制的順利推行,主要得力于與教育相對應的嚴格的職業資格構架。德國的職業資格結構與教育層次互相對應、等級森嚴,上下之間較難突破。企業內部當然有培訓和晉升制度,然而,職工想要通過內部培訓和教育突破原定的職業資格等級界限,可能性很小。有學者指出,德國這樣的教育和職業資格框架導致了過早分流,對處于底層職業資格的學生來說,無論如何努力,幾乎沒有向上流動的可能。“在完成4年的義務教育之后,大多數學生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即他們再無緣上文理中學。如此年幼的孩子便認識到學業成績關乎未來的職業發展,的確非?,F實。高級初等學校和實科中學的孩子們非常清楚,他們將來在就業市場上成為高級專家或經理的希望變得非常渺茫。例如,他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第一職業選擇(比如想當牙醫)已經不現實了,盡管走學徒這條路他們還可以有498個職業可以選擇。談到那些沒有入圍文科中學的學生如何表現,教師說,由此便產生了厭學傾向”。 德國體制中的教育背景與職業去向表 資料來源:約西·沙威特,沃爾特·穆勒.中等職業教育、分流與社會分層[A].莫琳·T·哈里南主編.教育社會學手冊[C].傅松濤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33. 第二,固化社會階層。根據教育社會學家的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處于社會中下層的子女大多接受的是職業教育,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的子女接受的是學術教育。鮑爾斯金蒂斯認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分流,實際上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人員,采用不一樣的社會化過程,這促成了階級不平等的復制。工人階級出身的學生通常被分流到職業教育軌道,其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價值觀相應地將其塑造成為無產階級的一員。與此相反,那些被分流到學術教育軌道的中產階級子弟在社會化過程中學會了適合于管理和專業分工的價值觀”。有的學者直接將之應用于對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批評,認為德國的中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確保統治地位,通常排斥工人階級。例如只有通過學術考試,擁有大學文憑的人,才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的職業。在工業化的過程中,較高的地位通常和高等教育資格相關,對于職業教育體系中,參加雙元制學習的學生和工人階級的子女來說,要獲得高等教育資格,希望頗為渺茫。 第三,雙元制學徒的工資偏低。一般來說,雙元制學徒的工資只有正式員工的25%。當然具體行業和部門差別很大。學徒制工資偏低,已經成為青年人不愿意參加學徒培訓的重要原因?!皩W徒的工資明顯低于學校一畢業就走上工作崗位的勞動者。盡管對于那些非技術人員的早期工資收入很難精確統計,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遠高于學徒的工資。2013年,德國的全職員工的月工資在2,000馬克(廚師)到4,500馬克(銀行業和保險業)之間。這也就是為何許多青年不愿意參加學徒制,直接從事非技術或者不用多少技術含量的工作的重要原因” 這些有關雙元制的描述和批評,只反映了部分事實,筆者認為有失偏頗。第一個批評,忽略了一個具體變化,即雙元制越來越具有靈活性。“有人覺得德國的教育體制包含許多限制性的內容、缺乏靈活性,與當今非標準化的富于個性的生活情趣極不協調,但事實上這一體制在學生的發展方向上還是包含了一定的靈活性的。比如,(雙元制)學徒期的職業包含一定數量的普通教育的課程”?!叭绻麑W生在后一方面成績優異,他們也可以轉到較高的教育軌道,甚至可以上大學。至于那些對就業市場真正失望的青年以及那些意欲另謀高就者,還可以走另外一條被稱作Zweiter Bildungsweg(第二種教育途徑,筆者注)的路,最終也可以上大學”。事實上,學徒制不僅能夠適應時代的新挑戰,而且還能保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特點,其靈活性也在日益增強?!霸?998年到2009年間,德國與時俱進地對267個職業要求作了修訂和完善?!殬I教育體制變得更加靈活,……培訓被分成幾個不同的模塊。不但是企業,而且教育機構和學校也可以提供職業培訓,授予職業證書。有的學生可以在學校完成相關學業,拿到學分之后,再到企業去做學徒工。這樣,提高了雙元制學徒培訓和其他類型培訓課程的銜接和轉換”。對于學生來說,從職業教育走向學術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希望也越來越大,從學術教育向職業教育的流動也越來越頻繁。 第二個批評依據的是教育和文化的社會化再生產邏輯,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另外一個方面。那些參加雙元制培訓的學生,的確很多是沒有辦法進入高等教育學習的學生,但是,雙元制職業教育使他們獲得了受社會尊重的職業和社會身份,甚至于能夠上大學的那些畢業生,也非常樂意參加雙元制的學徒培訓?!半p元制為主體的技能和技術人員并非占據職業結構的頂層。……雙元制為沒有辦法上大學的中學畢業生提供了獲得社會尊重的職業和社會身份,這是對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貢獻,甚至于越來越多具備大學入學條件的中學畢業生也愿意先接受雙元制的學徒培訓”。有學者認為,傳統的研究者一般把雙元制學生的投入與收益與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畢業生相比較,這樣,自然會讓人覺得雙元制降低了學生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并且限制了他們找到聲望更高的工作。但是,假如我們把雙元制學生與沒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普通高中畢業生相比較,就會發現,“那些接受職業教育分流的學生即使當初選擇了學術教育也不大有可能上大學”。假如這些上不了大學的學生不接受類似于雙元制的職業培訓,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前程則更加令人堪憂,甚至可能演變成為社會穩定的破壞力量。 第三個批評揭示了雙元制學徒的工資偏低的事實。這的確導致了部分學生對雙元制培訓的疏離,但從整體上來說,用長遠的眼光來衡量,通過雙元制培訓,擁有技能的學徒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一方面,雙元制學徒將來可能賺得更多,同時有更好的晉升機會,另一方面,在德國完成雙元制的學徒,被認為是成功的象征。在當前德國社會,雙元制學徒培訓與學術教育相比,越來越具有優勢。原因如下:在當前德國,學術力量不斷弱化,大學畢業后的前景黯淡,越來越多持有普通高中畢業文憑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先選擇參加雙元制學徒培訓。他們想通過雙元制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將來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有調查發現,有30%的高中文憑持有者的雙元制學徒承認,參加學徒培訓是防止大學輟學后有一個安全的保障。雙元制學徒學習可以擴大大學學習的理論視野,有利于今后的職業選擇。根據學者對金融和保險咨詢的雙元制學徒調查發現,88%的被調查學徒認為,短期的學徒可以讓他們知道該職業到底是怎么回事。87%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學徒培訓有利于他們不被大學的專業所束縛。 總之,對雙元制刻板不靈活的批評,在過去或許是合理的。但是,隨著近年來雙元制靈活性的日益增強,地位日益提高的情形下,這些指責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同樣,脫離了具體實際,簡單地用社會文化再生產理論來批評雙元制,有不切實際的嫌疑;最后,從整體和長遠的眼光來看,雙元制為學生帶來的益處,遠遠勝過其短時的投入。 三、雙元制與性別平等 研究德國雙元制,不能不言及雙元制與性別平等。根據諸多學者研究表明,德國雙元制學徒的有關規定和具體措施上,對于女性來說是不公平的。 從數量上來說,“根據1995年的統計數據發現,在雙元制的體系內,女性學徒占學徒總數的40%都不到,在手工和貿易領域,只有20%的學徒是女性”。盡管后續年份中,參加雙元制的女性人數在不斷增加,但是男性的比例仍然高于女性?!案鶕?00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超過21歲擁有雙元制的學位的人群中,女性仍然只占43.4%”。 從具體從事的職業來看,女性學徒所從事的職業絕大多數不是她們的首選。“相對于男孩,女孩們要獲得學徒培訓要困難一些。舉例來說,對于大部分申請者,首選的學徒崗位往往是最好的,但是女孩在接受培訓的崗位常常不是她們的首選”。有研究顯示,在所有接受營銷(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女生中,只有1/4表示畢業后想從事營銷工作,另外3/4卻費盡心機想擠進其他行業。近期一份有關德國職業培訓體系人員選拔的縱向研究顯示,被調查的184名女生想進入59種不同職業,其中只有20%的行業屬于女性職業。而兩年以后的學徒分布卻顯示,在所有被調查者中有60%的人在接受4種不同的職業訓練,而所有職業均為傳統意義上的女性職業。最終,絕大多數人都進了營銷行業;而當初只有6%的女生想當營銷員。有位被調查的女生是這樣陳述的:“我想當警察,即使不成,也要當個管子工。我費盡心機,但所有申請都遭拒絕。我就到處去找,面包房、辦公室……又看報紙廣告,看到有人在招聘酒店服務小姐(Hotelfachfrau)。雖然我根本不想當酒店服務小姐,但我還是應聘了。我得到了這份工作,后來一切還好?!毕鄬τ谀行裕噪p元制學徒往往處于不利境地。有研究指出,在雙元制中,男性和女性做學徒的公司規模差別也很大。通常說來,女性在小公司接受學徒培訓,她們很少被看成是正式職工,內部的晉升機會也不多。而且大家普遍認為,小公司的學徒培訓質量不如大公司。相對于男生,接受職工聯合會培訓的女生要少很多。 可以說,這些說法是確實的,但是問題是復雜的。 首先,這種現象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德國傳統觀念的影響,而傳統觀念的變革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傳統觀念沒有發生轉變的情況下,即使用其他職業教育制度代替雙元制,也同樣會存在性別歧視而帶來不公平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德國的傳統文化認為,職業(Beruf)主要是針對工業技術職業的男性而言的。女性通常被定位成“妻子、母親和家庭主婦”三種角色。自早期產業革命以來,男性文化影響到工作,包括職業資格、就業和生活。女性通常被排斥在職業資格之外,除了失業,就是做那些不需要技術的工作?!奥殬I教育為男性公民提供養家的技能,女性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照顧好家庭。男性職業教育的結構是公司—政府的結構,女性的職業教育課程通常沒有標準,大部分學校為基礎的學徒崗位由私人組織機構提供。男性的職業教育和人才市場聯系緊密,女性的職教體系則沒有這些”。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在男性應該賺錢養家、女性應該照顧家庭的觀念支配下,任何外在的職業和相關的職業教育制度設計都可能背上對女性來說有欠公平的罪名。而且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男女有別的職業觀念對男性來說也未必一定公平。有學者研究指出,正是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德國的稅收政策是鼓勵中下階層的女性呆在家里,照顧家庭,而男性則要拼命賺錢養家。男性失業承受的壓力要遠遠大于女性。另外,也有調查數據發現,在德國,無論是任何層次的教育,女性均比男性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特別是持有高中畢業證書(Abitur)的那部分學生。 其次,是職業性質方面的原因。德國雙元制具有手工匠人的傳統,而手工匠人自古以男性居多,因而從歷史淵源的延續性來說,雙元制涵蓋的諸多專業,像技工、機械和電子行業,更加適合于男性?!斑@種雙元制的職業教育更多地表現出男性職業特征……”。因而,女性在這些行業中的代表數量相對較少,“女性在商會、企業主聯合會和工會的代表明顯不足”。由于相關行業的商會、企業主聯合會和工會在雙元制教育和培訓的協商中起著重大作用,而女性代表的不足則容易導致政策對女性不公。但我們認為,脫離具體職業性質的分析,僅僅根據雙元制職業的男性數量占優勢,來批駁雙元制對女性不公是欠妥當的。理由是:第一,雙元制畢竟不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全部。就像男性不會在有足夠女性工人的技能培訓上投資一樣,“她們(女性)不會在有足夠男性工人的技能培訓上投資……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更多喜歡在一般技能培訓上的投資”。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以學校為基礎的職業教育中,女性占69%,男性占31%;在過渡體系里,女性占57.3%,男性占42.7%”。如果按前面的數量多寡的平等邏輯,我們是否說,全日制職業教育方面對于男性是不公平的?第二,一些新興的服務行業對于女性來說是有一定優勢的。有研究者指出,現代服務業要求職業者具備諸如:光亮的頭發或者是“性感”的聲音是以女性為標準來設計的,按照這樣的服務職業典型標準,男性自然處于劣勢。在20世紀90年代,像護理、幼兒園教師、醫藥和化工的技術助理員等不被雙元制所涵蓋的專業,主要被女性所把持。但我們很少會因為這些職業的男女比例失衡,來指責這些職業的設計對于男性來說有欠公平。第三,一些企業的雙元制學徒之所以不愿意選擇女性,并非源于對女性的歧視,而是因為女性要生育、要照顧小孩,相對于男性來講,企業成本顯得更高。其實和雙元制沒有太大關系。 再次,德國全民上下還在積極地為男女性別平等而努力。與過去相比,女性雙元制學徒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在1950年,只有1/4的學徒是女性,到199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36%。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15~64歲女性就業人口比例分別占年齡段女性總人口的55.3%(1995)、58.1%(2000)和59.6%(2005),應該說也是在逐漸上升的。如果在女性就業崗位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單方面地提高雙元制女性學徒崗位的比例,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大量女性的失業。所以,如果因為要維護男女平等,不顧及傳統觀念和其他制度的制約,不顧及相關的職業性質,簡單地增加雙元制專業中的女性數量比例,可能會事與愿違。 四、結論 職業教育可以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通過雙元制的社會地位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方面,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德國的職業教育地位較高,雙元制的地位更高。另一方面,越來越多能夠進入學術大學學習的高中畢業生積極參與雙元制的職業教育,說明雙元制與學術相比的優勢在日益增強。傳統上認為,雙元制社會地位低的觀點在現實的挑戰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其合理性和意義。這也說明,在職業化時代,機制合理、質量卓越和社會認同度高的職業教育,有著持續旺盛的生命力。職業教育地位的高低,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否分軌沒有必然聯系。 職業教育的與時俱進。隨著服務行業比例的不斷上升,勞動力流動性的增強,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對于雙元制刻板不靈活、社會化再生產的工具和機會成本偏高的偏見性批評不斷浮現。然而,聯系德國雙元制的實際我們發現,雙元制越來越具有靈活性,雙元制不僅不是社會化再生產的工具,而且還是推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力量,從長遠和整體來看,雙元制的益處遠遠大于弊端。這說明,職業教育制度要有生命力,必須適應潮流,有所改變,但要有自己的質量和公平的堅守,切不可被偏見式的批評牽著鼻子走。 職業教育與性別平等。如果僅僅從雙元制的性別比例數據和女性參加雙元制學徒培訓的遭遇來說,雙元制對女性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從另一個層面看,德國有著男性賺錢養家、女性管理家庭的傳統,男性承受的工作壓力要大于女性;從歷史和文化的淵源來說,雙元制的職業更加適合于男性;雙元制僅僅屬于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以學校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所以,離開了具體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和職業特征,簡單地依據某方面的數據比例,來探討職業教育的性別平等,則顯得過于簡單。在其他狀況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簡單地通過提高雙元制女性數量比例,以達到男女平等的目的,可能會適得其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