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硬木家具之所以被世界重視,其結構合理是首要的。 中國榫卯工藝是世界家具之最,匠師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制造出既互避互讓,又相輔相成的各種各樣精巧絕倫的榫子。 傳統家具的榫卯結構是到明代而達到了高峰,并延續到清前期。成果的取得來自精湛的宋代小木工藝,而入明以后,對于硬木操作又積累了經驗。性堅質細的硬木,使匠師們能把復雜而巧妙的榫卯按照他們的意圖創造出來。構件之間,金屬釘子完全不用,鰾膠粘合也只是一種輔佐手段,全憑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間不容發,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古代匠師在這方面的創造,不僅值得我們研習繼承,而對其他國家的家具制造也必然產生影響。 精密巧妙的榫卯結構 龍鳳榫加穿帶 當一塊薄板不夠寬,需要兩塊或更多塊薄板拼起來才夠寬時,就要用“龍鳳榫加穿帶”。具體步驟先把薄板的一個長邊刨出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長榫,再把與它相鄰的那塊薄板的長邊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辦法把兩塊板拼攏,所用的榫卯叫“龍鳳榫”。這樣可以加大榫卯的膠合面,防止拼縫上下翹錯,并不使拼板從橫的方向拉開。 龍鳳榫、穿帶是依靠燕尾凹凸結構對家具木材進行對接和平面穩定的一種榫卯結構,它在明清家具的制作中得到普通使用。它常用于案面芯板、柜門、床面、板子頭部等需要拼接或加固的部位,龍鳳榫拼接需用膠粘接,而穿帶不能用膠,因為穿帶還起到滑動導向的作用。穿帶的使用一般距離兩端在15公分左右,穿帶的間距在35-40厘米之間。這種榫卯結構衍生的變種也非常多,用途廣泛,但完美的功能不是衍生變種結構能代替的。 攢邊打槽裝板 攢邊打槽裝板是中國木器家具最重要的一個榫卯組合,這個組合的使用和推廣使木材的科學化應用進一步提升,它不僅解決了木材漲縮所帶來的影響,對木材的節約和合理使用也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創新技術。如圖所示,將板心裝在四根邊框組合后預留的空槽內,這種組合稱為攢邊打槽裝板。這個組合實現了薄板當厚板使用。同時使木板受氣候和干濕影響后的漲縮控制在邊框開槽的空間內,不同季節施工,工匠會按照不同的比例預留漲縮縫隙。
攢邊打槽裝板是桌面、椅面、床面、柜門等大邊框架結構器件的常用榫卯組合,也是最重要最常見的榫卯結構組合。它的變法和普及范圍很廣,比如板的變化、槽的變化、格角榫的變化等等,不同的應用衍生出好多微妙的變化。筆者曾經見過精美的攢邊打槽裝板結構是一頭開通槽一頭開掛槽,固定板的一頭連膠都不用,算作中國傳統家具精妙之處了。 楔釘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弧形彎材的一種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圓形桌等用此法做成。 楔釘榫基本上是兩片榫頭合掌式的交搭,但兩片榫頭之端又各出小舍入槽后便使兩片榫頭緊貼在一起,管住它們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動。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嵌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的、頭粗而尾細的楔釘貫穿過去,使兩片榫頭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開,于是兩根弧形彎材便嚴密地接成一體了。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 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斜肩,并挖出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條多于束腰一木連做,有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結結實實、服服帖帖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 插肩榫 插肩榫也是案形結構使用的榫卯,外觀和夾頭榫不同,但在結構上差別不大。它的腿足也頂端出榫,和案面接合,上端也開口,嵌夾牙條。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出斜肩,牙條與腿足相交處剔出槽口,當牙條與腿足拍合時,又將腿足的斜肩嵌夾起來,形成平齊的表面。插肩榫的牙條在受重下壓時,可與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緊。 霸王棖 霸王棖是明清家具中桌案類器具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其上端托著桌面的穿帶,一般用插接榫或木銷釘固定在穿帶開口上;其下端做鉤掛墊榫在腿足上部位置與開口結合,用木楔固定。穿帶的開口深度處和鉤掛墊榫結合的開口頂部是霸王棖的有效長度,霸王棖分別承擔著支持力和拉力,因此霸王棖是其他榫卯結構所不能代替的。 霸王棖因其力頂千斤似霸王舉鼎而成名,但其安裝位置確很隱蔽,一般都藏在牙板或花邊后邊,因此它又是極有內涵的構件。桌面的力度通過霸王棖傳到腿足,在桌面移動式它有承擔了桌的外張約束力。一般裝配霸王棖的桌案壽命都比較強,該類器具整體骨架穩定性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