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修 著
內容提要:氣、陰陽、五行學說以自然萬物為認識對象,實際只認識事物個別屬性,用想象物質和物質運動解釋世界和生命,它們是中國的自然哲學。兩千多年來,中醫誤把自然哲學當基礎醫學,滿足于醫學對象的思辨解釋,忽視基礎醫學研究。所以古哲學對中醫有消極作用。
關鍵詞:中醫,氣,陰陽,五行,檢驗
1
——“氣學”之“氣”只有“無形”一個屬性,“氣”不是物質。所以,“氣學”無可檢驗性。
1.1 區別“氣學”之“氣”和物質之氣
物質之氣有感覺屬性。《說文解字》釋“氣”字本義是物質,即云氣。物質之氣可以呼吸(氣息、肺氣),可以觀察(藍天、白云),可以耳聞(風暴、天籟),可以體察(冷氣、熱氣),可以測量(體積、氣壓),可以分解(清氣、濁氣)。《老子》描述“玄牝之門”呼吸空氣時的狀態:“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北宋張載以“野馬”、“生物以息相吹”、“風行則聲聞具達”等描述“氣”的存在;明王廷相說:“氣雖無形可見,卻是實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搖而得,非虛寂空冥無所索取者。”說明物質之氣是有感覺屬性的客觀存在。中醫學述及過許多物質之氣,如天氣、地氣、肺氣、氣息、風、寒、暑、濕、燥、火,都是物質之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物質之氣出入于口鼻,與生命休息相關。《素問.四氣調神》說,“天氣,清靜光明者也。”張景岳《類經》注釋道:“人稟此氣而生。”感覺屬性是物質之氣與“氣學”之“氣”的根本區別。
“氣學”之“氣”沒有感覺屬性。思想家把“氣”定義為“無形”。如《莊子.至樂》說:“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明.王廷相《慎言.道體》說:“無形,元氣也。”“無形之氣”滲入古今中醫藥文獻,與物質之氣是非混淆。嚴世云《中醫學術史》概括說:“在先秦及漢代,哲學家有一種‘氣’的學說,認為萬物由氣化成,故氣充滿了形體。”《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說:“氣是肉眼所不能見的極微小的物質顆粒。”《中醫基礎理論》說:“所謂氣,指一切無形的,不斷運動的物質。由于氣極其細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見,故古人稱之為無形。”“氣學”之“氣”沒有感覺屬性,這是它與物質之氣的根本區別。
1.2 “氣學”以自然萬物為認識對象
“氣學”是闡述世界由“氣”構成的理論。西周伯陽父提出“天地之氣,不失其序”,他認為天地間“陰陽二氣”失序引起地震和周朝滅亡。東周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學說。根據老子“氣生萬物”理論,先秦宋研、尹文創立“精氣學說”,他們在《管子.內業》篇中說:“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是故名氣。”認為自然萬物都是“精氣”組成。戰國荀子、韓非子、莊子都有“氣生萬物”論述,尤其是莊子“通天下一氣”論,成為“氣學”經典論述。此后,東漢王充提出自然“元氣論”,宋人黃宗羲提出“一氣充周”說。“氣學”以自然萬物為認識對象,把“氣”看成萬物的本原和共同成份。
中醫學大量引用“氣學”之“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說:“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性的元氣。”《中醫基礎理論》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構成萬物的元素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中醫深陷“無形之氣”泥潭,中醫理論永遠不能自圓其說。
1.3
古典醫著創建了大量“人氣”。例如《內經》的元氣、宗氣、中氣、營氣、衛氣、經氣、精氣、血氣、心氣、肝氣、脾氣、胃氣、腎氣、神氣等等。這些“氣”都是沒有感覺屬性的“無形之氣”,各種“氣”名,是人們根據“主要組成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不同”確定的。中醫把這些“無形之氣”說成“物質”。如《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說:“氣和物是統一的。氣的理論被引進到中醫學領域,同樣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中醫基礎理論》說:“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構成萬物的元素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物質是感覺實在,把“無形之氣”說成物質,有勃于物質定義。
“氣學”虛擬人體“氣化運動”。《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熙之。”《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生形,精化為氣。”《素問.靈蘭密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中醫認為“氣”在人體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營養作用。其中,“機體內精微物質的化生及其轉化叫做氣化。”“氣化泛指一切物質形態的運動變化。”《中醫基礎理論》說:“人體的氣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在,時刻推動和激發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人體“氣化運動”能觀察驗證嗎?不能。
1.4 “氣學”理論無可檢驗性
“無形之氣”是從物質之氣抽象的認識屬性。與有形物質比較,物質之氣(天氣、地氣、呼吸之氣)有“肉眼不能見”這個“無形”屬性,思想家拋開物質之氣可以呼吸、觀察、耳聞、體察、測量、分解等諸多感覺屬性,單獨提取“無形”屬性,構成“氣學”基本概念——“無形之氣”。“無形”是個負概念,負概念是否定概念,只表明“氣”沒有“形”一個屬性,沒有表明“氣”具有的屬性。所以,人們不能用感性方法證實它的存在。因此,中醫學元氣、宗氣、中氣、營氣、衛氣、經氣、精氣、血氣、心氣、肝氣、脾氣、胃氣、腎氣、神氣等概念和理論,本身不包含可以驗證自己存在的對應規則,即把理論詞語與可觀察現象聯結起來,從而使人們可以間接地確定它們存在的原理。所以,中醫“氣學”理論無可檢驗性。
除非給“無形之氣”增加“有形”內涵(如力氣、功能),否則任何“有形”的“微小物質”、“器官功能”都不可能歸屬“無形之氣”。與“氣學”同樣屬于想象的古希臘“原子論”則不同,它不僅強調“原子”是組成世界萬物的最小部分,而且強調原子是有重量、堅硬、不能壞滅、不斷運動、有鉤、有齒以相互聯結等“有形”屬性[朱廣啟,《物性論》,121]。“有形”是正概念,正概念是肯定概念,思辨的“原子論”包含了可檢驗的對應原理而成為科學假說,并獲得證實。“原子論”是糾正中醫“氣學”錯誤的一面鏡子。
2
——陰陽是對立事物分類概念,陰陽與所屬事物之間存在時空差距,所以,陰陽學說無可檢驗性。
2.1
感知可以認識宇宙萬事的差異。陰陽學說只關注兩個事物的差異屬性,即對立關系。例如,天與地、日與月、水與火、明與暗、寒與熱、動與靜、表與里、上與下、生與死等。根據陰陽模式,人們把其中明亮、活躍、向前、向上、溫熱、充實、外露、伸張、擴散、開放一類事物歸屬“陽”,把暗晦、沉靜、向后、向下、寒涼、虛空、內藏、壓縮、凝聚、閉闔一類事物歸屬“陰”。如《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可見,陰、陽是對立事物分類概念。《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說:“陰陽是從具體事物或現象中抽象出來用以標示事物屬性的范疇,并不代表某種具體的事物。所以,《靈樞.陰陽系日月》說:‘且夫陰陽者,有名無形。’明確指出,陰陽并無固定形體,只是一種屬性概念。”陰陽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抽象,陰陽具有屬性分類意義。
分類學意義陰陽在中醫理論中有廣泛應用。例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這是形體分陰陽。《難經.四難》說:“脈有陰陽之法,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這是脈象分陰陽。《傷寒論》把疾病病候分為“三陽”、“三陰”。《神農本草經》稱“藥(性)有陰陽”。明代張景岳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所以,《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熟之可千,退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但是,陰陽學說遠遠超越事物分類范疇。
2.2 陰陽學說以自然萬物為認識對象
商代創立陰陽學說,首先用作星象觀察、歷法制定,解釋各種奇異天象。西周伯陽父以為陰陽二氣失調是地震和周朝衰亡原因。東周《老子》假夫婦之道衍生“萬物負陰抱陽”,《易傳》說“一陰一陽之為道。”王充說陰陽交感(“夫婦之道”)化生萬物。圣賢們的說法,成為“陰陽生萬物”、“萬物之始終”的經典論據。作為知識模型,陰陽學說深入古代國家政治、經濟、軍事、醫藥、農學、宗教各個領域。中醫也用陰陽學說認識自然和生命,認為陰陽是自然萬物和生命的根本,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氣通天論》說:“生之本,本于陰陽。”《四氣調神論》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中醫基礎理論》說:“陰陽交感是生命產生的基本條件。”可見,中醫用認識萬物的陰陽學說闡釋生命本原。
2.3
伯陽父說陰陽引起地震和周朝滅亡,《老子》說“陰陽生萬物”,《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他們都賦予陰陽對立勢力運動含義。中醫也把陰陽說成對立勢力運動。如《素問
生氣通天論》說:“陽主外,陰主內”;“陽主升,陰主降;陽主出,陰主入”。“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化氣,陰成形”,“陰在內,陽之守;陽在外,陰之使也。”“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清陽外發腠理,濁陰內走五臟。”“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外寒,陰則內熱”等。陰陽被當成驅動人體生理病理運動的兩種勢力。《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學》說:“人體的生理功能,無論就整體還是就局部而言,都是陰陽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陰陽失調,是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陰陽失調則是貫穿于疾病始終的最基本的病理變化。”“陰陽這兩種勢力此消彼長,此長彼消,互相制約,互相轉化,由此推動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所以,陰陽的對立統一是一切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世界的根本規律。”運動是物質的屬性。承認世界和人體存在陰陽交感、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等“陰陽運動”,等于承認陰陽是物質。為此,中醫高等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特設“物質陰陽概念”一節。不過,所述陰陽內涵依然是分類概念,并沒有證明“物質陰陽”的客觀存在。
2.4
首先,天與地、日與月、水與火、明與暗、寒與熱、動與靜、表與里、上與下、前與后、腹與背、臟與腑、血與氣、生與死等,是客觀事物,陰陽是人們對這些事物個別屬性的認識歸類,陰陽不是客觀事物本身,所以,陰陽是物質的觀念不能成立。其次,天地、日月、晝夜、黑白、男女、臟腑、脈象浮、沉、藥理功用等,是客觀物質運動,陰陽是人腦對這些事物屬性的認識抽象,認識抽象存在于人的主觀世界,認識中陰陽與所屬事物處于不同領域,且有時間和空間距離,陰陽之間沒有事實上的相互作用。“陰陽物質”、“陰陽運動”皆沒有觀察憑據,沒有預言作用,陰陽學說無可檢驗性。所以,把陰陽說成“兩種勢力”、“運動動力”、“世界根本”、“生命本原”的觀念不能成立。
3、 五行學說虛擬五臟“生克運動”
——五行歸類事物個別屬性,世界沒有脫離物的屬性運動,所以,五行學說無可檢驗性。
3.1 五行本義分類事物個別屬性
五行本義表達五種物質的個別屬性。《尚書.洪范》箕子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音:元)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是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的個別屬性,咸、苦、酸、辛、甘也是物質的個別屬性。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是事物屬性與屬性關系。可見,五行雖然包涵物質實名,但并不以物質(質、量、色、結構、功用)為認識對象,而是歸納物質的個別屬性。五行對事物屬性的分類學意義,與陰陽類同。
世界包涵五種屬性的事物很多。《尚書》除五行、五味外,還有五征(風、雨、寒、陽、燠[音:雨yu])、五事(視、聽、思、貌、言)、五福(壽、福、康寧、攸好德、考壽命)。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增加五方(北、南、東、西、中)、五聲(羽、征、角、商、宮)、五色(黑、赤、青、白、黃)、五常(智、禮、仁、義、信)、五臟(腎、心、肝、肺、脾)、五官(耳、舌、眼、口、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素問.金匱真言論》增加晝夜、五季、五音、五化、五氣、形體、情志、變動、五臟、五腑等,五行歸納范疇涉及自然、社會、人體各個領域。不過,納入五行的內容依然是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自然、社會、人體本身。五行學說的問題不在歸類的認識意義,而在于它透過屬性分類,賦予相關事物莫須有的“生克”法則。
3.2 五行學說以萬物為認識對象
五行學說問世以來,就以自然、社會萬物為認識對象。如西周史官史伯在《國語.鄭語》中說:“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箕子在《尚書.洪范》中描述了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屬性,戰國齊人鄒衍用“五德始終”解釋朝代更迭。中醫學引入五行學說說明世界和人體功能結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素問.寶命全形論》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水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五行學說》說:五行學說“力圖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屬性來概括自然事物,證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共同的功能結構。”《中醫基礎理論》說:“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中醫用五行屬性分類自然和臟腑經絡,用五行“生克制化”法則解釋五臟生理、病理,指導疾病診斷、治療,解釋藥物功用。可見,中醫不僅用五行學說認識萬物,而且認為五行是世界本體。
3.3 五行學說虛擬“五臟生克運動”
自從史伯提出五行“生成百物”,鄒衍創造“五德始終”以來,五行學說就脫離了屬性分類意義,它用想象的生、克、乘、侮法則,解釋宇宙萬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學說著意于“事物間結構關系”。中醫五行學說主要推論五臟(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生理、病理、病因、藥理和治法。例如,認為肝屬木,喜條達,肝血濟心,肝木克土,土反侮木,培土生金,滋水涵木,青色入肝,白色入肺。《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五行學說》說:“依照五行法則,相生相克關系是固定不變的。”然而,現實世界并不存在這種一對一因果關系。
現實世界中,沒有相互作用的事物之間沒有關系。木、火、土、金、水是有差別的事物,它們之間要發生因果關系,必須通過“中介”物質作用才能實現,例如,鉆木生火,燃木黑土,金藏土石,金化為液,水養樹木;林木固土,筑堤遏水,水滅火,火煉金,金削木,各自都在物質“中介”作用下實現。那些沒有“中介”作用的木、火、土、金、水之間,既沒有相生,也不可能相克。世界不存在“固定不變的五行生克法則”!人體心、肝、脾、肺、腎生理病理關系,是在腦、髓、經脈、皮肉、筋骨、臟腑、氣血、津液等物質成份作用下實現的聯系,藥物治病是藥物成份與人體疾病要素相互作用下實現的聯系。人體沒有虛擬的“五臟生克運動”。
3.4 五行學說無可檢驗性
不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不可能成為現實。鄒衍“五德終始”法典,推演不滿一輪就被歷史否定了。中醫五行學說則有自我否定。例如,《難經.六十九難》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這是“無是證,用是藥”,五行學說否定了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藥”原則。謝士泰《刪繁方》更創造出一個“勞則補其子”法和“五行生克法則”作對:稱“心勞補脾、脾勞補肺、肺勞補腎、腎勞補肝、肝勞補心”,說是“子氣充旺,必然裨助其母。”,如肺虛補腎用大補氣方(地黃、參、術、羊腎、羊肚)。“虛則補母”是五行相生治法,“勞則補其子”則相反,摧毀了五行相生、子旺侮母法則。“勞則補子”和“虛則補母”并立,等于取消五行生克關系和辨證治法:本臟虛,可補無病之母,也可補無病之子。依照五行生克循環理論,五臟間“母子”又有“母子”,于是,歷史醫家就有所謂隔一、隔二、隔三治法,如許叔微從“腎”論治飲食不消病(見《普及本事方.卷二》,238頁)。結論便是:某臟有病,不必從證候,也不必從病位,治療任意臟都可能治病?!所以,“勞則補子”法則,否定了包括它自己在內的五行、辨證論治治法。
博主申明:
歡迎業內人士交流,引用請注明出處(作者姓名和鏈接)。聯系郵箱:wanglvxiu@126.com
|
|
來自: johnney908 > 《中醫新論(值得反復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