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與俄羅斯的關系源遠流長,從王朝到共和,從獨裁到民主,兩個民族時而攜手并肩,時而兵戎相見,磕磕絆絆走過了千年春秋。
【列寧的德皇使命】 奧地利猶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把1917年的4月16日稱為“人類的轉折點”(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98年前的這一天,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別名列寧)從流亡地瑞士蘇黎世乘坐悶罐車橫穿德意志德國,途徑法蘭克福、旅游勝地薩斯尼茨,斯德哥爾摩和芬蘭,最終抵達目的地圣彼得堡。電影《列寧在十月》開始時描寫的正是這個場景,只不過編劇和導演為了表示革命前夜的白色恐怖,安排列寧在茫茫夜色中乘坐火車頭喬裝潛回故土。實際上,他回到圣彼得堡時,車站上紅旗招展,數千士兵和市民高唱《國際歌》,隆重歡迎這位職業革命家的凱旋。 關于“十月革命”,《維基百科》是這么注解的:“與德軍作戰造成民生凋敝,更使社會不滿度急劇上升,最終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廢黜,諾曼諾夫皇朝滅亡。……列寧承諾宣稱會在革命后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世人看到的這個結果似乎體現了新生蘇維埃政權的和平意愿,但卻不知這個歷史事件只是當年地緣政治大局中的一步棋而已,更不知列寧同志實際上是受德皇威廉二世的委托回家鄉鬧革命的,目的是營造東線的和平,以幫助德國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 關于這段歷史秘辛,德國《明鏡周刊》在2007年底的第50期做過詳盡報道,《明鏡》文章的標題是《德皇陛下的革命家》 (Revolution?r
Seiner Majest?t), 封面副題則是《被收買的革命》(Die gekaufte
Revolution)。文章根據解密檔案披露,列寧從1915年開始充當德國的秘密代理人,在德國當局資助下從事革命活動;德國外交部直到1917年年底至少給了列寧2600萬帝國馬克(為了回避這段歷史,德方的檔案不少已被銷毀)。俄羅斯新編的《二十世紀俄國史(1894—2007)》進一步證實了德國《明鏡周刊》公布的這一史實。 那么,德皇是怎么發現并看上列寧這位小個子俄國革命家的呢?這還要從“一戰”說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8月1日以德國對俄國正式宣戰而爆發的,它不僅形成了以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為一方,俄國、英國、法國為另一方的兩大帝國主義集團,而且也導致了“國際共運”和“左翼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分化。面對戰爭,有的人從原先的“倒皇派”變成了愛國者,有的人則從民族主義者變成了國際主義者。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在1914年11月1日《社會民主黨人報》第33號上發表了由列寧起草的《戰爭和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反戰宣言,提出了“變當前的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策略口號,列寧的這個觀點引起了德皇的關注。 至于雙方是誰主動找的誰,筆者在本文中不想去深究,重要的是,“十月革命”的確是列寧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下發動的一場政變。布爾什維克在奪取政權后即與德方和談,并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德方。按照和約的內容,這些土地是永久割讓的,只是后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德軍在一戰后期全線崩潰,成了戰敗國,俄國才幸運地失而復得,收回了這些土地。 當然,我們不能把列寧當做一個普通間諜或特務來看待,他是一個有著自己抱負的激進派革命者。一方面,他“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不僅如德皇所愿促使俄羅斯退出了一戰,改變了當時的盟國結構,而且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滅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另一方面,他始終未忘自己的使命,按照另一位德國人卡爾·馬克思的理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執政后,列寧也效仿威廉二世的做法,通過“共產國際”這個渠道在蘇聯周邊的國家內安插和扶植自己的勢力,中共就是在這樣的策略下誕生的。 誠如與列寧保持亦師亦友關系的普列漢諾夫所說:列寧“為了達到既定目標什么都干得出來,如果有必要,他甚至可以同魔鬼結盟。”問題是,這里誰是“魔鬼”?誰是“天使”呢?客觀而言,這種“非黑即白”的劃分在國際政治中是小兒科的做法,不過我們可以暫且不論。但無論是列寧和威廉二世,當然還是后來的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稱得上是為了一個目標可以不擇手段的大戰略家。 歷史上的巧合有時真的令人唏噓不已。“列寧的德皇使命”這段故事的兩對主角中,一對沾親帶故: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是一對表兄弟,同屬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大家族;一對是同鄉加學友:孟什維克的代表人物克倫斯基是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的老鄉,兩人都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Simbirsk),其父親還曾擔任過列寧中學時期的老師和校長。假如沒有德皇威廉二世和表弟尼古拉二世之間的不和,兩次世界大戰會發生嗎?假如沒有學長列寧推翻學弟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俄國有可能會走一條議會民主之路嗎?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希特勒-斯大林的“蜜月”】 實際上,“德俄聯手抗擊西方”——這個夢不僅威廉二世做過,二十多年后的希特勒斯大林也做過。 1939年8月24日,納粹德國和紅色蘇聯在莫斯科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史稱“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或““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其簽署日期為1939年8月23日,實際上是24日才正式簽字畫押的。這個細節反映了條約的問世來得相當倉促,是通宵和緊急磋商的結果。其實,希特勒侵略波蘭的《白色方案》當時已經出爐數月,并想在秋天雨季到來之前發起攻勢,所以,當時的情勢可謂“弓已上弦,刀已出鞘”,德蘇條約是兩國在戰前最后時刻做成的一筆交易。 1939年9月1日,條約墨跡未干,落款方才一周,德國便開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德軍入侵之后兩個星期,蘇軍按照“希特勒-斯大林條約”中瓜分波蘭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秘密協議,由東向西撲入波蘭, 10月6日,德蘇兩國合力占領波蘭全境,完成了歷史上外國對波蘭的第四次瓜分。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與蘇維埃紅軍(Rote Armee)在布列斯特舉行聯合閱兵,向全世界昭示兩國的戰斗情誼和合作典范。 希特勒和斯大林此次結合并非出于彼此的好感,而是各取所需相互利用。雙方的戰略考量均圍繞“兩線作戰”,只不過視角不同。其實,當時的斯大林已經在和英法談判建立新的“三國同盟”,旨在阻止納粹德國在歐洲繼續坐大。可惜的是,英法這兩個老牌西方列強對紅色蘇維埃成見太深,對希特勒則抱有幻想,所以,三國談判不緊不慢,英國代表團去莫斯科居然不乘飛機,而是坐輪船,結果被希特勒捷足先登,占了先機。斯大林認定希特勒為避免兩線作戰必先開出高價來拉攏安撫蘇聯,所以,面對英法的怠慢和猜忌,他義無反顧地與希特勒聯手,期望德國騰出手與英法廝殺,待三方損耗殆盡再坐收漁利,為自己將來與德國一決雌雄爭取盡可能多的時間。 元首當然也有自己的算盤,他知道與法國積怨太深,反對一戰帶來的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是他本人及納粹黨贏得民眾的一張王牌,絕對不可能對此改弦更張;英國的張伯倫雖然對自己一再縱容(“綏靖政策”),但國內輿論更支持對德強硬的丘吉爾,再說,英法聯合抗德已成定勢,因此,希特勒要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必然先要解決“法國問題”。他的政治理念中雖然是排猶反共的,與日本早在1936年就締結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但他很清楚,與蘇聯聯手可以避免兩線作戰,免去后顧之憂,同時可以獲得蘇聯來自陸地的能源支持,不必依賴海上通道,從而擺脫英國在水上的戰略戰術優勢。他的如意算盤是:等搞定西部戰事之后,再與日本聯手東西夾擊蘇聯。斯大林也知道最終難免要與德國有一戰,只是沒想到來得那么快,所以,當德軍真的把法國打敗并轉身攻打蘇聯的時候,斯大林毫無準備,紅軍被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打得措手不及。 不過,在二戰開始之初,兩位獨裁者的合作還是相當默契的。 希特勒在9月1日的演說中說:“今天夜里,波蘭的正規軍在我們的國土上開槍了。5點54分,反擊開始!從現在起,將以炸彈還炸彈!誰在戰斗中投入毒氣,誰就將遭到毒氣彈的反擊。誰偏離了人道作戰的規矩,那就不要期望得到我們的善待,我們將報以同樣的方式。不管對手是誰,我將戰斗到底,直到帝國的安全和權益得到保障為止。” 9月17日一早,蘇聯官方在出兵同時告知波蘭駐莫斯科大使:“由于波蘭在與德國之間的戰爭里已表現出國家內部的腐敗,政府已呈現解體的狀態,故蘇聯先前與其簽訂過的任何協定將不再有效,且波蘭已成為一個混亂而危險的地區,蘇聯已無法漠視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同胞對安全的訴求,故蘇聯政府已命令紅軍跨國邊界,保護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居民,幫助他們擺脫被不明智的領導人(波蘭政府)拖入戰爭,讓他們回歸平靜的生活。” 德蘇雙方一個下套,一個收網,措辭無不冠冕堂皇,虛偽狡詐。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兩位獨裁者的合作可謂天衣無縫相得益彰。但是,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一樣,兩人的“蜜月期”雖然相約十年,最終卻只有22個月的緣分。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Unternehmen Barbarossa),向蘇聯發動閃電戰,古德里安將軍的坦克部隊兵臨莫斯科城下,希特勒和斯大林由此反目為仇,分道揚鑣。之后長達數年的蘇德戰爭,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一,數千萬人因此罹難。希特勒最終重蹈當年拿破侖的覆轍,從踏入俄羅斯的土地開始便注定了第三帝國覆滅的命運。
【國家利益高于血緣親情】 德意志和俄羅斯這對難兄難弟,他們的聯手和對壘實際上左右了二十世紀的世界格局,其影響至今綿延不斷,而他們的淵源則要追溯到更久之前…… 1073年,一場婚禮盛宴啟開了德意志與俄羅斯的密切關系。基輔的亞羅波爾克大公(Jaropolk von Kiew)迎娶魏瑪公主姑妮恭德(Kunigunde
von Weimar)。可惜,德俄關系中的首次“蜜月”轉眼即逝,新郎亞羅波爾克婚后沒幾年即被謀殺。1240年,俄羅斯的發源地古羅斯幾乎全數淹沒在蒙古韃靼人的鐵蹄之下,斯拉夫東部地區就此從西方的視野中消失。 直到彼得大帝親政后向西方推開閉鎖經年的窗戶,德意志與俄羅斯的關系才有了一個新的起始。沙皇微服私訪歐洲諸國,尤其對德國和荷蘭推崇有加,并從兩國學習和照搬了不少東西。圣彼得堡成為沙俄的首都,面朝西方,歐風漸入。彼得全盤西化的措施推行起來專斷武斷雷厲風行,如,在與德國學者戈特佛里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見過一面后立刻決定成立科學院;另外,誰不剃胡子就要被罰款;還有就是從戰略角度出發鼓勵貴族王室與西歐通婚,特別是和德國,這個通婚風尚一直延續到十月革命前,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夫人亞歷山德拉就是德國黑森達姆的一位公主(原名: Alix von Hessen-Darmstadt)。十月革命之后,許多俄羅斯人害怕被革命而逃到柏林避難,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在柏林的夏洛滕堡扎根落戶,柏林人后來戲稱該區為“夏洛滕格勒”。 在德俄歷史中最突出的通婚聯姻例子要數葉卡捷琳娜二世(Katharina II)。女皇原籍普魯士,1729年出生於斯特丁(Stettin),現為波蘭的什切青(Szczecin),她原名索菲·奧古斯塔·弗雷德里卡(Sophie Augusta Fredericka),是德國安哈特-采爾布斯特公爵的女兒。1744年被女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彼得·烏爾里希(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與彼得完婚并皈依東正教,改稱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夫娜公爵。在初到俄國之時,她努力學習俄語。后來逐漸取得一些軍隊的支持。由于彼得三世另有新歡,葉卡捷琳娜的皇后地位面臨被廢的威脅,于是在1762年率領禁衛軍發動政變而即位。葉卡捷琳娜在位三十四年,對外與普魯士修好,對內實行“開明專制”,俄國農奴制社會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德意志第二帝國期間(1871
- 1918),俾斯麥為穩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新興強國地位,爭取和拉攏俄國,1873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結成了“三皇同盟”。這個同盟是建立在德法矛盾和英俄矛盾的基礎上的,所以,他們當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三國對于德法矛盾和英俄矛盾的看法則有所不同:俄國反對德國過分削弱法國,俄國人很清楚,如果法國被過分削弱,德國就會建立起在歐洲大陸的霸權,而如果德國獨霸歐洲大陸,俄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于是,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俄羅斯不顧與德國的盟約關系,支持法國立場,迫使德國放棄了對法動武,德俄關系也因此出現縫隙,再加上同盟內部還有俄奧之間因巴爾干問題引起的尖銳矛盾,“三皇同盟”條約到期后,各方都無意再續,這個帝王盟約隨之瓦解。 柏林會議之后,俾斯麥知道跟俄國和好基本沒戲了,就決心加強跟奧匈帝國的聯盟,而在這個問題上,德皇威廉一世跟宰相俾斯麥有分歧。德俄兩國皇室很早就有姻親關系,威廉一世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親舅舅,威廉一世內心并不愿意跟奧匈帝國結盟,反對自己的俄羅斯外甥。但德國大權基本操縱在俾斯麥手里。到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奧同盟,新的“三國同盟”誕生,但這次盟約的鋒芒明顯針對法俄兩國,德意志和俄羅斯徹底淪為冤家對頭。 從政治上講,歐洲皇室聯姻曾是列強維持和平穩定局面的基礎。只是,皇室間的血緣關系沒能戰勝國家間的利益沖突。從“三皇同盟”到“三國同盟”,德俄關系由親善走向敵對。原先在宮廷相見的故人成了戰場上廝殺的敵人。
【冷戰后德俄關系正常化】 二戰結束,德國被分割。冷戰期間,蘇美對峙,東西兩大陣營犬牙交錯,危機四伏。就在這看似不可調和的國際格局中,一束橄欖枝隔著寒風中垂掛的鐵幕向對方致意。為了緩解東西方劍拔弩張的關系,德國總理勃蘭特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推行東方政策(Ostpolitik)。那么,主動邁出這一步的為何不是美國,不是英國,也不是法國,而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因為東德西德在冷戰格局中地處對抗的最前沿,東西方一有風吹草動,東西德必定首當其沖。一個民族,兩個陣營,西德政府不愿用本民族的代價來為美蘇的霸權利益長期買單。另一方面,德意志與俄羅斯之間在血腥的一頁翻過之后,拋開現實政治的需求和國家利益的博弈不說,彼此依然還存留著惺惺相惜的情懷。 1955年9月,阿登納率領141人的龐大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實現了戰后西德與蘇聯的關系正常化。蘇聯希望于西德建交,阿登納堅持不釋放戰俘免談建交事宜。最后,在具體談判釋放戰俘問題時,莫斯科不愿意在外交文件中對德方做出書面承諾,堅持最多只能由布爾加寧總理作出口頭承諾,對于一向注重白紙黑字的德國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阿登納憑著對人性的了解和對俄羅斯人的一種本能信任,冒著風險同意了蘇方的這一要求。最后,蘇方履行了諾言,9626名德國戰俘按時獲釋。“萬人返鄉”不僅是阿登納的外交勝利,也是蘇方對德國人的一個善意舉動。 滴水穿石,鐵杵磨針。勃蘭特“以親近促轉變”(Wandel durch Ann?hrung)的東方政策最后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冷戰結束,德意志贏得了民族統一的歷史機遇,而原先統一強大的蘇聯卻分崩離析。 在德意志與俄羅斯千年的交往中,有交往與合作,也有沖突與戰爭;彼此既惺惺相惜,又互有忌憚。究其緣由,國際格局固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可背后的文化淵源也不可低估,雙方在文化聯系上一直是比較密切的。在國家管理上,俄羅斯從彼得大帝時期開始就把德國作為參照;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里,德國的黑格爾?謝林哲學曾在俄羅斯風行一時;在宗教理念上,德意志的新教與俄國的東正教沖突較少;另外,德意志地區的文化發展和教育程度相對比較高,國家機器的行事和管理效率較高,所以,當人們為何謂“社會主義”而感到困惑的時候,列寧給出了一個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制度+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列寧全集34卷520頁)。在實現民族振興方面,對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又有集權傳統的俄羅斯來說,像德國那樣以國家主導來發展農業、工業、商業?軍事的復興之路要比“英法模式“更為現實? 現如今,左右兩國關系的不再是皇家親情和家族內的彼此算計,而是新一代政治精英和強人的個人好惡和智慧博弈,傳統的“通婚聯姻”被現代的“哥們情誼”取代。眾所周知,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和俄國現任總統普京的私交甚好,并一直延續至今。施羅德的父親在二戰中的蘇德戰場上陣亡,普京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失去了兄長,父親受傷。施羅德在評價德俄現狀時不無感嘆地說:“在我看來,如此不共戴天的仇敵和戰爭對手如今成為了這么親密的朋友和伙伴,這真是一個奇跡!” 男人情誼鮮有纏綿,卻也感人至深。兩人基于對歷史的反思,本著對本民族的利益考慮,放下了歷史的恩怨,攜手為兩國謀福。 一年前,普京巧妙拿下克里米亞,西方輿論齊聲譴責俄羅斯的蠶食行為,是施羅德挺身而出,為普京兄弟打抱不平,指出歐美在東擴時并沒有充分考慮俄羅斯的感受,對人家不公平。面對當下的烏克蘭危機,白宮在后面趕著催著歐洲盟國制裁莫斯科,是德國現政府遲遲不愿意走出這一步,最后實在沒辦法,才不得不采取施壓措施,但始終給普京留著后路,開著后門。烏克蘭局勢依然非常不穩定,有跡象表明,普京的目標不是收復蘇聯的失地,而是要再創沙皇時代的輝煌。在實現這個愿景的過程中,德意志與俄羅斯的惺惺相惜是否會再次變為對抗,這只能交由事態的發展去決定了。
山水輪換,乾坤倒轉。風譎云詭,因果相報。德皇當年把列寧送回了俄國,不料竟誕生出一個紅色怪物;戈比(戈爾巴喬夫的昵稱)成就了德國的統一,卻就此斷送了蘇聯帝國的前程。德皇那么做是為了本國的利益,第一步成功了,最終卻失敗了,退位后去荷蘭當了寓公;戈比那么做也是為了本國利益,第一步出于無奈,結果也沒好報,下臺后被百姓罵成“敗家子”。 歷史就是如此充滿戲劇性!這其中的每個人,每件事,甚至每件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其本身都是某種啟示。它們或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讓我們去領悟戰爭與和平的意義所在,讓我們去思考這些歷史人物要完成的是何種使命。 德意志與俄羅斯無疑是兩個偉大的民族,德意志的理性與俄羅斯的性情相互排斥又彼此吸引。命運安排他們共處一塊大陸,若即若離著,此消彼長著,相互需要著。筆者衷心希望兩國之間的和平能更久些,因為正如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馬基雅弗利所說的那樣:戰爭在你愿意時開始,卻未必在你樂意時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