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于音樂修養的培養
很多家長說,孩子練琴老沒感覺,只是應付或者機械地成為認譜工具,部分原因是他們對作品不完全了解,或者缺乏經歷,因此不能體會老師的講解。還有部分原因是孩子對作品本身不熟悉,如果是他們聽過的曲子,特別是一些家喻戶曉的世界名曲,一般都會饒有興趣的去努力練習.這說明,如果想提高孩子的習琴主動性和趣味性,先要從音樂聽覺上豐富積累,播放大量的各民族\各器樂\聲樂獨奏或合奏的音樂,包括管弦和大型交響音樂,爵士樂等。兒童少年時期的大量聆聽,記憶力和藝術感染力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教師一開始對音樂的講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練琴的過程中,也要盡力注意引導琴者彈出音樂要表現的感情和思想。音樂感情的培養往往在練習初期就要開始訓練,而不要等到全曲彈得非常熟練。
二 、關于學習五線譜(識譜)
家長在最初陪練時往往和孩子一起學習認五線譜,有時會輔導,但隨著孩子學習的深入,五線譜越來越復雜,家長往往開始感覺到力不從心。如果還一味地遷就孩子,讓他們依賴陪練或家長,不主動認譜,將會嚴重影響練琴效率。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學習任何新知,最重要的是要學習掌握方法。
有些學員識譜慢,可以多復習以前的認音的課程,在彈琴時建議邊彈邊唱,另外建議老師給他布置識譜作業。沒有別的捷徑,只有多認多記多唱。還建議多在五線譜上寫,就象我們學漢字,要讀和寫雙管齊下效果才更好。
三、 關于樂理知識的學習
不管是業余習琴者還是專業音樂人士,無論學習何種樂器,對于樂譜上的各種符號,尤其是常見的音樂符號,我們的要求都是:盡量規范的正確演奏。首先要求演奏者正確讀懂各種音樂標記,然后盡力用手指表達出來。
樂譜上的標記大多是作曲家對自身音樂的詮釋與規定。三度空間的音樂藝術對于演奏者的要求是盡力按原作意圖表達音樂本身所要傳遞的內涵,其次才是個人的發揮與延展。所以,樂理知識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解音樂本身的途徑。初學者應一開始就養成仔細看譜的好習慣。
四 、關于高抬指
很多已學過鋼琴的孩子,都曾被老師要求做“高抬指”練習,實際上高抬指只是一種過程,特別對于初學者,是鍛煉手指獨立機能的一種很好的練習方法。但是我遇到很多業余演奏超過十級的學生,除了用“高抬指”來彈琴外,對別的演奏方法一無所知。
“高抬指”的訓練方法是:運動手指,利用動作的全部可能性將手指抬高到不費力就可達到的高度,但不可過分舉高,盡可能快而有力的擊鍵。在需要彈奏的手指動作過程中,允許其他手指自由地陪伴進行。
在鋼琴的三種基本彈奏法中,非連奏往往可以運用“高抬指”動作。但連奏,即鋼琴演奏中的歌唱式奏法,卻不能用“高抬指”來演奏。連奏對手指的觸鍵方式要求是訓練有素的緩慢觸摸,讓鋼琴發出的圓潤連貫,柔和如歌的聲音。
連奏的觸鍵要點是:一要改變手指的觸鍵部位,不用指尖,而是柔軟的指面肉墊部分;二要改變手指觸鍵的高度,要求平穩貼近鍵面觸鍵;三是改變手指觸鍵的力度。緩慢的觸鍵是創造柔和歌唱性聲音的關鍵因素;最后是改變觸鍵的用力形式。鋼琴觸鍵的用力形式分兩大類,或垂直或水平(當然兩者間會有多種交融變化形式來產生各種音色層次)。歌唱式連奏需以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觸鍵,這種觸鍵方式可以讓琴以一種緩沖的方式受力,減少榔頭的打擊性,從而改變發音的音質。
五 、手形問題
初學琴的孩子被要求較多的是手形問題,應當說,正確手形沒有一個絕對概念。前蘇聯鋼琴家伊貢諾夫指出:"幾乎任何一種手的姿勢都可以說得通,只要這種姿勢合適,符合手的構造,符合音樂組成的高低起伏,更主要的是不破壞動作的統一。"客觀上,鋼琴演奏中沒有某種固定不變的手形,就像第四部分我們在"高抬指"中提到的那樣。
但是,初學鋼琴的孩子,正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我們要非常強調培養一種正確的基本手形,這樣的手形要符合手的天然長勢和手指動作的生理機能。在入門和基礎階段強調的所謂正確手形,是從特定階段上講的一般概念,而非絕對不變的東西。所以,很多學琴的孩子問我,“為什么看到很多鋼琴家在演奏的時候手指都是趴在琴上的呢?老師說手指必須站好。”其實當你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用再拘泥于手型,而且由于鋼琴家演奏的作品不同,要求的音色也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在手形的要求上也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不要看到了片面的一處就貿然下這樣的結論。
六、 關于練琴效率的問題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只要是學琴的人,都會碰到這個練習的問題。可以說,練習,是學琴最重要的環節。同那些純理論科學相比,鋼琴演奏是建立在人體運動器官習慣基礎上的技巧,同屬運動技巧,且是運動技巧中最高級最精細的一類。很多家長對我說:“以前孩子剛學琴,我因為陪著一起學,都可以看出他哪里彈錯,半年后就幾乎找不出錯音了。”這正是因為孩子每天在進行手指肌肉的習慣練習,而家長只有理論練習,而沒有實際摸琴。正因為此,所以我在這里要重點說明練習的效果以及方法。
關于練習方法的幾點建議:
基本練習法之一——重復
大部分的學員每天都在進行這樣的重復練習,運動技巧的肌肉是在重復中走想自動化的。可以這樣說,重復是鋼琴練習的一種基本形態。但是很多人卻永遠都是用同樣的速度同樣的力度每次從頭到尾的練習。殊不知這樣盲目的重復練習是極其不好的。
本練習法之二——慢練
慢練最大的優點是來得及想,來得及準備和改正缺點毛病。很多學員一直不能完全改正錯誤,就是因為缺乏慢練。家長輔導孩子慢練的方法之一是開節拍器。慢練還能有效訓練練習者樂曲的完整性。很多人習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去演奏某曲,但時常停頓,原因可能是習慣性停頓、錯誤沒有改正完全或這種技法沒有掌握徹底。這樣的情況也必須要慢練。如果一開始缺乏有意識的規范要求,一旦動作形成,糾正就更難。節奏、錯音、樂曲完整性、指法都是如此。
基本練習法之三——分解練習
分句、分段練,分手練,分聲部練,攻克難點的練習......每個人有不同的練習特色,不同的技巧難點,要針對自己的困難處加強練習。比如這個段落左手彈得不好,就單獨練習左手,然后再合起來;復調音樂老是聽不出中聲部,就單獨練習區分聲部的部分??傊?,分解練習要根據學習技巧和音樂處理的需要。根據每人的不同特點采取多樣化的形式。
七 、學鋼琴后長時間中斷,會半途而廢嗎?
有學生家長和我交流:孩子曾經學過七年的鋼琴,大概達到了六、七級水平。中斷了三年,后來又繼續開始學琴,孩子母親說她鋼琴算是白學了,現在一點都不會了,什么曲子都不能彈了,全還給老師了。要是那樣多讓人感到惋惜。別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情況嗎?鋼琴不能像自行車、游泳那樣學會了終身不忘嗎?的確,現在很多孩子努力的學琴,但因為升學等各種原因中斷學習,會不會都象上面這個學生這樣的情況呢?
其實,像上面這孩子的這種情況是比較少見的。一般來說,可能會生疏一點,但不至于完全陌生?;貜偷酵耆珱]學過的狀態多半是因為以前學習的基本功很不扎實,水分太多,樂理知識和鋼琴基本練習技巧都非常缺乏。以前練習的曲目也可能非常有限,甚至以考級為主。所以,在這里要再次強調鋼琴學習的基本功。無論是業余還是專業人員,扎實的基本功和全面的鋼琴課程是十分必要而有效的!
八、一周一次鋼琴課程,只練習一首曲子還是練習很多曲子?主要教材是不是每首曲子都彈呢?一般教材的選用有哪些?
我想這幾個問題還著實困擾著一些學員及家長,尤其是初學的學員。一般來說,鋼琴課程所選用的教材因成人與兒童會有所區別,但基礎的一些教材在內容設置上應該都是大同小異,比如初學時識譜和固定手形的課程。每首曲子可能都有不同的重點。所以,應該根據學員的具體狀況針對練習。普通初級的學習進度,每周可以同時練習幾首曲子(當然要根據曲子的難易和長短來協調)。有些教材是分單元的,比如《約翰湯普森簡易鋼琴教程》,每個單元重點學習一兩個知識點,然后有三首左右樂曲供選擇,如果學員對其中一兩首樂曲掌握得非常好,那么建議第三首就不用學習了。還有很多教材也同小湯類似,好幾首樂曲大體圍繞一個重點內容,如果學員掌握得很好,也不用每首曲子都練習。這個主要看老師的把握。
有些教材可能是以練習手指技巧為主的,有些是復調音樂練習,有些是側重音樂表達的曲目,有些是綜合練習。越到中高級程度,這些不同類型的練習往往區別更明顯。
以練習手指技巧為主的,比如《哈農鋼琴練指法》;車爾尼599.849.299.740;《克拉默鋼琴練習曲六十首》;《莫什科夫斯基鋼琴技巧練習曲15首》;《克列門蒂鋼琴練習曲選29首》(名手之道);斯克里亞賓、肖邦、李斯特等等作曲家的練習曲就是側重手指各類技巧的曲目,只是后面幾位大師的練習曲具有很高的音樂價值,已不是一般的技巧練習了,通常稱之為音樂會練習曲。
以樂曲來講,《約翰湯普森鋼琴教程》;《巴斯蒂安》或《小宇宙》;《兒童鋼琴基礎教程》;還有其他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教材,看老師的選擇。我本人比較欣賞約翰湯普森的一套,尤其是幼兒用的簡易版,啟蒙階段的內容和進度都很適合現在的幼兒。《高等師范院校鋼琴基礎教程》;《巴赫初級鋼琴曲集》;《布格繆勒鋼琴進階25首》;《小奏鳴曲集》;《中央音樂學院少年兒童鋼琴曲集》;接下來可以接觸莫扎特、海頓、貝多芬奏鳴曲,肖邦等等的很多作品了。
對于練習曲的進度我們比較容易掌握,對于樂曲就不是很容易了,因為作品浩繁,除了這些還有很多作曲家的作品。另外,有時候一個作品集程度也相差很大,還是要靠老師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