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wbr><wbr>永嘉嶼北村 [原創] <wbr><wbr>永嘉嶼北村](http://image84.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4/1419/52396959_1)
嶼北,原名菰田,位于永嘉北部巖坦鎮鏡內嶼北,國家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上游東側,距縣城60多公里。全村450戶,1459人,占地面積2.8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43畝,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千年古村。
嶼北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宋尚書汪應辰故里。村內生態平衡,環境清幽,其山環抱而四合,其水瀠洄而南流,溪水澄鮮、灘林如黛。嶼北村古民居建筑獨具風格,村莊格局別具風貌,文物古跡比比皆是。有形的文物古跡,優秀的古代建筑和古老的歷史文化傳統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構成歷史文化遺產。嶼北還是我黨抗日戰爭中后期永嘉縣開展游擊戰爭的指揮中心,也是浙南地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
村莊格局別具風貌,根據天地星辰二十八宿布局,在民居建筑外圍營造了7座宗祠形似古堡,分布在村落的四方,一條護城墻和護城河繞村落一周,在村落四周開設大小城門9處,整個村落猶如荷花綻放。
永嘉巖坦嶼北古村行
該村建于唐代中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抗戰時期曾經是中共甌北縣委的駐地,又具光榮的革命歷史。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歷史還能在當今得到見證,各種遺跡還能得到保存,到目前還很少受到當今發展浪潮的沖擊,不過從整個古村的保護看來,有點日薄西山、隨著時間的推移留下的東西會越來越少,是一個值得趕緊要去的地方。
不尋常的千年古村

從諸永高速巖坦出口幾分鐘就到了嶼北村.

村邊流過的楠溪江的主要支流——黃南溪省級源頭水保護區

曾是楠溪江的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


古橋古村遠景


城墻邊的沼澤地當年是為了防止外人入侵而設的障礙,現在有成群的白鷺飛來覓食

南門是該村具有重要歷史的主通道

通往南門的石橋正在修造

整個古村當時為了防御外人入侵,在四周建有類似城墻和護城河

四周的寨墻足有1500米,把村子圍得嚴嚴實實



南寨門

800年的銀杏樹

敦門和古樹


敦門

古井

風水墻正面上有“物華”

背面上刻有“天寶”
尚書祠即汪氏大宗祠
嶼北武裝起義紀念亭

嶼北村曾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十三軍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甌北縣委的主要駐地。從1945年3月到5月,先后五次擊退了頑軍的反撲和“清剿”,其中第五次“清剿”中,國民黨頑固派調集重兵進攻嶼北,進行搶劫擄掠,無所不為,燒了民房540多間,英雄的嶼北人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5年3月2日,甌北縣委駐在永嘉縣嶼北村,國民黨永嘉縣警備隊妄圖破壞甌北縣委機關,嶼北民兵拿起火槍、鋤頭,痛擊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欺壓百姓的頑軍,并繳了巖坦鄉公所、溪口警察所的武器,史稱“嶼北武裝起義”。在嶼北武裝起義和收繳鶴盛警察所武器之后,建立了甌北縣抗日武裝中隊,同樂清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合編為700人槍的永樂人民抗日自衛游擊總隊,開創了甌北地區抗日反頑斗爭的新局面。
為紀念嶼北武裝起義,1985年,在嶼北村口建造了紀念碑亭。紀念碑高6.3米、碑身長寬各0.9米,碑座長寬各2.3米,著名書法家任政書寫碑名:“嶼北武裝起義紀念碑”。紀念碑后,建有一座紀念亭,亭基長7.5米、寬5.8米,四面環有1.6米寬的走廊,廊外有水泥鋼筋欄桿,亭頂為水泥平臺。亭的正面鐫刻原浙江省委書記王芳題寫的亭名:“嶼北武裝起義紀念亭”。原甌北中心縣委書記、永樂人民抗日自衛游擊總隊政委胡景堿撰寫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