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班化教學組織形式中,分組教學占有重要地位。分組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班級教學難以解決的因材施教的問題,而且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本文試圖闡明分組教學的幾種主要形式,并對教師如何實施分組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五種形式 1、“頭腦風暴”式 “頭腦風暴”是指在一段時間內讓我們的大腦毫無拘束地、集中就某一個主題進行想像和思考。這種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及清晰、準確地表達個人觀點的能力;同時,它還能幫助學生將大家零散的、不成邏輯的思想火花,匯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價值的思想、方案、行動計劃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頭腦風暴”式分組教學宜在5~10人的范圍內進行,教師交給學生討論的應是明確且能激發學生開動腦筋的問題。主題確定后,要力爭吸引所有學生參加,吸引每個人思考和發言。在分組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自覺遵守以下幾項原則:①尊重每個同學的意見,不隨意打斷他人發言,不隨意批評別人的建議。②小級成員應該互相補充,逐漸完善他人的意見。③鼓勵發言少的同學發表意見,給他們以積極的支持。④在這項活動中,建議和意見的數量要比質量更重要。⑤小組討論的結果是所有小級成員努力的結果,它不屬于個別人。 “頭腦風暴”式分組教學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評價。教師要以不損害學生以后的參與為準則,在想像豐富、意見獨特、小級活動結果的創造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建議。 2、模擬課題式 模擬課題式分組教學的一般活動過程是:教師向各小組布置研究課題,給予必要的說明,提供必要的資料,然后由學生小組研究問題,制定解決方案,最后將結果(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方案、作品等)展示出來。“模擬課題”包含著“頭腦風暴”活動的萬分,但“模擬課題”活動更完整,它包括解決一個難題、創造一件作品之全過程的每一個步驟,而且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判斷力、經驗、知識和技能。 是否采用模擬課題式分組教學,取決于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如果教學內容涉及教學生如何決策或者教學生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那么模擬課題式分組教學可能比常規的課堂教學更有效。例如:當教師介紹“我們的社區生活”時,可以安排一個小組到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收集信息,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開展研究活動,最后進行討論,并展示研究成果。 3、同伴互助式 這種分組教學主要地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解釋和答疑,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且使那些未能從教師的講解中完全掌握知識技能的學生能夠掌握知識技能。 在同伴互助式分組教學活動中,教師每次提供一個很小、很具體的主題,以便學生互相解釋、演示或說明。學生可以兩人一對依次解答一個問題或輪流提問,這對于促進學生掌握概念、公式,糾正他們常犯的錯誤都有很大幫助。參加同伴互助式分組教學活動的人數以3人~4人為佳。教師要為每個小組選一位具有領導才能的組織者,他要善于提出適當的問題,并鼓勵大家回答;還要善于分析、辨別同學的觀點,及時反饋。 4、角色扮演式 這是一種情景教學方式,教育者通過提供直觀、生動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角色扮演式分組教學可以廣泛應用于語言教學和其他多種社會學科的教學中。參與者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必須以特定的社會角色進行思考;扮演不同的角色,就會感受到所學知識的不同側面。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識,而且,也有助于他們以更真實和更現實的角度去觀察社會、體驗生活。 5、組合式 組合式分組教學可以分為兩種:(1)學生被安排到4人~5人的小組里學習,教師事先把學習材料分成幾部分,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只讀自己的那部分,然后,各組讀相同部分的成員聚集在“專家小組”里,討論他們那一部分的內容。討論完畢,學生回到各自小組,輪流把自己那部分內容向同組伙伴講解。由于學生只學了自己那部分。其余部分只有認真地聽小組同伴講解,所以,這種分組教學方式能夠促使學生支持和尊重他人的工作。小組匯報后,學生對所有內容進行單獨測試,測試后得到各自成績。(2)所有學生都學習同樣的內容,而不是各讀各的片斷。教師給每個學生出一個題目,他們每個人都將成為學習和研究這個題目的“專家”。各組題目相同的學生聚集在“專家小組”,討論他們的題目。討論完畢,回到各自小組,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同組伙伴。 六點建議 1、教師在課堂上實施分組教學,應首先考慮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班級規模以及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分組的數目應當不超過教師的管理能力,以避免學生浪費時間或出現不守紀律的現象;某一組的學生人數應控制在能使小組成員從該組的各項活動中獲得最大利益的范圍內。 2、教師要考慮學生年齡差異。研究人員推斷,學習者年齡的差異將影響分組教學的效果。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需要更多的與教師一對一的交往,所以,教師應改善力關注每一個兒童,這也許就是在低年級保持班級適當規模的最有說服力的論據。中年級的學生減少了在教師臨控下的一對一的直接互動。更大一些的孩子,則能夠注意到教師的存在并與同伴很好地互動。另外,相對于高成就學生來說,低成就學生需要教師更直接、熱情的支持與鼓勵。 3、分組教學是建立在班級授課基礎上的,如果一開始就把完整的課堂完全分為幾個小組是不合適的。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兒童自立水平不同,不可能實現完全的自我指導。教師應該首先給一個小組安排特殊任務,這個小組被教師嚴密監控,其余學生仍保持原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或更多的小組可以同時活動;最終,全班同學在各自的小組中富有成效地學習。 4、小組成員不是完全隨意自我選擇的。雖然自我選擇通常可以形成非常融洽的群體,但這對于群體任務的完成并不一定合適。我們應盡量保證每個學生都被安排在個人與組織共同獲益的位置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起著重要作用。有時候,把具有相同水平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能夠促進他們的學習;而有時又需要異質組合。例如:如果教師希望鼓勵學生與來自不同社會背景、與自己能力不同的人一起有效地工作,那么,他就會有目的地進行異質分組,以使組內成員的能力和社會特征多樣化。 5、一般來說,小組成員可以經常改變,以便擴大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同時,在某些學科領域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面在其他學習領域則可以把他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而且,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組成不同的小組(比如:數學有一種組合,語文又有一種組合),會比始終保持單一的組合模式更適合學生的個別需要。 6、在分組教學中,教師如何對分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說,對小組活動的評價,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或模式。有時,每個小組提交一份作業,教師可根據各組完成任務的情況,以組為單位予以表揚,學生均按小組平均成績得分;有時,教師可采取獨自測驗的方法,同學之間不能互相幫助,每組成員分數累加算出小組成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