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蛇總管(中藥材植物名:虎杖)(植物科目:蓼科)
大葉蛇總管(蓼科) 大葉芙蓉(中藥材植物名:大芙蓉)(植物科目:錦葵科) 古籍名:大葉芙蓉《本草綱目》。 蒲公英(中藥材植物名:洋蒲公英)(植物科目:菊科) 別名:桃金英。 兔狗尾(中藥材植物名:貓尾射)(植物科目:蝶形花科) 別名:布狗尾、狐貍尾。 植物名:貓尾射。 生長環境:本品為亞灌木、生于市郊丘陵地上。 分布:印度、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和我國西南部。 入藥部分:全株。 采集期:春、夏。 自采地點:大山。 性味:性微涼、味淡。 功能:清熱、潤肺、止咳。 主治、用量和用法:1、內傷吐血:干用1兩、加五爪龍1兩、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2、五勢七傷,配伍用;3、癍痧發熱:干用1至2兩,清水煎服;4、傷寒夾色,配伍用。 驗方1(治勞傷吐血方)兔狗尾1兩、金針頭1兩、龍船花根5錢、紅菱根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兔狗尾清肺金;金針頭滋水制火。病于肺者,二味均為要藥,配以金英根之色紅入止血;紅菱根色白療肺;龍船花根開郁結,合為清火寧金之劑,對勞傷吐血有效。 (方歌)內傷吐血驗方新,兔狗尾續紅菱根,金針頭合龍船蔃,清金益氣水滋生。 驗方2(治癍痧發熱夾色方)兔狗尾1兩、獅子滾球5錢、蛇泡簕5錢、海金沙藤5錢、簕角根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兔狗尾清肺熱;獅子滾球清尾腸熱;簕角根清肝熱;蛇泡簕清陰熱。更佐以海金沙藤利水,使邪從小便而去。 (方歌)癍痧發熱夾色癥,兔狗尾蛇泡簕應,簕角海沙獅滾球,邪從尿解功續命。 五指柑(中藥材植物名:黃荊)(植物科目:馬鞭草科) 古籍名:牡荊《名醫別錄》。 老虎脷(中藥材植物名:杠板歸)(植物科目:蓼科) 古籍名:雷公藤《本草綱目拾遺》。 別名:大貓脷。 植物名:杠板歸。 生長環境:本品為披散或扳援狀草木。生于村邊、坡地、河邊、溪邊、及灌木叢中,性較喜陰。 分布:廣東各地及我國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涼、味酸。 功能:清熱。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熱,配伍用;2、傷寒夾色,配伍用;3、天皰瘡:生干可用。煎水洗患處;4、瘡癤:用法同上;5、肺燥咳:干用1兩,蜜棗4枚,清水煎服;6、皮膚痕癢:生干可用,煎水洗患處。 驗方1 (治癍痧熱癥方)老虎脷、蛇泡簕、路兜簕、崗梅根、山芝麻、海金沙藤、鬼羽箭、榕樹須各5錢、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方中之榕樹須、鬼羽箭、老虎脷能解表疏散外邪;崗梅生津止渴;海金沙藤、路兜藤、蛇泡簕、山芝麻利小便清肺胃里熱而解毒。如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者,用之較為適合。 (方歌)癍痧熱癥夾色方,海沙崗梅虎脷當,芝麻蛇泡路兜簕,鬼箭榕須煎服康。 驗方2(治天皰瘡方):老虎脷、飛揚草、天芥菜,各等分,清水適量,煎洗患處。 (方解)天皰瘡為熱毒之病,皆因脾胃濕熱轉化而成。方中芥菜清涼解毒;飛揚草、老虎脷收斂水濕,有止癢作用,煎水外洗,欲使邪從外透,為良好之外洗方劑。 (方歌)天皰瘡殤痛且紅,老虎脷吞瘡癤膿,天芥飛揚煎水洗,紅痛膿水一掃空。 金崗頭(中藥材植物名:菝葜)(植物科目:菝葜科) 別名:鐵菱頭、馬甲頭、車夾簕頭。 植物名:菝葜。 生長環境:本品為落葉、扳援狀灌木,生于廣州近郊丘陵地及疏林下。 分布:廣布于我國長江一南地帶。 入藥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 自采地點:郊野、山崗。 性味:性涼,味淡微甘。 功能:清暑散熱、化氣導滯、止血。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熱癥:用干根1至2兩、清水煎服;2、大腸濕熱:干根1至2兩,清水煎服;3、腹瀉:用法同上;4、下血干根1至2兩,清水煎服;或加豬瘦肉同煎。 驗方:(治癍痧方)金崗頭1兩、山芝麻5錢、鴨腳樹皮5錢、海金沙藤5錢、三椏皮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溫服。 (方解)金崗頭去濕清熱;山芝麻、鴨腳樹皮解肌;海金沙藤去小腸濕熱;三椏苦清熱解毒。以上對癍痧濕熱有效。 (方歌)癍痧濕熱山芝麻,金崗頭下海金沙,鴨腳樹皮三椏苦,輕揚解毒此方夸。 附錄:本品水煎后呈紫紅色,故市售涼茶多用此藥調色;民間用一煮粥,有清熱作用。 過江龍(中草藥名稱:龍須藤)(科目:蘇木科) 別名:血龍、園龍。 植物名:龍須藤。 生長環境:本品為木質藤本。生于山坡、溪邊、曠地灌木叢中。 分布:越南、印度、爪哇和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南至海南島。 入藥部分:根、莖。 采集期:全年。 采購地點:從藥材公司購入。 性味:性微涼、味苦。 功能:活血、祛風濕、去濕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1、風濕腳軟,配伍用;2、濕火腰痛、腳痛,配伍用;3、跌打筋絡痛,配伍用。 驗方1(治風濕腳軟):過江龍1兩、楓香寄生5錢、半楓荷1兩、千斤拔1兩、雞腳4至5對、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半楓荷、過江龍、千斤拔祛風去濕,楓香寄生強筋壯骨,雞腳以形補形,為扶正祛邪之劑。 (方歌)風濕腳軟過江龍,千斤拔與楓荷從,楓香寄生加雞腳,煎湯服食自然崧。 驗方2(治濕火腰痛、腳痛方)過江龍1兩、川破石5錢、千斤拔5錢、清水4碗,煎成一碗服。或加豬腳豬腰同煎。 (方解)方中用過過江龍、川破石之苦涼,去濕火,泄熱邪、千斤拔兩肝腎,強腰腳,加豬腳、豬腰同煎,以從其類,作為滋補,可收攻補兼施之效。 (方歌)濕火腰疼腳有痛,皆由濕熱火交攻,江龍破石千斤拔,豬腳同煎病自崧。 驗方3(治跌打筋絡痛方):過江龍1兩、黑老虎5錢、千打錘5錢、雞骨香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千大捶、雞骨香、黑老虎均是跌打要藥,能止痛,祛瘀生新,祛風消腫,加過江龍以通筋活絡,通則不痛。 (方歌):跌打外傷筋絡痛,追風散瘀過江龍,雞香千捶黑老虎,舒筋消腫立時崧。 附錄:(子)治胃痛:干用1至2個,打碎,清水煎服。 參考資料:《臨床實用中藥》祛風濕、壯筋骨、活血脈、治跌打及腰痛、白濁(用根煲豬肉食)、內傷寒火、消婦人肝郁氣痛、肝胃痛(每次用子兩個、連殼打爛煎水服,亦可與肉同煎),解毒止癢,可洗內外痔疳疔。 《廣東中醫》(1916年第三期)新會縣羅坑衛生院介紹治療慢性關節炎風濕方:過江龍、走馬胎各3錢、過山風、寬筋藤各5錢、豆豉羌、鷹不泊各1兩,桑枝、千斤拔各1兩(其中過江龍先煎,豆豉羌后下),水煎,每日一服,連服數日,曾治42例,治愈率74%。但熱性風濕病無效。 假蒟(中草藥名稱:假蒟)(科目:胡椒科) 別名:追博蒟、臭蒟、畢拔。 植物名:假蒟。 生長環境:本品為草本或亞灌木。生于村邊、密林較陰濕的地方,有時亦生于荒蕪地上。 分布:我國南部各省均有分布。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荒地。 性味:性溫、味微辛、甘。 功能:祛風、消腫、行氣、利水。 主治、用量和用法:1、水腫:用生葉4量,擂爛取汁,加米煮為甜糊食。或擂爛取汁加米粉煎餅食;又或用生葉八兩,擂取汁,加如米、水煮飯,用糖送食,戒鹽;2、風瘼:生用全草,煎水外洗。 附錄:(子)名畢拔。治風火牙痛,干用5錢,清水煎,含漱用。 參考資料:《廣州常用草藥驗方集解》治療皮膚濕熱經驗方:假蒟、老虎脷、毛麝香、入地金牛、小飛揚、烏棲葉、每味1至2兩,煎水,洗患處。有疏風、去濕、清熱、解毒作用。 (方解)皮膚濕熱,可生瘡癤、丘疹、濕疹、紅腫痛,濕痕化膿等癥。本方以假蒟、毛麝香祛風消腫,烏棲、金牛清熱解毒,飛揚收斂水濕,老虎脷止痕癢,故能治皮膚濕熱引起之疾患。 (方歌)皮膚濕熱用假蒟,毛麝金牛虎脷收,小飛揚合烏棲葉,煎洗疏風解毒優。 寬筋藤(中草藥名稱:寬筋藤)(科目:防己科) 別名:透筋藤、吼筋藤。 植物名:寬筋藤。 生長環境:本品為草質藤本。生于灌木叢中或疏林下,常纏繞于灌木或喬木上,耐旱性強,雖切斷根部而莖殘存他物上仍不易枯死。 分布:廣東及廣西的南部,廣州近郊常見。 入藥部分:莖。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點:郊外。 性味:性涼、味苦。 功能:寬筋活絡。 主治、用量和用法:治四肢筋骨抽痛:干用5錢至1兩兩清水煎服。 驗方:(治筋骨抽痛方)寬筋藤、臭屎茉莉、豆豉羌各5錢。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或加豬腳筋、豬腳同煎服。 (方解)四肢筋骨抽痛,乃濕邪化火,濕火流筋之候。寬筋藤苦涼而具寬筋活絡作用,善解筋骨強痛,配臭屎茉莉、豆豉羌活血祛風濕,則標本并治,其效益彰。再宜注意“崧筋藤”適宜于痿痹無力,寬筋藤適宜于痙攣性痛,不可誤用。 (方歌)筋骨抽痛寬筋藤,勿將崧筋作寬筋,加入豆豉臭茉莉,能醫強痛奏功勛。 崧筋藤(中草藥名稱:穿根藤)(科目:茜草科) 別名:穿根藤、絡石藤。 植物名:穿根藤。 生長環境:本品為分枝多的匍匐草本。生于山坡或開曠地上,常見扳援于樹上,或匍匐于石上。廣州近郊山地亦常見。 分布:廣東到處可見,我國南部各省亦常見。 入藥部分:全株。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舒筋活絡。 主治、用量和用法:1、風濕:干用1至2兩,加雞腳或豬腳筋,清水煎服;2、酒濕;3、四肢無力;4、跌打,(2、3、4)均同1用法。 驗方1(治酒濕骨節痛方):崧筋藤1兩、千斤拔5錢、扒墻虎5錢、走馬箭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熱服。 (方解):長期嗜酒,可患酒濕。濕則腫,濕可生熱,熱則痛,熱灼骨節,其痛更甚。本方崧筋藤能解酒毒,扒墻虎去濕熱而定痛,千斤拔、走馬箭利關節。毒解濕去,其痛自止。 (方歌):酒濕骨節痛難當,崧筋藤走馬箭匡,千斤拔出扒墻虎,濕熱齊捐體復康。 驗方2(治風濕方):崧筋藤、丟了棒、豆豉羌、千斤拔、過江龍、川破石,以上每藥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溫服。 (方解):方中崧筋藤通筋活絡而除風濕,豆豉羌,丟了棒祛風消腫,千斤拔壯筋而益肝腎。合為祛邪扶正之劑。 (方歌):風濕邪侵腎著傷,寒生水腫豆豉羌,崧筋丟了千斤拔,益肝扶腎水還鄉。 白簕根(中藥材植物名:白簕花)(植物科目:五加科) 別名:雞柱簕、風黨簕。 植物名:白簕花。 生長環境:本品為扳援灌木。生于山地灌木叢中,或樹狀的邊緣。 分布:廣州和廣東各地均有出產,我國除北部外,都有分布,此外亞洲熱帶地區亦有。 采集期:全年。 入藥部分:根。 自己采地點:郊外。 性味:性平、味苦、氣微香。 功能:化氣、除痰、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內傷咯血:干根1至2兩,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2、氣痛:用法同上;另跌打腫痛,配伍用。 附錄:(葉)治撞紅,蘇癆:用生葉兩,搗爛服汁,加米酒敦燉一小時服。 (方歌)咳血內傷白簕根,瘦肉同煲效堪珍,若遇蘇癆撞紅癥,酒燉簕葉建功勛。 小還魂(中藥材植物名:裹籬樵)(植物科目:爵床科) 別名:接骨草、小駁骨丹。 植物名:裹籬樵。 生長環境:本品為灌木。栽培植物,種于村莊旁,有時植作綠籬,或在村邊變為野生植物。 分布:我國南部地區。 入藥部分:枝、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跌打:用干枝葉1至2兩,煎水沖酒服,或干葉為末,加酒煮熱外敷。 (方歌)跌打散瘀小還魂,干葉干枝二兩勻,水煎酒沖適量服,煮末和敷效更宏。 參考資料:《廣州常用草藥驗方集解》內載:治療跌打經驗方:大還魂、鳳凰雞、田基黃、小還魂、過江龍、金鎖匙、大羅傘、山白芷、小羅傘、續斷、畢拔、千打捶、威靈仙、駁骨消、打不死、滿山香、扁柏、黑老虎、五加皮、香加皮、入地金牛、山枝子、馬尾蓮、石射香、土鱉、賊仔葉、石辣、桂枝、各藥等量,共為細末,用滾水開,熱敷傷處,每日換藥一次,有吊瘀、接骨作用。 大還魂(中藥材植物名:黑色爵床)(植物科目:爵床科) 別名:大駁骨丹。 植物名:黑葉爵床。 生長環境:本品為直立、常綠灌木。為一種栽培植物,多見于村中或園圃內。 分布:廣東以廣州較多。 入藥部分:枝、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散瘀、消腫。 主治、用量和用法:跌打:干用5錢至1兩、清水煎,沖酒服,或為末酒煮外敷患處。 驗方:(治跌打腫痛方)大還魂5錢、小還魂5錢、透骨消5錢、澤蘭葉5錢、血見愁5錢、入地金牛根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沖酒服。為末調酒加熱外敷。孕婦忌服。 (方解)本方為六味散瘀消腫藥合成。入地金牛、澤蘭兼能行氣止痛、頭骨消入骨骼消瘀積,血見愁兼涼血散瘀,組成行氣止痛,涼血消腫之劑。治跌打受傷瘀腫甚驗。 (方歌)跌打瘀腫大小魂,血見愁入金牛根,透骨澤蘭沖酒服,為末酒敷法亦珍。 參開資料:《廣州常用草藥驗方集解》荔灣區人民醫院治療跌打經驗方:大還魂20斤、田基黃20斤、薄荷10斤、威靈仙10斤、石菖蒲10斤、無名異20斤、土黃柏10斤、金牛皮20斤、千打捶10斤、樟木皮30斤、澤蘭20斤、旱蓮草10斤、荊芥10斤、寬筋藤20斤、鵝不食10斤、雞骨香20斤、六耳苓10斤、紫荊皮20斤、骨碎補10斤、劉寄奴20斤,共為細末,用水或酒煮成膏狀,熱敷傷處。 (方解)本方劉寄奴行氣活血,澤蘭、千打捶、雞骨香、金牛、鵝不食去瘀生新,千打捶止痛,菖蒲、薄荷、荊芥、靈仙祛風通竅,樟木皮、六耳茯、旱蓮消腫止血、且入腎經,烏須固齒,可推想其對骨傷有一定作用,加以無名異治金瘡拼傷,大還魂、田基黃消腫散瘀,合成治療跌打挫傷之有效方劑。在1961年元旦,該區中醫工作展覽會上,某醫生總結有1764個病例,證明本方治療跌打挫傷,有散瘀止痛作用。曾經廣州市敬修堂制藥廠重新將此方制為成藥,經該區人民醫院使用,療效甚佳。 (方歌)跌打挫傷痛難當,大還魂共田基黃,薄荷靈仙無名異,黃柏打捶樟木藏,澤蘭旱蓮荊芥入,六耳寬筋碎補匡,雞骨香含菖蒲草、紫荊金牛劉寄奴,鵝不食同為細末,熱敷水煎痛即安。 《廣東省中醫驗方交流匯編》內載:治正骨方:大還魂、小還魂、大幌傘、上山虎、落山虎、金不換、千斤拔、滿天星、牛不食、大刀王、過骨力、丁桂草、透骨消,各等分,將上藥葉為末可治血,共頭根可駁骨,九斷骨要用生雞仔一只,去頭足內臟,取肉捶爛,連藥加酒用鍋炒過敷傷處,24小時即把藥除去,第二次用藥時,不用生雞仔,以面粉和藥敷患處,消腫后,以追風膏貼之,九斷手加桂枝,斷腳加牛七、較骨加松節。 水松(中藥材植物名:水松柏)(植物科目:杉科) 別名:水松柏。 樟柳頭(中藥材植物名:閉鞘羌)(植物科目:襄荷科) 別名:廣商陸、白石筍。 植物名:閉鞘羌。 生長環境:本品為高大草本。野生于熱帶地區山丘地。 分布:非洲、亞洲熱帶。美洲和我國廣東、臺灣均有產。 入藥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點:山腳坑邊。 性味:性微涼、味淡。 功能:利水去濕。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百子痰,周身腫脹,配伍用;2、白濁,配伍用。 驗方1(治百子痰方):1、內服方:樟柳頭1兩、黃皮根5錢、鷹不泊5錢、天香爐5錢、白鶴藤5錢、寮刁竹3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兒童酌減。后用下方熏肛門。2、熏肛門方:樟柳頭、鷹不泊、白鶴藤、菖蒲、假筠各5錢,清水煎后,趁熱傾入痰盂,使病者坐痰盂上,熏肛門,如有出汗,用毛巾抹出汗。 (方解)百子痰乃痰濕腫脹之病,患者多為兒童,癥狀:身腫、腹脹、肚臍突起。作鍘魚口狀。治療宜用化氣、利尿消腫法,本方樟柳頭(白石筍)、天香爐利尿、黃皮根、寮刁竹化氣,白鶴藤祛風,鷹不泊清熱,合成消腫之方,以供內服。并外用白鶴藤、鷹不泊、白石筍、菖蒲、假筠煎水熏肛門,使藥蒸氣由肛而入助氣行,同時又有發汗消腫作用。 (方歌)樟柳頭療百子痰,香爐石筍白鶴藤,刁竹黃皮鷹不泊,滌痰利尿腫即行,假筠石筍鷹不泊,煎水熏肛效入神。 驗方2(治白濁方):樟柳頭1兩、塘邊藕5錢、金針頭5錢、田貫草5錢、豬瘦肉適量、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樟柳頭、塘邊藕、金針頭、田貫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毒從尿出,淋濁自愈。 (方歌)白濁頻流痛不休,樟柳金針兩用頭,塘邊藕合田貫草,瘦肉同煲服即愈。 傷寒草(中藥材植物名:夜牽牛)(植物科目:菊科) 別名:夜牽牛。 植物名:夜牽牛。 生長環境:本品為一年生草本,生長于曠地、路旁或村莊附近。 分布:我國南部各省,廣州附近極為常見。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季。 自采地點:小山崗。 性味:性涼、味淡。 功能:清肝熱。 主治、用量個和用法:1、外感發熱;2、濕熱下痢:均干用5錢至1兩,清水煎服;3、小兒疴夜尿:干用3~5錢,清水煎服。 (方歌)清肝散熱傷寒草,治熱下痢兼扭肚,小兒夜尿頻頻疴,煎服兩三回便好。 按:古時有人稱傷寒草為感冒草,現人稱黃花母草為感冒草,使用時宜鑒別。查感冒草、傷寒草、黃花母草是三種不同植物。 蕉花(中藥材植物名:甘蕉)(植物科目:芭蕉科) 別名:蕉蕾。 植物名:甘蕉。 生長環境:本品為多年生粗壯草本。栽培于果園。 分布:廣植于熱帶各地。 入藥部分:花。 采集期:夏、秋采花。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微涼、味dan功能:去濕熱、止痢。 主治、用量感和用法:1、胃痛:干用5錢至1兩,清水煎服,或加豬瘦肉同煎;2、紅白痢;3、痔瘡:干用5錢至1兩,清水煎服,并外洗患處;4、干用5錢至1兩,清水煎服。 (方歌)蕉花姹紫與嫣,秋來采集好加工,胃痛痔瘡紅白痢,便后見紅亦可松。 參考資料:《廣東省中醫驗方交流匯編》治出腐骨方:用大蕉樹頭擂爛敷患處。 《廣州常用草藥驗方集解》介紹治療槍傷、燒傷、炸彈傷經驗方:蕉樹選心一味,將藥捶爛,敷于傷處。有加速金瘡愈合,使異物從傷處自然排出之效。 (方歌)槍炮彈傷有驗方,蕉樹選心一味當,將藥捶爛敷患處,能排破片愈傷瘡。 槐花米(中藥材植物名:白槐)(植物科目:蝶形花科) 別名:白槐。 鹽霜柏(中藥材植物名:濱鹽膚木)(植物科目:漆樹科) 別名:鹽炭根。 驗方2:(治癍痧大熱方)蛇泡簕5錢、山芝麻5錢、海金沙5錢、干烏扣葉5錢、鹽霜柏1兩,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參考資料:《廣東省中醫驗方交流匯編》駁骨方:生鹽霜柏樹根皮數兩,擂爛和黃毛生雞仔一只,卷爛如泥,敷患處,外加夾板固定。 獨腳烏扣(中藥材植物名:白粉藤)(植物科目:葡萄科) 別名:白粉藤。 水橫枝(中藥材植物名:梔子)(植物科目:茜草科) 古籍名:梔子《神農本草經》。 驗方1(治癍痧發熱方):干水橫枝根1兩、干海金沙藤5錢、干籬欄5錢、干狗肝菜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熱服。 驗方2(跌打瘀腫方):水橫枝根1兩,九層塔5錢、透骨消5錢、血見愁5錢、入地金牛根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溫服。 附錄:水橫枝根與山枝子作用相同,但一般中醫少用,生草藥醫生用山枝根有悠久經驗,值得推廣。 海風藤(中草藥名稱:木通)(科目:木通科) 海風藤(木通科) 千打錘(中藥材植物名:烏藥)(植物科目:樟科) 別名:烏藥、貓藥、香葉子樹、天臺烏、臺烏。 植物名:烏藥。 生長環境:本品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陽性種樹,生于山崗或疏林下。 分布:我國東南部各省,南至兩廣均產、廣州近郊不常見。 入藥部分:根。 采集期:根。 采購地點:從藥材公司購入。 性味:性微溫,味辛,氣香。 功能:曲風,散寒,行氣止痛,清腫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氣痛:干根5錢至1兩,清水煎服;2、腹痛:用法同上;3、疝痛:配伍用;4、跌打瘀腫:配伍用;5、嘔吐:干根3錢、用水煎,喂服。 驗方:(治跌打瘀腫方)千打錘5錢、下山虎5錢、過江龍5錢、大羅傘5錢、小羅傘5錢、大還魂5錢、賊公葉5錢、田基黃5錢、清水四碗,煎成衣碗服。外敷:用上藥為末,加酒煮熱敷患處。 (方解)本方由八味活血散瘀藥組成,入千打垂、大還魂、大小羅傘、賊公葉、田基黃之類,加以千打錘、下山虎兼行氣,下山虎、大小羅傘、大還魂、賊公葉祛風、合為有力的散瘀、祛風、行氣之劑。 (方歌):跌打瘀腫千打錘,下山虎過江龍追,大小羅傘還魂草,賊公基黃煎過隨,為末煮酒敷患處,瘀消腫散痛即除。 粟米須(中藥材植物名:玉蜀黍)(植物科目:禾本科) 植物名::玉蜀黍。 生長環境:本品為一年生高大草本,栽培于田間。 分布:原產于中英和南美,現在我國各地廣為栽培。 入藥部分:須部。 采集期:夏天。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平,味散甘。 功能:健尾、止咳、清心火、瀉膀胱濕熱。 主治、用量和用法:1、甜尿:干用1至2兩,清水煎服。或加北芪、防黨煎服;2、小便刺痛,配伍用;3、小兒雞咳、配伍用。 驗方:(治甜尿方)粟米須2兩、茨實4兩、清水六碗,煎成一碗服,兼食茨實。 (方解)粟米須民間用治甜尿,早有經驗,本方配伍茨實以健脾益腎,故收效更大。 (方歌)糖尿最宜粟米須,配入茨實效更高,二兩須來四兩實,清泉六碗煎服蘇。 附錄:(粟米心)1、治麻疹發熱口渴,煎作茶飲;2、治麻后痢:干用1至2兩,清水煎服。 參考資料:《廣東中醫驗方交流匯編》內載:治溺血驗方:粟米心、須、莢三樣生用或曬干均可,每次用數兩,以清水數碗煎服一碗,熱服,約服數十次。 《廣州市中醫驗方選集方第一集》瀝皋醫療站治療糖尿病驗方:生粟米心焙干5錢、芥蘢5錢,為細末,煲豬胰子(豬橫脷),多飲有效。 《中醫內科雜志第4號》內載:玉米須治療腎病,綜合病癥12例,發熱同時用氯化鉀,效果更佳,究竟氯化鉀對玉米須有何作用,尚得進一步觀察。 《重慶祖國醫學采風錄》內載驗方:玉米須2兩,隔山消2兩、鴉膽子3錢、去殼搗碎,煎服(連服一月),治噎倒嘔吐,經久不愈,恐或食道癌者。 《中華醫學雜志》(1956.10.922-923)據內載:以干燥玉米須50克煎服,治慢性腎炎9例,連用至6個月有效。 《中醫驗方匯編第一輯》內載:治高血壓驗方:玉米須2兩,曬干,水煎服,一日三次,服至血壓降低時停用。 又:治糖尿病驗方:玉蜀黍須水煎代茶飲之有效。 《廣州市中醫驗方選集第一集》小梅衛生治療膀胱濕熱、小便刺痛驗方:粟米心1兩、清明柳枝1兩,煎服有效。 九爪芋(中藥材植物名:旱芋)(植物科目:天南星科) 別名:旱芋仔。 植物名:旱芋。 生長環境:本品為草本。雜糧或蔬菜植物,栽培于山坡地和旱田,性耐短期干旱,收獲期較早。 分布:原產于印度,現廣種于廣東各地。 入藥部分:原產于印度,現廣種于廣東各地。 入藥部分:根塊。曬干用,陳久為佳。 性味:性平、味甘。 功能:去大腸濕熱。 主治、用量和用法:1、濕熱肚痛:干用5錢至1兩,煲粥食;2、大便溏泄:用法同上;3、痢疾:用法同上。 (方歌)九爪芋干本領強,大腸濕熱最擅長,腹痛便溏還瀉痢,煲粥食之效非常。 按:家種芋類,品種名稱甚多,本書芋英干的科目,拉丁學名與九爪芋同,用塊根入藥者多用九爪芋,用莖入藥者可不必選擇。 梧桐(中藥材植物名:梧桐)(植物科目:梧桐科) 古籍名:梧桐《本草綱目》。 植物名:梧桐。 生長環境:本品為落葉喬木。喜生于濕潤的粘質土,多為栽培。 分布:我國和日本。我國各省均有栽植。 入藥部分:葉。 采集期:全年,夏季為佳。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涼、味苦、無毒。 功能:祛風、祛濕、散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勞傷咳血:干葉1至1兩半,清水煎服,或加豬瘦肉同煎;2、濕火關節痛:干葉5錢至1兩半,清水煎服;3、皮膚毒癥:干葉適量、煎水外洗;4、絲紅病:干葉1至2兩,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 驗方1:(治濕火骨痛方)梧桐葉1兩、貫眾1兩、清水五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梧桐葉祛濕清熱,貫眾燥濕泄熱。合治濕火骨痛,有效。 (方歌)濕火骨痛勢難當,梧桐貫眾是奇方,兩藥組成同煎服,熱清濕解毒難藏。 驗方2:(治絲紅病方):梧桐葉1兩、絲紅草5錢,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或加豬瘦肉同煎服。 (方解)胃不納食、體倦、更加上皮膚有如蟻行者,民間稱之為絲紅病。民間經驗用梧桐葉、絲紅草兩味藥,治療本病,有去黃腫、止癢、開胃之功,無其他副作用。 (方歌)絲紅為病體倦怠,面黃骨瘦蟻行皮,梧桐葉于絲紅草,瘦肉同煲更奇。 附錄:(根)功用與葉同,每次用量1至2兩。 參老資料:《中國醫學打辭典》梧桐子治小兒口瘡,去白,搗汁涂。梧桐皮、苦寒無毒,烏鬢發(燒研,和乳汁涂),殺三蟲,治腸痔,脫肛,小兒丹毒惡瘡。梧桐花,治癩頭,杖丹,火傷。梧桐葉,消腫毒,生毛發,療癰疽發背,蝕陰惡瘡。 《中國醫學植物圖鑒》鮮根能治風濕疼痛(關節炎),梧桐子能黑發,并治小兒口瘡,花可治燙火傷、癩頭,葉煎汁內服,有催生作用,色入瘦豬肉煨雜食肉,治小兒疳積,外用可治背癰,熏治白帶,投入廁所可防蛆蠅。 《廣東驗方交流匯編》治風火牙痛方:梧桐葉樹根干片1兩、豬瘦肉2兩煮食。 《湖南省中醫單方驗方第一輯》祁陽縣中醫介紹麻疹后兩眼紅腫不開:椿樹葉、梧桐葉子、桃樹葉各等分,嚼爛敷頭頂,一次兩點鐘。 大葉萬年青(中藥材植物名:粵萬年青)(植物科:天南星科) 大葉萬年青(中藥材植物名:粵萬年青)(植物科:天南星科) 植物名:粵萬年青。 生長環境:本品為多年生草本。華南山谷、濕地間有產,為栽培植物。 分布:我國南部、印度和馬來西亞,廣州廣泛栽培。 入藥部分:全株。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寒涼、味淡、一說有毒。 功能:清涼解毒,利水通淋。 主治、用量和用法:1、小便刺痛,尿血:全株生用2株(不能多用)請水煎,加白糖水沖服;2、癰瘡:全用全株,加片糖搗爛,敷換處、狗咬、毒蟲咬傷:用法如上。 (方歌)通淋解毒萬年青,溲血痛淋莫要驚,癰殤狗噬毒蟲咬,搗爛添敷毒啜清。 參考資料:《本草綱目》及《拾遺》所載的萬年青不是本品,廣東常將本品插瓶,以供賞玩。 三把苓(中藥材植物名:小槐花)(植物科:蝶形科) 別名:餓蜞乸、山蜞乸。 植物名:小槐花。 生長環境:本品為灌木。山地、山坡和林邊均有生長。 分布: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日本;我國東南、西南及南部各省均有分布。 入藥部分: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涼、味淡。 功能清熱、涼血、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痢疾下血:干用1至2兩,清水煎服;2、癍痧發熱,配伍用。 驗方:(治癍痧發熱方)三把苓1兩、蛇泡簕5錢、鴨腳樹皮5錢、崗梅根5錢、金盞銀盤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癍痧發熱為外邪傳力之癥,宜用解表清里法。本方三把苓、蛇泡簕清在里之熱;鴨腳樹皮、金盞銀盤散在表之邪,崗梅根生津清熱,以救熱感傷津之醉。 (方歌)癍痧發熱三把苓,蛇泡崗梅鴨腳呈,金盞銀盤同煎服,清里解表法當承。 附錄:(根)治痢疾:干根1至2兩,清水煎服。 半楓荷(中草藥名稱:翻白葉樹)(科目:梧桐科) 植物名:翻白葉樹。 生長環境:本品為喬木,生于南方山野間。 分布:亞洲熱帶地區,我國南部產之。 入藥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平、味甘淡。 功能:祛風活血、去濕、消腫。 主治、用量和用法:1、風濕痛:干用1至2兩、豬腳或雞腳適量,清水煎服;2、手腳無力酸痛:用法同上,或加酒服;3、腳氣:用法同上,不必加酒。 驗方:(治風濕腫痛方)半楓荷1兩、千斤拔1兩、豆豉羌5錢、山白芷5錢、過江龍1兩、清水六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本方山白芷、豆豉姜、半楓荷行氣消腫、祛風散寒以勝風濕、千斤拔、過江龍壯筋骨能通腎氣。腎氣既壯,血行風滅,燥勝濕除,故因于風濕而腫痛者,甚效。 (方歌)風濕腳氣半楓荷,白芷豉姜江龍和,強筋壯骨千斤拔,活血祛風治無訛。 參考資料:《中國藥用植物圖鑒》以翻白葉樹為正名,產于廣東、廣西。應用:浸酒可治風濕骨痛。 《臨床實用中藥》功效:1、善祛風濕,行氣活血,凡腳氣、腳腫痹痛、各種風濕痛、浸酒飲甚效,水煎內服亦可。 2、強壯筋骨,治跌打損傷。 韓信草(中藥材植物名:韓信草)(植物科目:唇形科) 別名:耳挖草。 植物名:韓信草。 生長環境:本品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較潮濕的草叢或水溝樹蔭下。 分布:廣東各地皆有,我國大部分省份皆有。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溫、味微甘。 功能:散瘀止痛,舒筋活絡。 主治、用量和用法:1、苦傷,配伍用;2、跌打,配伍用;3、蛇傷,配伍用。 驗方:(治跌打、苦傷、勞傷方)韓信草、大還魂、小還魂、入地金牛、毛麝香、白毛桑、雞骨香、血劍愁、鳳凰腸,以上每藥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溫服。 (方解)方中韓信草、雞骨香、血見愁、鳳凰腸、大小還魂活血止血、散瘀消腫,毛麝香祛風,入地金牛止痛,白毛桑清肺燥,療苦傷,相輔為用,治跌打及苦傷勞傷疾患有效。 (方歌)跌打多因跌撲傷,韓信毛桑雞骨香,打消魂射金牛入,血見愁添鳳凰腸。 鐵線草(中藥材植物名:過壇龍)(植物科目:鐵線蕨科) 別名:烏蠅翼、黑骨廊基、烏腳槍。 植物名:過壇龍。 生長環境:本品為草本。多生于山地樹林下陽光比較充足的酸性土壤上。 分布:廣東各地多有出產,華南、西南各省均有;此外亞洲熱帶地區亦有。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涼、利水祛濕。 主治、用量和用法:1、黃疸:干用4兩,加黃糖2兩,清水煎服;2、痢疾:干用1~2兩,清水煎服;3、大便下血:用法同上;4、跌打腫痛:干用1~2兩,煎水沖酒服,將渣敷患處。 驗方:(治痢疾大便下血方)干鐵線草5錢、干井欄荽5錢、干火痰母5錢,清水三碗,煎城一碗服。 (方解)方中鐵線草止痢疾,井欄荽清濕熱,火炭母清熱解毒祛濕,故濕熱下痢及大便下血患者,用之有效。 (方歌)大便下血或疴痢,皆由濕熱廣腸寄,鐵線炭母井欄荽,祛濕清熱發須記。 參考資料:《廣東中醫》(1959.1)介紹鐵線草治頸部淋巴結核,一般在服藥過程中,患者食欲增進,體重增加,病情可見精神活潑,嘻游自若,至于罹患淋巴結改變,當早期未潰時,可見腫物漸漸消失,已膿潰或痿骨形形成則逐步收口以至愈合,遺留瘢痕,證明本品有效。 又:本品有兩種,以其根如金狗脊有毛茸者真。 紅菱根(中藥材植物名:赪桐)(植物科目:馬鞭草科) 別名:白菱根。 植物名:赪桐。 生長環境:本品為直立灌木。通常栽培或生于山地較潮濕灌木叢中。 分布:我國南部,廣東以廣州栽培較多。 入藥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微涼、味甘。 功能:清肝肺熱。 主治、用量和用法:1、苦上咳血:干用1至2兩、清水煎服,或加豬瘦肉同煎;2、肺燥咳血:用法同上。 驗方:(治苦傷咳血方)紅菱根1兩、五爪龍根1兩、紅絲線5錢、紅李根5錢、苦燈籠根5錢,清水五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紅菱根清肝肺熱、散瘀、除痰止咳;五爪龍、苦燈籠行氣、散瘀;紅絲線清肝肺熱、止血;紅李根則長于止血。合為清肝肺熱、化氣活血散瘀之劑。 (方歌)苦傷咳血紅菱根,五龍化瘀血生新,苦燈紅李紅絲線,清肺涼肝血不卷。 仙人對坐草(中藥材植物名:三羽新月蕨)(植物科目:金星蕨科) 別名:蛇退夢想、入地蜈蚣、三枝標。 植物名:三羽新月蕨。 生長環境:生長于山地樹林下或水溝溪邊稍蔭蔽濕地。 分布:我國南部和熱帶亞洲各地。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春、夏、秋季。 自采地點:大山石巖邊。 性味:性平、味微苦。 功能: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毒蛇咬傷:干用1至2兩,煎水沖酒服;2、癰瘡、疥瘡,配伍用;3、皮膚痕癢生蛇,配伍用。 驗方:(治皮膚生蛇方):仙人對坐草、七星劍、六耳苓、毛射香、入地金牛根,各5錢,為末開滾水,片糖適量調搽患處。 (方解)仙人對坐草、七星劍解毒療疥瘡;六耳苓、毛麝香祛風止癢;入地金牛行氣活血、解毒。合為皮膚病之祛風、清熱、解毒劑,治療皮膚疥瘡、丘疹甚驗。 (方歌)皮膚生蛇癢不停,仙人對坐六耳苓,七星毛麝金牛強,為末加糖敷即靈。 水翁花(中藥材植物名:水榕)(植物科目:桃金娘科)
植物名:水榕。 生長環境:本品為大喬木,喜生于水邊。 分布:我國南部,廣州附近村落旁不時可見。 入藥部分:花。 采集期:夏。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涼、味甘苦。 功能:解暑熱、消滯、去腸胃濕熱。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發熱:干花3錢至1兩、清水煎服;2、暑熱頭痛:用法同上;3、食滯:干花3錢至于1兩,請水煎服;或加布渣葉3至5錢同煎服。 驗方:(治癍痧熱方)水翁花5錢、狗干菜2兩、清水四碗;或加布渣葉3至5錢同煎服。 驗方:(治癍痧發熱方)水翁花5錢、狗干菜2兩、清水四碗、煎城一碗服。 (方解)方中狗干菜清里熱,水翁花清表熱。藥雖兩味,有表里雙解之效。 (方歌)發大熱癥出癍痧,解除表熱水翁花。加入狗干菜同煎,表里雙解效堪夸。 附錄:(根)治疝氣:干用5錢至1兩半,清水煎服。 (葉)1、治乳癰:生用4兩,擂爛,加酒燉40分鐘、去渣內服。將渣熱敷患處;2、皮膚痕癢、疥瘡:生用適量,煎水外洗;3、豬發熱:生用1斤,煎水和飼食。 參考子來哦:《臨床實用中藥》功效:(花)清熱解暑、治暑天感冒發熱煩渴,及消食滯,治濕熱下痢;(皮)治疥蘚、止癢、香港腳;(枝)消暑、清熱、作涼茶配料;(葉)乳癰;(子)熟至黑可食。 《廣東中醫驗方選集第一集》東莞麻風防治站,曾以水翁樹皮治療麻風病人水腫、用之在患部凈洗二、三次。水腫逐漸消失。共治50多例,功效甚好。處方:水翁樹皮1斤,煮沸,溫洗患處。 中藥材植物類 跌打藥類-祛風消腫小類總結 中藥材植物類 跌打藥類-祛風消腫小類總結
石栗(中藥材植物名:石栗)(植物科目:大戟科) 植物名:石栗 生長環境:本品為常綠大喬木,栽植于路旁園庭。 分布:原產于印尼,現廣植于熱帶各地。 入藥部分:葉、果。 采集期:全年采葉,秋季采果。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寒、味甘淡、果有微毒。 功能:通經、利尿。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白濁:用果5~10枚,打碎,陳皮少許,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2、經閉:用果5~10枚,打碎,豬瘦肉或豬橫俐一條,清水煎服。 (方歌)石栗甘淡性微寒,能療白濁與閉經,少加陳皮緣理氣,瘦肉同煲效果靈。 附錄:(葉)治閉經、白濁:用干葉1~2兩,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 禁忌:孕婦忌服。 白毛將(中藥材植物名:土丁桂)(植物科目:旋花科) 別名:白鴿草、分陽草。 植物名:土丁桂。 生長環境:本品為多年生草本。喜生于干燥坡上,空曠地或路邊的草叢中。 分布:廣布于全球的熱帶地,廣東以南部、中部和海南較多,廣州近郊曠野亦常見。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涼、味淡。 功用:清濕熱。 主治、用量和用法:1、紅白痢癥:用5錢至1兩,清水煎服;2、濕熱毒痛:用法如前。 驗方:(治痢癥方)白毛將1兩、五指柑3錢、武夷茶4錢、羊蹄草6錢、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白毛將、羊蹄草清大腸熱,武夷茶消膩滯,五指柑疏風熱,對腸胃有熱,復感于風邪二癥見下痢、腹痛、發熱而惡風者,本方有表里兼治作用。 (方歌)急性痢疾苦難堪,白毛將與五指柑,武夷合羊蹄草,清熱解毒病難侵。 細葉雙眼龍(中藥材植物名:毛果巴豆)(植物科目:大戟科) 別名:山辣蓼。 植物名:毛果巴豆。 生長環境:本品為灌木。生于山地或郊野路旁。 分布:我國南部常見,廣州市郊普遍生長。 入藥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 自采地點:大山。 性味:性溫、味辛。 功能:祛風去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皮膚生蛇痕癢:干根5錢至1兩,清水煎服,或加瘦肉同煎;2、蛇頭纏指:將干根磨酒、搽患處;3、蛇傷,配伍用。或將干根磨酒服。 驗方:(治蛇傷方)細葉雙眼龍1兩、半邊蓮5錢、七星劍5錢、蛇總管5錢,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沖酒服。 (方解)全方四藥,均為民間常用鮮蛇傷毒之品,而細葉雙眼龍,七星劍兼能祛風;蛇總管、半邊蓮兼能清熱。合為祛風、清熱、解蛇咬中毒之劑。用酒沖服則行氣走表,領藥力速達病所。 (方歌)細葉雙龍專解毒,毒蛇咬傷能制伏,總管七星半邊蓮,煎成酒沖宜即服。 參考資料:《廣東省中醫驗方交流總編》新滘區公開治毒蛇咬傷方:細葉雙眼龍3兩、老虎脷1兩、黑面神1兩、小蘭青1兩、六耳苓1兩、獨腳鳥棲頭1兩、大蘭青1兩、節節花1兩、鬼羽箭1兩、鯽魚草1兩、寮刁竹1兩、金鎖匙1兩、鐵色金1兩、毛麝香1兩、一枝香(又名七葉一枝花)1兩、威靈仙1兩、田基黃1兩、入地金牛1兩,以上各藥,先曬干,然后用三蒸酒三斤浸至1個月出味應用。其用法:如被毒蛇咬傷時,先將蛇牙痕跡尋見,用銀針挑出。若看不明傷口,可用塘邊青苔和片糖擂爛,搽傷口左右,定有傷口發現,再將蛇牙挑出,隨用了哥黃葉一握和片糖擂爛敷傷口二、三次,兼飲此酒,每日早午晚三次,每次2兩,不能多飲酒者,可以減少,定必有效。又要檢查被咬者傷口,若有黃潺水流出,此是毒氣未清,要用黑面神樹頭或葉一握,煮水飲之,以止黃毒水才好。 三椏苦(中藥材植物名:三椏苦)(植物科目:蕓香科) 別名:三叉虎。 植物名:三椏苦 生長環境:本品為灌木或小喬木。生于山地樹林中,或靠近樹林邊緣、山腳、路旁。 分布:華南地區常見,廣東省各地均有。此外,熱帶各地亦有。 入藥部分:全株。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點:山崗。 性味:性涼、味苦。 功能:清熱解毒、去骨火、殺蟲。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發熱:干用1至2兩、清水煎服;2、濕火周身骨痛:干用根(或全株)1至2兩、清水煎服;3、熱毒瘡:干用適量,煎水外洗;4、皮膚濕熱:干用適量,煎水外洗;5、痔瘡:干用適量、煎水熏洗患處。 驗方1:(洗痔瘡方)三椏苦、山大刀、忍冬葉各等分,煎水洗患處。 (方解)痔瘡之生,不外醉飽入房,筋脈橫鮮,精氣淺脫,熱毒乘虛下注、致為風濕燥熱四邪所侵而成。有內外痔之分。初起久患,均宜熏洗。方中之三椏苦燥濕;山大刀、忍冬葉清涼解毒,并有祛風粥哦用,為熏洗痔瘡之良好方劑。 (方歌)痔瘡外洗效更高,三椏苦與山大刀,清涼解毒忍冬,熏洗兼施毒自無。 驗方2:(治癍痧發熱方)三椏苦1兩、蛇泡簕根5錢、金盞銀盤5錢、海金沙藤5錢、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三椏苦、蛇泡簕去胃熱、清肝解毒;金盞銀盤清熱;海金沙藤清利小便,為清熱解毒利尿之劑。 (方歌)三椏苦泄癍痧熱,蛇泡簕艮盤金沙列,解熱利水效入神,表里熱邪隨之愈。 透骨消(中藥材植物名:連錢草)(植物科目:唇形科) 古籍名:活血丹《草目拾遺》 別名:駁骨消、通骨消、金錢艾。 植物名:連錢草。 生長環境:本品喜生長于比較潮濕的土地上。 分布:江蘇、湖北、湖南、陜西、廣東、四川、云南等省有分布,廣東有栽培的。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入藥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點:野郊、味辛、氣香。 功能:祛風消腫、散瘀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骨節腫痛:干用5錢至1兩,為末,煮酒敷患處;2、跌打瘀積,配伍用。 驗方:(治跌打積瘀方)透骨消1兩,澤蘭5錢,入地金牛根5錢、大小還魂各5錢、毛射香5錢,寮刁竹5錢、清水四碗,煎成易碗服。或將上藥為末,用酒調勻煮惹,敷患處。 (方解)透骨消,古稱七葉草,《中國藥用植物圖鑒》稱為活血丹,具說能治跌打,除骨痛......。本方用之,以入骨去瘀,配澤蘭入血散瘀,入地金牛、毛射香祛風行氣,寮刁竹祛風止痛,大小還魂通血脈,組成行氣、活血、療跌打積瘀之劑,內服及外用咸宜。 (方歌)跌打積瘀透骨消,大小還魂共寮刁,澤蘭毛射金牛入,煎服還敷傷自療。 金針頭(中藥材植物名:萱草)(植物科目:百合科) 古籍名:萱草根(《本草衍義》) 別名:金針菜根、萱草根、玉蔥花根。 植物名:萱草。 生長環境:本品為多年生草本,為觀賞植物,常栽培于庭院內。 分布:歐洲南部至日本。廣州常見。 入藥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寒,味甘淡。 功能:利水通淋。 主治、用量和用法:1、肝胃火盛:干用5錢至1兩,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2、牙痛;用法同上;3、痰火盛:用法同上;4、衄血;干根5錢至1兩,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5、白濁、沙淋:干用1至2兩,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 驗方1:(治內傷咳血方)金針頭2兩,兔狗尾2兩,清水煎服,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本草衍義》論萱草根曰:大熱衄血,研汁大杯,和生姜汁半杯,細呷之,可見骨人已經驗用止血。民間用此藥治吐血,配兔狗尾清肝肺熱。凡肝肺熱而引起之出血者,用之有效。 (方歌)內傷吐血不須愁,兔狗尾續金針頭,二物同煎清水服,金清木瀉肝能柔。 驗方2:(治衄血方)金針頭5錢、茅根花5錢、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或加蜜棗同煎。 (方解)金針頭,茅根花具有止血劑,各家《本草》著還早已詳載。用治衄血,經驗甚效。金針頭即萱草根、花即助膳之金針菜。 (方歌):衄血由來內熱加,金針頭合白茅花,蜜棗兩枚痛煎服,止血功能效不差。 紅鐵樹(中藥材植物名:鐵樹)(植物科目:龍舌蘭科) 植物名:鐵樹。 生長環境:本品為直立、粗狀灌木。為庭院普遍栽培。 分布:自喜馬拉雅山東部至我國和東印度群島。廣州栽培尚普遍。 入藥部分:花。 采集期:春、冬。 自采地點:家種。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涼血、止血。 主治、用量和用法:內傷咳血:干花3至5錢,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 附錄:(根)治大便下血:干根1至2兩,豬瘦肉適量,清水煎服。 (葉)治紅白痢:干葉1至2兩,以紅葉為佳,清水煎服。 參考資料:《廣東省中醫驗方交流總編》治水瀉方:鐵樹木葉1兩(切碎)、雞蛋1只(打開),攪勻煎水服。 《廣州市中醫驗方選集第一季》新會公社醫院新洲分院治妊娠惡阻驗方:鐵樹花,新鮮5錢,豬瘦肉適量同煎服。 |
|
來自: wwwijhyt圖書館 > 《中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