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這樣一位女病人,美麗有才氣,溫柔善解人意,家境也不錯。當我第一次見她時,她已經化療了幾個療程,原發病是淋巴瘤,早期初診是II期,因為累及范圍小,腫瘤負荷也不高。 初始她治療效果挺好,也能堅持做完6個療程,當時達到了完全緩解,后來由于工作的原因,也有可能她自身對化療和醫院的畏懼,她一直沒有過來復查和鞏固,在一年多后開始復發。 她再來時腫瘤累及范圍已擴大,出現發熱、全身疼痛、患側活動障礙,再給予原來的化療方案仍然可以暫時緩解癥狀;但是腫瘤進展快,化療的強度要增大,間歇期要縮短,她承受著化療的毒副作用很辛苦,對她關懷備至的家人很心疼,我作為她的主管醫生也很不忍。 終究,她抵不過高強度化療的痛苦,在獲得短暫的舒適后,她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化療的時間,最終腫瘤轉移至大腦;我們給予了NCCN等指南推薦的最好的藥物,請各院專家會診等措施,仍然回天無力,在一段短暫的意識障礙后,她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那么淋巴瘤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呢?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結和淋巴組織,它的發生大多與免疫應答過程中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的某種免疫細胞惡變有關,是免疫系統的惡性腫瘤。按組織病理學改變,它主要分為兩大類: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每個類型都有自己的分型分期,疾病的轉歸也往往取決于此。在臨床上,無痛性進行性的淋巴結腫大或局部腫塊是淋巴瘤共同的臨床表現,具有以下的兩個特點:1.全身性,淋巴結和淋巴組織遍布全身且與單核-巨噬細胞系統、血液系統相互溝通,故淋巴瘤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其中淋巴結、扁桃體、脾、骨髓是最容易受到累及的部位,此外,常伴全身癥狀:如發熱、消瘦、盜汗,最后出現惡病質;2.多樣性,組織器官不同,受壓迫或浸潤的程度和范圍不同,出現的癥狀也不同,如浸潤皮膚可出現蕈樣肉芽腫或紅皮病,浸潤骨髓可出現淋巴細胞白血病等; 治療上,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化療、放療、生物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治療;目前1993年Shipp提出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國際預后指標(IPI)主要指:年齡大于60歲、分期為Ⅲ期或Ⅳ期、結外病變1處以上、需要臥床或生活需要別人照顧、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以此將預后分為低危、低中危、高中危和高危四類,我們可以根據患者具有的IPI數來判斷NHL的預后。 所以有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病人,即使在化療獲得完全緩解后,也一定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定期復查,病情評估,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更多請關注新浪微博:隱湖棠棠 好大夫個人網頁http://beijitang.haodf.com/lanm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