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轉] 西夏錢幣圖文全解

     藏書勝似藏金 2015-04-17
    目前面文為西夏文的錢幣已經發現有五種,分別是“福圣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以及“天慶寶錢”。這五種錢幣正面為西夏文,背面為光背,形制都為小平銅錢,非常少見,屬于珍稀的古錢幣。漢字體的西夏錢幣按照年號分目前已經發現有八種,這些錢幣的書體均為楷書。分別為“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祐”,“天慶”,“皇建”,以及“光定”。在這些錢幣中除了“元德重寶”為折二錢外,其余都是小平錢。西夏錢幣的鑄造大都比較精美,而且書法俊逸、流暢。

      西夏是西北黨項族建立的政權。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稱帝,建都興慶府,后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寧夏、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甘肅西北、青海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歷10帝、190年。西夏行使的錢幣主要以銅錢為主,兼用鐵錢,少量使用白銀。自鑄錢少,多用宋錢。邊遠地區始終以物物交換為主。

      李元昊即帝位后,創制了一套書寫本民族語言的文字“西夏文”,史籍稱之為蕃書,在西夏國內廣為使用。蒙古滅西夏后,當地仍舊使用,時稱“河西字”,明代末年衰落成死文字。19世紀初,學者張澍發現蕃漢文合璧的《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文得以初步釋讀。1914年羅振玉父子又在《西夏國書略說》中釋讀了福圣、乾、天慶、大安寶錢。1937年,趙權之考證了貞觀寶錢。近年,錢幣學界對西夏錢的深入研究也頗有成效。

      景宗李元昊在天授禮法延祚年間(公元1038~1048年)鑄行西夏文錢幣福圣寶錢,直徑2.4厘米,重4.1克。惠宗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行西夏文大安寶錢和漢文隸書大安通寶,直徑2.45厘米,重4.04克。崇宗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行西夏文貞觀寶錢,直徑2.6厘米,重5.3克。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年)鑄行元德通寶真、隸書小平錢和元德重寶真書折二錢,直徑2.91厘米,重6.3克。

      西夏古據中外陸上絲綢之路主道河西走廊,商貿在其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非常重視與宋、遼、金諸國和西方的貿易。《天盛舊致新定律令》規定優待西方商人。在仁宗天盛十年(公元1158年)設立通濟監,鑄行天盛元寶錢,有銅、鐵兩種幣材。乾年間(公元1170~1193年)鑄行西夏文乾寶錢,直徑2.41厘米,重3.9克;漢文真、行書乾元寶小平銅錢和鐵錢。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6年),鑄行西夏文天慶寶錢,直徑2.34厘米,重3.8克。另鑄行漢文真書天慶元寶錢。襄宗皇建元年(公元1210年)鑄行漢文皇建元寶錢,神宗光定年間(公元1211~1223年)鑄行光定元寶真、篆書小平銅錢。真書較多,篆書少見。


        福圣寶錢      西夏文錢幣,漢文直譯是“福圣寶錢”。西夏毅宗嵬名諒祚福圣承道年間(公元1053—1056年)鑄造的西夏文錢。羅福萇的《西夏國書略說》最早著錄此錢,并附拓本,后歷家著述,均予收錄。198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萌城鄉出土的西夏窖藏錢幣中,發現兩枚,1987年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出土的窖藏錢幣,發現7枚,以后有另星出土和發現。   西夏毅宗嵬名諒祚是西夏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使用了5個年號,福圣是第三個年號,時諒祚年僅9歲。諒祚剛滿周歲時,是在其父嵬名元昊被刺殺后繼皇帝位的,大權由其母沒藏氏兄妹掌握。   福圣寶錢是西夏的早期鑄幣,雖然制作粗疏,但形制工整,面文旋讀,光背無文,有粗字、細字、厚版和薄版等區別,發現的總數在百枚以內,是西夏文錢幣中較少的一種。     西夏毅宗趙諒祚福圣承道年間(1053—1056年)所鑄西夏文錢。面文旋讀,直譯為“圣福寶錢”,光背無文,此錢為西夏早期所出,制作粗疏,然形制工整,文字清楚。徑2.3厘米,重3.2克左右。史載西夏仁宗天盛十年(1158年)“始立通沂監鑄錢”,有誤。實際除景宗趙元昊無錢(舊傳“天授通寶”系偽作),自第二帝毅宗起,歷惠宗、崇宗而至仁宗,各帝均有所出,唯鑄量甚少而已。福圣寶錢除私家所藏,山西博物館可見。
    2009-07-28

        大安寶錢    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間鑄造,有小平,折二,兩種版式。面文旋讀,光背無文。小平錢徑2.3CM,重3.5克左右,折二錢徑3.2CM。孔邊長0.8CM。重未詳。輪廓規整,字跡清晰,筆畫圓潤,造型古樸。 西夏惠宗趙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西夏文錢。有小平、折二兩種。面文旋讀,光背無文。小平徑2.4厘米,重3.5克左右,折二徑3.4厘米,重未詳。大安寶錢較福圣錢精細,輪廓規整,文字樸茂,可見西夏錢愈鑄愈精之趨向小平錢散見泉家之手,較為稀少,折二錢藏西安文管處,為舊譜所無,屬西夏諸錢中的奇珍之品。另鑄有“大安通寶”錢。

        大安通寶   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漢文平錢。1981年內蒙林西縣出土二十萬古錢中首次發掘一枚,為震驚泉界的奇珍之品。銅色赤褐,形態古樸。錢文“大安”二字楷書,“通寶”隸書,直讀,文字端莊,邊廓整肅,制作精美,背穿上隱約有仰月紋。徑2.3厘米,重4克左右。經考證,歷代以“大安”為年號者有三:金衛紹王大安年間無鑄,遼道宗大安錢兩品與此文風迥異;而此錢與西夏錢文字類似,尤以稍后崇宗之“元德通寶”大樣錢“元德”楷書而“通寶”從隸,與之如出一轍,故將大安通寶系于西夏惠宗可安。另鑄有“大安寶錢”錢。     西夏珍品錢“大安通寶,直讀“大安通寶”至今已經發現3個版別,即背穿上仰月、大字光背、小字光背。漢文直讀“大安通寶”,存世極少。     補充     太安(1085-1094)是遼道宗利用權謀除掉耶律乙辛和張孝杰兩個大奸臣后所建的第四個年號。大安錢是道宗大安年間所鑄的年號錢,有元寶、通寶兩種。大安元寶旋讀,大安通寶順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折十大型等多種形制。通寶為唐歐體隸書,大安為遼體隸書。遼唐風韻集為一錢,堪稱妙趣一絕。平錢徑一般在23-25毫米,重4-5克間。     漢文直讀“大安通寶”,存世極少。不但在古代關于錢幣方面圖譜中不見記載,近代的《古錢大辭典》和《歷代古錢圖說》也沒有刊錄。近代有些私人收藏名家也沒有留下關于此錢的文字。     直讀“大安通寶”第一次閃亮登場是在1981年。當時在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有個三道營子的地方,一位叫李斌的農民,在自家院子內打井時,發現了一處窖藏古錢。這批古錢重達1500余斤,數量達20余萬枚,其中珍稀品僅有數枚而已。由此可見古錢收藏難度之大。這批出土古錢中,最可圈點的,就是1枚漢文直讀“大安通寶”。     這是1枚有明確紀年的年號錢,其歷史意義不言自明,又有完整的考古記錄,具備真正的考古價值。     如今存世的很多珍稀名品古幣,盡管在行家手里倒來倒去,又多被著名收藏家珍藏,但是缺少出土記錄。這些古幣往往從面世之日起,學者、收藏家和愛好者,就對其真偽喋喋不休地爭論,甚至百余年仍舊難分真腰。直讀“大安通寶”身份簡單明了,但是其身世卻值得考證。     中國歷史上的大安年號有3個,他們分別是建元于:西夏惠宗趙秉常的公元1075年,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公元1085年,最后是金衛紹王的公元1209年。這3個分別建元大安年的,都是宋代雄踞中國西北和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為什么都鐘情于“大安”二字,也是一個有趣的歷史現象。在這3個都行有大安年號的政權中,誰最有可能鑄行直讀“大安通寶”呢?首先可以排除金衛紹王。這批出土古錢的下限是遼國的“天慶元寶”,還有北宋的“政和通寶”,說明這批窖藏古錢的埋藏時間不晚于公元1120年,距金衛紹王的大安年相差近百年。西夏惠宗大安年是公元1075年至1085年,而遼道宗大安年則從公元1085年至公元1094年,兩者年代頭尾相接。據考證,古錢的出土地點是遼國的屬地,三道營子曾經是遼國的軍事重鎮。這20余萬枚古錢,是公元1125年左右,金滅遼時埋藏的國庫錢,或者是軍餉。按理論分析,遼道宗耶律洪基是鑄行“大安通寶”的首選。     收藏古錢的愛好者都知道,俗稱遼錢下八品中,有一種“大安元寶”。“大安元寶”旋讀,安字有長“安”、短“安”兩種版別,長“安”版比較少見。從“大安元寶”錢上能看出遼錢的特征:制作略欠工整,文字草率。這一點與直瀆“大安通寶”的特征明顯不符。     古人稱錢為泉,是注重錢的流通功能,直讀“大安通寶”雖然從遼地出土,但卻是流入遼國的西夏鑄錢。     最直接的佐證是:西夏稍晚于大安年間的公元1119年,鑄有“元德通寶”。傳世的“元德通寶”中,“通寶”二字與“大安通寶”的“通寶”二字幾乎完全一樣,況且兩者錢文均為直讀。     用傳世品印證了出土品。直讀“大安通寶”為西夏鑄行,是目前古錢收藏界的共識。圖中的“大安通寶”,是我2000年前后,購自一個比較熟悉的古錢商。此錢土銹結實,曾經多人倒手,反復摩挲后,整個錢體已經呈現傳世古色。但是仔細觀察,錢體上紅、綠、藍銹,斑斑點點、肉眼可見。     從錢文上也可領略到這枚錢的獨特之處。“大安”與“通寶”為截然不同的兩種字體。曾有文章說:直讀“大安通寶”為西夏惠宗趙秉常御書。我認為此論點經不起推敲。“大安”二字為楷書,字體呆拙。而“通寶”二字,實為借用唐初歐陽詢書寫的“開元通寶”錢文中的隸書“通寶”二字。“大安”與“通寶”錢文書法風格迥異,不知道御書一說源自何據。     直讀“大安通寶”自首枚面世以來,已經陸續發現多枚。2005年第3期《中國錢幣》披露了大字、小字版直讀“大安通寶”各1枚。這兩枚錢由民間收藏人士考證了確切的出土地點,這種現象令人欣喜。直讀“大安通寶”至今已經發現3個版別,即背穿上仰月、大字光背、小字光背。
    2009-07-28

        貞觀寶錢   西夏崇宗李乾順,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目前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參考     西夏文“貞觀寶錢”,西夏崇宗乾順貞觀年間(1101-1113年)鑄造,銅質泛紅。面西夏文四字。漢文直譯為“貞觀寶錢”,楷書,旋讀,光背,小平錢。迄今所見有廣穿、狹輪、闊輪、粗字、細字等版別。一般錢徑在2.5—2.7厘米,寬0.6—0.7厘米,重4—6克之間。其基本特征是制作精粗不勻,薄厚不一,砂眼較多,氧化程度比一般宋錢嚴重。精制者,輪廓整齊,文字俊秀。粗疏者,筆畫漶漫,文字模糊,有的未經打磨加工,邊孔毛刺,便流布于世。時至今日,無論精粗均屬古泉大珍。   
    “貞觀寶錢”是西夏文錢幣中發現相對較晚的一種。1937年在北京首次面世,1940年,泉家趙權之在《泉幣》第三期撰文作了介紹。至此,“貞觀寶錢”以其大珍的身價倍受泉界的珍愛,成為泉家追尋的目標之一。目前,據筆者所知,解放前面世的“貞觀寶錢”,隨著老一輩泉家的過世而難迫其蹤,所幸的是在舊泉譜上留下了拓片。近20年來,隨著現代化建設和農田水利工程的實施,相繼發現了一些西夏古錢窖藏,偶有揀選到“貞觀寶錢”的。現在,陜西榆林、定邊,甘肅張掖,寧夏吳忠,內蒙古赤峰尚有私家藏幣。此外,寧夏博物館藏有一枚。大概截止目前,“貞觀寶錢”真品存世總量不會超過10枚。由于“貞觀寶錢”存在極罕,一經發現,即傳至藏家之手,不再隨意示人。因此,一般收藏愛好者無緣染指。故近年來,不了解情況的人,總以為到寧夏買西夏錢便宜,紛紛到寧夏購買,以致寧夏地區的西夏錢價格大漲。寧夏固原、吳忠的個別唯利是圖之人隨意制假,高仿欺世,牟取暴利。然則均因仿制人未見真品面目,不了解其材質和西夏文字結構、鑄造風范等基本特征而難得神韻,所造“貞觀寶錢”仿品還遠達不到亂真的程度。 2009-07-28

        元德通寶     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漢文錢,有楷書,隸書,行書三種錢文。其直徑一般在20毫米----25毫米之間。隸書品也不多見,尤其楷書、行書品極其難得。請大家欣賞上海博物館藏品真書體元德通寶小平錢,直徑24毫米,厚1.5毫米,光背。是品傳世極罕。另鑄有“元德重寶”錢。     崇宗重視漢文化特色的就是在鑄幣方面,從元德年間(1119~1126年)開始,一改過去只鑄西夏文錢的狀況,出現了用漢文鑄造的“元德通寶”、“元德重寶”錢,這是西夏自鑄幣以來第一次正式鑄行的漢文流通貨幣,也是當時社會歷史背景的真實反映。元德初年,宋、金訂立盟約,聯合滅遼;崇宗雖說為救遼費盡心機,然于事無補,后崇宗審時度勢,附金稱臣;金視為藩國,把原屬遼的西北地帶及陰山以南大片土地割讓給西夏。國力的陡然增強,使崇宗躊躇滿志,趁機攻占宋境西北地區;遼、宋相繼亡后,西夏又得到了陜西北部和湟水流域大片土地。   西夏所鑄元德年號錢,有二等幣值,形制上有小平、折二之分,錢文上則有“通寶、重寶”之別;所見所聞及譜錄中所載,錢文均為漢文直讀,未有超其右者。然小平錢中尚有大樣一種存世,其錢文旋讀,書體近于行楷,文字隱起;版式大異于諸譜所載,當為另類別品,值得探討。從實物上看,這枚超乎想象之神物,經泉界眾多名家上手推敲,認為確系真品勿庸置疑。重要的是這枚從未見過的珍貴錢幣,是否有例證來說明它存在的合理性。   
    西夏漢文元德錢的正式鑄行,主要是崇宗親政后改變了國策,使西夏與宋朝罷戰日久,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宋朝又重新恢復“歲賜”和開放榷場,使西夏社會經濟有了快速發展。此時,有識之士曾提出“富國之方,無非食貨”的建議;而一貫堅持提倡漢學的崇宗,極有可能就此汲取北宋幣制的優越性特點,采用漢文開鑄了元德年號錢。其錢文楷書直讀,“通寶”為小平,錢徑一般為24毫米左右;“重寶”為折二大錢,直徑一般在29毫米左右。惟兩者鑄量甚少。譜錄中所載的元德年號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錢書體有隸、楷之分;隸書小平舊譜曾列為無考品,今根據出土地域情況,已定為西夏所鑄,其存世亦少,偶有所見。楷書小平則有大小樣和大字版之別,其無論何品種,均極為稀罕,“重寶”折二錢亦有大小樣兩種,且錢文版式不同,大樣者多被認為是折三錢,殊為珍貴。楷書小平與“重寶”大錢,昔被列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從出土報道資料上看,西夏漢文錢似以惠宗李秉常所鑄的“大安通寶”錢為早,該錢于1981年在內蒙古林西縣三道營子出土窖藏錢中首次發現,曾引起錢幣界關注。根據實物分析研究,多認為這枚大安錢是參照唐開元或北宋太平錢改范所為;其錢文為真、隸兩種書體,背穿上隱見月紋,且形制與西夏鑄錢風范有所不類。因該錢時為孤品,故一時無法定論,不置可否。據說起因可能在于清人孟麟《泉布統志》所載,書中有一枚傳世品,被列為西夏鑄錢;由于此書謬誤太多,后人多不信其真。 如依據客觀事實而言,內蒙古林西出土的這枚漢文大安錢,極有可能只是試鑄而已,故存世極少。是時所流通的貨幣,應為大量的宋錢和少數遼錢及西夏文錢,除了量能關系外,當時的社會形態也起到決定作用。按說大安年間梁太后把持朝政,恢復蕃禮;囚禁惠宗,數次侵宋,惠宗復位后雖下令以漢禮更換蕃禮,但梁氏母黨勢力仍強,不可能鑄漢文年號錢。只有在梁太后死后,皇族勢力占上風時,才有可能鑄造;幾個月后,惠宗改元,不久即亡。故漢文大安錢,因屬草創階段所鑄,才有用唐、宋舊錢改范之舉。若按推理,鑄錢乃國家正典,景宗元昊稱帝建號后本應鑄錢以示正統,但卻從未見聞過實物。從錢譜所載和出土實物上看,目前西夏鑄幣中最早的錢,當屬毅宗李諒祚所鑄的西夏文“福圣寶錢”。雖說毅宗酷嗜愛好漢文化,親政后即時下令停用蕃禮,并改回漢姓,但鑄錢仍采用西夏文。所以,判斷一枚錢的歸屬,尤其是對于創見品的定論,應結合實物本身狀況,再從其歷史根源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上去分析研究,這才是較為嚴謹的科學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論。   
    西夏漢文元德錢的正式鑄行,主要是崇宗親政后改變了國策,使西夏與宋朝罷戰日久,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宋朝又重新恢復“歲賜”和開放榷場,使西夏社會經濟有了快速發展。此時,有識之士曾提出“富國之方,無非食貨”的建議;而一貫堅持提倡漢學的崇宗,極有可能就此汲取北宋幣制的優越性特點,采用漢文開鑄了元德年號錢。其錢文楷書直讀,“通寶”為小平,錢徑一般為24毫米左右;“重寶”為折二大錢,直徑一般在29毫米左右。惟兩者鑄量甚少。譜錄中所載的元德年號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錢書體有隸、楷之分;隸書小平舊譜曾列為無考品,今根據出土地域情況,已定為西夏所鑄,其存世亦少,偶有所見。楷書小平則有大小樣和大字版之別,其無論何品種,均極為稀罕,“重寶” 折二錢亦有大小樣兩種,且錢文版式不同,大樣者多被認為是折三錢,殊為珍貴。楷書小平與“重寶”大錢,昔被列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嘉德秋拍古錢幣專場中的這枚“元德通寶”旋讀大樣錢,直徑24.8毫米,重5.4克;堪稱前所未聞的譜外之物,方家見之無不驚心動魄。其早年出土于陜北橫山一帶,曾輾轉流傳于市,因索價甚高,一時難得歸屬;數年后是錢終為識家追回入藏,視同拱璧,被業內傳為佳話。是錢為干坑罐藏,品相上乘,典型的西北坑口。其錢體銹色無多,字口間雜以斑點綠銹,硬度有加;背穿郭底側有少許片狀白堿銹,剔后可見紅斑。其地張不甚平整,微有隆起之狀和銹斑,惟包漿甚好,潤而色古。其錢文為旋讀,疏密有致,拙中見巧,可謂鬼斧神工,粗獷大氣。書體多有行楷意韻,筆畫夸張,別具一格。“元”字二橫稍仰,尤以下橫兩頭上翹最為明顯,兒部撇劃近于“寶”字;“德”字為“一心德”,位置偏上且俯,連輪寄郭,雙人旁上下過穿;“通”字走之旁圓點,甬部昂頭開口、用字中豎不出,下張寬大,整體顯得肥碩凝重;“寶”字俯,起筆隨意,王爾部隱起,貝中亦然,分足甚大。其形制大字大樣,肉厚質重,銅色近水紅;制作規范,甚為精美,有初鑄試樣之可能。是目前碩果僅存的創見孤品,當可忝列西夏珍品錢之中。

        元德重寶 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順,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厘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     西夏崇宗趙乾順元德年間(1119—1126年)所鑄漢文折二錢,與通寶小平錢并行。制作精美,文字秀麗,楷書“元德重寶”四字宣讀,光背無文。徑2.8厘米,重6克左右。此錢傳世極罕,系西夏錢中奇珍之品。
    2009-07-28

        天盛元寶    西夏仁宗皇帝天盛年間(公元1149-1169)鑄造。銅錢多,鐵錢少。鐵錢背“西”者少見。另有鐵母存世。   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間(1149—1170年)所鑄漢文平錢。天盛廿三年為西夏經濟、文化鼎盛時期,故在西夏諸錢中,天盛元寶堪稱鑄量最豐、制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品。“天盛元寶”四字為秀麗楷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3.7克左右。此錢傳世及出土數量甚大,不亞北宋諸錢。因西夏地域缺銅而多鐵,天盛鐵錢世間所存亦眾。1982年內蒙包頭出土一批西夏鐵錢中,首見形體略小,背穿上鑄“西”字之天盛元寶,為歷代錢譜所少。 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間鑄幣。仁宗在位期間確立西夏封建制度。進一步完善了西夏的政治法律和制度。尤其是在接受漢文化方面,開科取士設立翰林學士院,臨摹中原制度。建太學,修孔廟,追尊孔子為文宣皇帝,從各方面吸收漢文化,使西夏一度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成為北宋西陲強鄰。在與宋邊境榷場貿易中,西夏的貨幣經濟得到發展,開始自行鑄造貨幣。西夏鑄錢一直沿襲宋錢形制,分西夏文和漢文兩種
      
    《宋史.夏國傳》(紹興)28年(即西夏天盛十年(1158年),始立通濟監。命監察御史梁惟忠執掌,鑄“天盛元寶”天盛錢有銅鐵兩種小平錢,由于是官爐鼓鑄,鑄工精湛,錢文俊秀,堪與宋之崇寧.大觀錢媲美。是品天盛元寶折十型大錢,前譜未載,為目前發現的唯一孤品極有可能是當時所鑄的開爐或鎮庫錢。能推翻西夏無大錢舊說,彌補珍貴。當忝列古錢大珍之綱要。其早年出土與陜北一帶,后流失海外,幾經風雨,才得以用重金從臺灣大藏家手中購回,現歸藏于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乾祐寶錢   西夏仁宗李仁孝,乾祐年間(1171—1193年) 所鑄西夏文平錢。此錢出土于甘肅武威、寧夏賀蘭山一帶西夏腹地,在西夏文錢中傳世微多。制作精整,字畫清楚,邊廓堅實,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3.9克左右,屬西夏文錢中之上品。另鑄有“乾祐元寶”錢。     西夏國仁宗乾佑年間(公元1170~1193)鑄造,小平錢,鑄造工整,錢文字體精美。形制較以前幾種錢幣更加精致。當時鑄造量小,如今存世量極少,古錢珍品。
    2009-07-28

        乾祐元寶   西夏仁宗乾祐年間(公元1170-1193)鑄造。銅錢少,鐵錢多。銅錢錢文制式有行書,楷書。長“元”,短“元”等版別。另有一種大字版僅見有一枚。該錢普通品存世一般也比較少見。根據考證試鑄有折二錢,極罕。另鑄有“乾祐寶錢”錢。   
    五代后漢隱帝亦用“乾祐”年號,然未鑄錢,是為西夏錢無疑。面文“乾祐元寶”分楷書、行書二體,均旋讀,形制、大小相同,可視作西夏對錢。徑2.4厘米,重3.8克左右,光背無文。制作精好,品相佳妙,唯數量稀少,行書錢尤罕。另鑄有鐵錢,形態、文字一如楷書錢,制作亦佳;鑄造量遠超銅錢之上,寧夏、內蒙等西夏故地,乾祐鐵錢出土動輒萬枚以上,在西夏錢中數量僅次于天盛元寶。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李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制式為小平錢。制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整齊有力,鑄造量不大,存世較少,比較珍罕。   此錢系西夏文錢中之最佳妙者。面文旋讀,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約4克左右。鑄量雖少,猶多于同期所出之漢文天慶元寶錢。
        天慶元寶   西夏桓宗(李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3~1206)鑄造。 幣質:青銅 特征:小平錢;錢文楷書旋讀,書體端莊勁健,鑄工良好。另鑄有“天慶寶錢”錢。     補充     西夏桓宗趙純祐天慶年間(1194—1205年)所鑄漢文平錢。面文“天慶元寶”四字楷書,旋讀;光背無文,少數背穿上可見仰月。形制、書體與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及皇建等諸泉同,是為西夏錢無疑,然傳世甚罕。與遼天祚帝所鑄“天慶元寶”之區別在于:西夏天慶精致而遼天慶粗疏;西夏天慶面文端麗勻整,遼天慶字拙而以“大慶”享名,又,西夏天慶甚罕而遼天慶頗多。是故涇渭分明,不難鑒別。
    2009-07-28

        皇建元寶   西夏襄宗皇帝李安全,皇建年間(公元1210-1211)鑄造。鑄量較前期錢稍多,但小字大樣者少見。今存世皆已不多。   皇建元寶銅色純赤,制作精湛。面文“皇建元寶”四字楷書,旋讀,書體端莊秀麗。邊廓峻深,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3.6克左右。皇建錢美制而量豐,頗為廣大集幣者所喜愛。
    2009-07-28


        光定元寶   西夏神宗李遵頊,光定年間(公元1212-1223)鑄造,錢文一般為楷書。另有篆書錢孤品,珍罕無定價。該錢普通品今已比較少見。是品篆書體 光定元寶小平錢,1984年出土于銀夏賀蘭山一代,錢徑24.3毫米,厚1.5毫米,純正的西北坑口,請大家欣賞。   傳世原見楷書錢,數量頗豐,“光定元寶”四字俊逸瀟灑,微含行書氣韻。銅赤而純,制藝精湛,邊廓峻深優美,頗可與平錢佼佼者大定通寶媲美。徑2.4厘米,重3.6克左右。歷代泉譜唯此楷書錢一種,1984年寧夏銀川出土一枚篆書光定元寶,實屬錢幣史上之最新發現。此錢形制、大小與楷書錢相類,然面文為優美嫻熟之玉筋篆,僅“寶”字已作隸化、楷二體完全匹配,當可視為對錢,與乾祐元寶對錢相為呼應。光定元寶精美對錢之出觀,既標志西夏鑄錢工藝已達頂峰,同時亦宣告夏之消亡,遂成西夏最末一代錢幣。    
    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權西夏,年代不長,范圍不廣。所鑄行的錢幣,不多,卻幾乎件件是絕世珍品。光定元寶是神宗光定年間(公元1211--1223年)鑄行的錢幣。由于當時,廣泛使用其他各朝的錢幣,特別是宋錢等,使得光定元寶十分珍罕。光定元寶為青銅材質,小平規格,錢文有真書、篆書2種,制作精好。我國的歷代古錢幣典籍,均標注篆書光定元寶,是孤品。經仔細查閱,才發現,他們的大量著作,1940年丁福保的《歷代古錢圖說》。快70年過去了,中國大地翻天覆地。出現過去的“孤品”、“僅見品”不足為奇。本2枚是光定元寶,都是小平錢幣。其中楷真書版錢徑24.2mm,厚度1.7mm;真書版錢徑24mm,厚度1.2mm。從材質、鑄工、風格、字韻、包漿、聲音等,都是滿載著古代文化、科技、經濟的的氣息,無疑是真品。它們的存在,證明我國古代勤勞勇敢的人民的智慧和技術,十分高超、精湛。中華古文化,早早就立于世界之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宾馆人妻4P互换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国产|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天堂mv在线mv免费mv香蕉|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377P欧洲日本亚洲大胆|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 国内综合精品午夜久久资源| 午夜通通国产精品福利|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观看社区|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麻豆国产AV剧情偷闻女邻居内裤|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在线 | 日本深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另类 丝袜综合网|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国产重口老太和小伙| 高清有码国产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乱码视频午夜在线观看|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 国产 制服 丝袜 一区| 欧美大bbbb流白水| 好深好爽办公室做视频| 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