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地點: 一片石(今河北省臨邑縣北七十里的九門口)——在山海關附近,是明代長城中最重要的關隘之一,位于遼寧與河北省的分界處,被譽為“京東首關”; 戰役時間: 1644年4月21日——4月22日。 參戰三方兵力配置: 大順軍: 李自成親率老營兵馬6萬人,不要小看這6萬數字,農民起義軍大量裹挾流民打仗,作戰時都是讓流民打頭陣當炮灰,老營親兵押后。當炮灰幾戰不死,才會逐漸被選拔進老營,伙食待遇才會提高。因此老營人馬都是百戰精兵,精銳中精銳,簡單說這6萬人就是闖王的嫡系主力。 關于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清方檔案和《清實錄》都說是二十萬人;但非清官方的史料均不同:《燕都日記》說數萬..《定思小記》說十余萬,《遇變紀略》記10萬,《吳三桂紀略》記“發兵10萬,號30萬”;《北還紀變》說13萬、《甲申傳信錄》說十余萬,《孤臣紀哭》說6萬,《明史紀事本末》、《罪惟錄》、《石匱書后集》、《明鑒易知錄》、《四合王傳·吳三桂傳》都是這個看法;《流寇志》認為順軍是5萬,聲言10萬,《懷陵流寇始終錄》也是這個看法。 姚雪垠寫的《李自成》里說6萬,我也感覺這個數字比較靠譜: 從源頭算起:李自成是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二帶著15-20萬左右的主力部隊,從西安出發,進攻北京。他一路上不斷分兵守城,雖然收降了大批明軍,但仍然以他們鎮守原地,而不是率領北上。這一是因為明軍戰斗力不行,二是因為糧食奇缺。然后在太原又分出劉芳亮的南路軍,進軍豫北、冀南。以后又不斷分兵,到3月末李自成出師時的20萬大軍,已經分散在從太原到濟南的廣大地域中。 再加上寧武戰役損失不小,大約損失兩萬人,為了泄憤,李自成將寧武總兵周遇吉磔于市,然后將寧武數萬軍民全部屠光(愚蠢)。這樣到了北京城,李自成的兵力不過8萬人左右,2萬人守城(牛金星、李巖鎮守),其余6萬人帶去山海關。 另外還有降將唐通的2萬多前明軍,李自成讓他們從一片石出關從后面包抄山海關,結果被清軍吃掉,可以忽略不計。 明軍: 吳三桂關寧鐵騎3萬人(大明最強軍,大家鼓掌),原山海關總兵高第部1萬人,戰斗力不算太差。另外吳三桂收編周邊的明軍殘余如督撫標營等,都是松錦戰役后其他總兵逃命時扔掉的下腳料,大約1萬人,然后是寧錦地區當地團練鄉勇等總共約3萬人。所有吳大漢奸當時的手下是8萬人左右,不過真正能打的只有3萬關寧鐵騎,其他都是雜魚。 清軍: 相比大順軍的漫不經心,滿清軍隊對此戰高度重視。多爾袞剛上臺,在內戰邊緣把韃子們救了回來,除了親率的兩白旗,沒有人服他,他必須做出成績給大家看。所以他幾乎征調了所有可戰之兵,規定男丁10歲以上,70歲以下全部從軍。據《清史稿記載》:多爾袞征調“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與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當時滿蒙漢八旗的牛錄數分別如下、滿洲八旗共有309個牛錄又18個半分牛錄,蒙古八旗為117個牛錄又5個半分牛錄. 漢軍八旗為157個牛錄又5個半分牛錄。可以算出滿蒙八旗出動兵力為6萬人,再加上漢軍八旗全部2萬人,加上恭順等三王、續順公沈志祥部約2萬余人,總共約10萬人。 這個數字仍然不夠,還得加上一是包衣家仆,平時負責運送輜重,管理兵器,要緊時也能上陣。他們大約是滿蒙八旗人數的一半,3萬人。二是外藩兵馬,就是蒙古王公的部隊以及蒙古散騎,那些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清軍入關搶劫時他們都會自發跟隨,蒙古軍估計總共有3萬人,還有朝鮮軍隊600人。 這樣清軍的總數在15-16萬人左右。但實際參戰兵力沒有這么多,因為多爾袞本來設定的路線是從宣大地區入寇,但接到吳漢奸的借兵信(老吳提出讓多爾袞從大同入寇從后面包抄北京),結果多爾袞立即改變主意,輕騎直插山海關,要先逼吳漢奸投降。當時多爾袞已經走到阜新,扔下輜重部隊、步兵和紅衣大炮,騎兵直奔山海關,加上扣除路上掉隊的人馬,真正趕到山海關戰場的不過6萬人而已,都是滿蒙騎兵。 這樣綜上所述,雜魚龍套都不計算,大順軍方面6萬人,明清方面9萬人。 戰役經過: 4月21日上午辰時(約為八時),一片石戰役開始。李自成對山海關發動進攻,其部署是:老營6萬主力放在石河西,另外派遣唐通2萬人從一片石包抄關外,進攻山海關的東羅城、西羅城、北翼城。雙方激戰一晝夜,到二十二日上午吳三桂軍已有不支之勢,據守北翼城的一支吳軍向大順軍投降。吳三桂見情況危急,親自帶領部分兵馬和當地鄉紳沖出關門,請清軍立即參戰。 多爾袞統率的清軍二十一日晚駐營距關城十里,并輕松擊敗了唐通的部隊,唐通率部降清。二十二日晨多爾袞率部進至離關城僅二里的歡喜嶺威遠臺觀戰。經過幾天的使者往返和親身考察,多爾袞對吳三桂的處境和降清誠意已完全認可。吳三桂到后當即“賜坐賜茶,面諭關門為第一功”。他對吳三桂等官紳說道:“汝等愿為故主復仇,大義可嘉。予領兵來成全其美。先帝時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我兵進關,若動人一株草、一顆粒,定以軍法處死。汝等分諭大小居民勿得驚慌。”接著又吩咐吳三桂:“爾回,可令爾兵以白布系肩為號。不然,同系漢人,以何為辨?恐致誤殺。”說完,讓吳三桂立即回關準備接應,清軍正式入關。從多爾袞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出,此人確實是大將之才,滿清韃子之中有了這么一位人才,到底是中國之幸還是中國之禍,真是難言。 據《清世祖實錄》,卷4、19頁,22日凌晨英王阿濟格統萬余騎兵,從北水門入;豫王多鐸統萬余騎兵,從南水門入。多爾袞自率主力三萬余騎兵殿后,從關中門入。余部仍駐歡喜嶺待命。 清兵進關后,見大順軍從北山至海邊排列成一字長蛇陣,多爾袞即令清軍沿近海處鱗次布列,吳三桂軍排列于清軍的右邊,采取重點突破戰術。這時正值大風揚塵,能見度很低,清軍得以從容布陣。少頃,風止,多爾袞一聲令下,清軍呼嘯出擊,萬馬奔騰,飛矢如蝗。我們不難想象,苦戰一晝夜的大順軍突然被風沙阻住去路,當風沙過后,卻發現面前多出數萬鐵騎,面目猙獰,長辮垂地,“哇、哇”(滿語:殺)聲震天動地,韃子兵來了,當時農民軍的惶恐情緒可想而知。經過拼死抵抗,大順軍一敗涂地,主將劉宗敏也負了傷。在女真重騎兵(披厚鐵甲,100步內弓箭不透)的沖擊之下,以步兵為主的大順軍根本無從抵擋,而且體力之前也已經透支。本來山海關前狹小的戰場,擠得滿滿都是人,被滿清騎兵一沖,頓時戰場為之一空,尸積如山,大量的人馬被沖入海中淹死。 李自成立馬小崗阜上,見敗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多爾袞命令吳三桂率軍追擊,自己隨后慢慢跟上(女真的傳統做法,炮灰頂上)。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時,李自成決定將吳襄處斬。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殺吳三桂家屬三十四口。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李自成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僅四十二天。 戰役影響: 李自成率領7000騎兵逃出來,跑到北京城做了皇帝,又馬不停蹄往西逃,恢復流寇本色。清軍在后面緊緊追趕,接下來基本就是追擊戰,值得一提的就是潼關戰役。清朝統治者大吹在潼關全殲流賊百萬,實際上只有馬世耀的7000人,全部英勇戰死,為掩護大部隊逃回西安爭取了時間。李自成之后嚇破了膽,隨逃隨棄,西安都不守直接放棄,襄陽也是如此,直到被追到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死為止。 有些朋友可能會很奇怪,一片石之戰后,李自成還有百萬大軍,怎么損失6萬人就一下垮了。因為闖王“主力”和“替補”的實力相差過大,西安號稱50萬大軍鎮守,其實大多不過是比農民略好一些的新兵而已,一片石損失的都是精華,以后再也無法彌補。這個道理就和淝水之戰前秦87萬大軍,只不過損失15萬就亡國一樣,因為損失的全部是氐族主力,別的族可沒怎么死人,這個后果當然就嚴重了。 滿清經此一戰而得天下,聽上去很奇怪,然而卻是事實。滿清入關,真正的硬仗就這一場,隨后中國的天下就像是送上門一樣,送到韃子嘴巴里。入關之后,滿蒙八旗的戰斗力急速下滑,官兵急著搶房搶地搶金銀財寶和女人,要做中國的主人,快活享受,不愿再出死力打仗。接下去拼命的都是漢奸部隊,這幫漢奸為了向新主子表功,也為了在新朝打出自己的地位,玩了命的打仗,硬是打出個花花世界送給韃子,看歷史看到這里總有種難言的苦澀。 皇han和美分黨不斷挑唆,說什么滿族屠殺漢族,卻不曾想,歷史的真實是漢族屠殺漢族。韃子可是暖被窩里摟著女人,是我們漢人自己屠殺平民百姓把財富搶來,送給韃子討他們的歡心,然后換點殘羹剩飯,唉,說多了就沒意思。 經驗教訓 最重要的就是要團結,如果李自成和吳三桂聯手,滿清能入關嗎?不能。如果李自成和南明朝廷聯手,滿清能得天下嗎?不能。有朋友要問了,那為什么李自成不和南明聯手呢?因為李自成愚蠢,他不但逼死了崇禎皇帝,還把皇帝皇后的尸體放在北京城門口曝曬示眾。這一舉措重重打了大明臣民的耳光,按照儒家傳統,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南明如何能和弒君大逆聯手?滿清也正好以這個為口實,獲得了進取中國的契機。歷史證明,只要團結中國人不怕任何國家,而不團結,中國就任人宰割。 |
|
來自: wodedoc910 > 《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