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了解了什么是心血管,也懂得如何從飲食、習慣、運動保養身體,但在實踐過程中,你的心中可能仍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也想知道,坊間口耳相傳的偏方究竟有沒有效?下面小編將針對最常見的8個問題,提出解答!讓你掌握更多的”眉眉角角”,輕松遠離心血管疾??! Q1什么是必需脂肪酸、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 必需脂肪酸是指人體內不能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脂肪酸。 對人類來說,只有兩種脂肪酸屬于”必需脂肪酸”:一種叫做”亞油酸”(一種Omega-6雙不飽和脂肪酸),另一種稱作”阿法亞麻酸”(一種Omega-3三不飽和脂肪酸)。其它種類的脂肪酸,均可以由這兩種為原料逐步合成。 脂肪酸可以和甘油共同組成”三酸甘油酯”,而三酸甘油酯為脂肪組織的成分,主要功能為儲存熱量,同時可為體內器官保暖與襯墊。 而脂肪酸根據結構的不同,又可以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過去被認為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但這個論述目前正逐步受到挑戰。動物性食物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豐富,在常溫下是固體,例如牛油、豬油、牛奶,多由飽和脂肪酸構成。 更簡單地說,”不用放進冰箱也會自動凝固”的油,就是以飽和脂肪酸為主。不飽和脂肪酸結構上較不穩定,較不耐熱,常溫下是液態。高溫烹調時產生毒性的可能性較高,所以需要避免,且應妥善保存。 上文提到人類的兩種必須脂肪酸,都屬于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的來源有亞麻、紫蘇、海藻、橄欖、花生和堅果,魚類亦是非常重要的不飽和脂肪酸來源。充足且均衡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血管,減少心血管疾病,也能夠幫助腦部發育。廣告中常常提到的EPA、DHA,都屬于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來源】 牛肉、豬肉、羊肉、家禽、牛奶、起司、奶油、椰子油、棕櫚油等。 【不飽和脂肪酸來源】 玉米油、黃豆油、芥花油、魚油、鯖魚、鯡魚、鮭魚、鮪魚、鱒魚、蝦、鱈魚等。 Q2:膽固醇的原料是哪里來的? 膽固醇的原料是是乙醯輔脢A。 我們吃進肚子的東西,經過”消化”后,會在腸胃道內變成各式各樣的小分子,這些小分子會被吸收,經心血管系統的輸送,抵達各個細胞內。在細胞內,這些小分子會經過一連串的”變身”,并在變身的過程中逐步釋放能量供給細胞使用。而乙醯輔脢A,就是變身過程中一個關鍵的型態,也是合成膽固醇重要原料。 乙醯輔脢A,會再被細胞制造成膽固醇。這些由細胞”自行制造”的膽固醇,占人體內總膽固醇的70%以上,而經由飲食直接攝取的膽固醇,只占不到30%。 所以,為什么即使有人不吃肉、不吃蛋、不喝牛奶,還是膽固醇偏高?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膽固醇,是由人體自行制造的緣故。那人體為什么要制造膽固醇呢?因為膽固醇是我們細胞的外衣:”細胞膜”的重要組成原料。沒有了膽固醇,細胞膜的功能就會失常,連帶細胞也會受損、死亡。 Q3為什么紅曲可以降血脂肪? 紅曲,或稱”紅糟”,為釀造紅露酒時所產生的酒糟,由紅曲米中的紅曲菌發酵而成。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在1999年2月發表一篇報導,經過人體試驗,每人每天吃2.4克紅曲粉,8周后壞膽固醇明顯降低,證實紅曲確實可以協助降低壞膽固醇。 紅曲可以降低血脂肪的主因在于,紅曲菌當中,含有膽固醇合成抑制劑”紅曲菌素K”,能夠抑制膽固醇的生成,達到減少膽固醇的目的。目前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認證的”降血脂類”保健食品中,有不少就是以此為功效成份。 Q4聽說多吃魚可增進心血管疾病健康? 人體內有兩種必需由外界攝取、無法自行制造的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我們必須維持這兩種脂肪酸的平衡,才能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預防血管粥狀硬化。 研究發現,西化飲食者的血中,omega-6脂肪酸偏多,心血管疾病機率也上升;相反地,典型的地中海飲食者,除了植物,魚肉也內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血中omega-3和omega-6脂肪相對平衡,得病的機率也較低。 另一項刊登在2011年的《歐洲臨床營養雜志》的研究也發現,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雖然有70%肥胖或超重,卻很少罹患心臟病,糖尿病比例也比美國低,原因就在于這些愛斯基摩人從魚類中攝取的Omega-3脂肪酸,是一般美國人攝取量的20倍。 所以,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吃魚兩次,可以保護低心血管疾病健康。 【什么是西化飲食?】 根據線上醫學辭典的定義,西化飲食的特色在于由大量的”飽和脂肪酸”、”紅肉”以及”空有熱量卻沒有營養的垃圾食物”所組成。同時缺乏蔬菜、水果、海鮮和全榖類。 Q5心跳好快=罹患心臟?。?/strong> 有些人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跳很快、很大力(醫學上稱為”心悸”),就會很緊張,懷疑自己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其實,每個人的心跳本來就有快有慢,而同樣一個人在一天當中,也會因為勞動、心情等因素,導致心跳速度正常地上下起伏。所以,絕大多數”單純的”心跳加速是無須憂慮的。 不過若是心跳加速時,伴隨著胸悶、胸痛、氣喘吁吁、甚至眼冒金星、四肢發抖等癥狀,就不能等閑視之了。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或是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定要馬上與醫師討論心悸的情形與發作型態。 此外,就醫前也可以輕輕按壓大拇指的手腕部位,測測自己的脈搏是否規律。若是忽快忽慢,可能代表有心律不整可能,也應馬上就醫。 Q6心衰竭指的是心臟停止跳動? 不是的。心衰竭指的是心臟仍然在工作,但是打出的血液已經漸漸不敷身體所需,所以人們會感到體力變差、氣喘如牛、下肢腫脹,或是咳嗽不止。甚至,只要躺下來,就會覺得胸悶不適,只能以坐姿睡覺。 心衰竭的發生有很多原因,例如心肌梗塞,高血壓或嚴重貧血等。心衰竭的病人,并不會馬上死去,而是隨著疾病越來越惡化,生活品質也越來越差。 Q7老人家走路小腿酸痛,跟心臟病有沒有關系? 錯,小腿酸痛可能代表小腿的血管已開始阻塞。而小腿血管阻塞,代表全身的血管可能都在漸漸阻塞,包括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 美國心臟協會指出,患有因腿部血管阻塞而感到酸痛的病人,得到心臟疾病的概率是一般人的5倍!所以家中長輩如有走路距離變短、三不五時就要休息、抱怨腳酸腳麻的情形,建議到醫院作進一步的確診。 Q8腦中風表示血液過多沖到腦袋,所以要透過放血治療? 錯!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鴻福指出,不論缺血性中風,或是出血性中風,身體都會將腦部的血壓局部升高,以避免供應的血液及氧氣突然減少,并試圖挽救瀕死的腦細胞,如果貿然放血,血壓一下子降太低,反而使氧氣與養分供應不及,加速腦細胞死亡。 醫師指出,家屬該做的,應讓患者平躺或坐下,透過FAST口訣檢視癥狀,然後撥119送醫。 另外,許多人只有在意識不清、口齒不清、流口水、手腳無力、小便失禁,才會驚覺自己中風,反而忽略僅有「頸部僵硬、頭痛、頭暈」等輕微癥狀的「小中風」。雖然「小中風」不會致命,發作的時間也很短暫,但小中風正是腦血管輕微破裂或堵塞的表征。 數據統計顯示,20%至50%的腦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曾經發生小中風。而且,小中風患者日后發生中風的概率,是一般人的10倍!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相關文章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