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相比在實體店里購物,最大的優勢莫過于可以直觀地通過同類商品的排名了解商品的銷量,還能看到其他用戶對商品評價。對于很多網購族來說,對比產品的月銷量和在同類商品中的排名幾乎成為了決定是否購買的關鍵因素。 惡意刷單:產品排名不一定等于實際銷量 然而,銷量=排名已經是商家的共識,為了讓自己的產品在電商平臺上的排名靠前,商家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而讓排名靠前的最好方法,莫過于“刷單”。所謂刷單就靠自身或第三方大量購買自己的產品,造成虛假銷量,從而提升產品在電商平臺上的排名。雖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都在極力打擊刷單的行為,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刷單行為可謂屢禁不止。 花一分鐘時間,輕松鑒別無良商家刷單行為 以京東商城為例,京東系統只會告訴你商品的評價數和好評率,鑒別刷單的難度比較大。而事實上也不是不可能,現在用兩個排名相鄰的兩款同類產品一比就知道。 排名接近,評價數量都很大的兩個產品如何鑒別是否存在是否有刷單行為呢? 從排名上看,左邊的路由器比右邊的排名靠前,銷量理論上是要比右邊的更大的,看似評價數也比右邊的多,銷量多自然評價數就多,也很合理。但如果我們打開產品詳情頁面,對比一下就知道玄機: 總有一些數據會反應出商家產品的真實情況,比如上架的時間和商品總評價數的對比,用簡單的除法就能算出來,左邊的路由器日均評價只有237,而右邊的有368。一般來講,用戶的購買量和評價數是成正比的,然而,看似銷量比較低的右側路由器的評價數是左邊的1.6倍,這是因為,“刷單”的銷售很有可能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自然不會有評價。也就是說,即使右邊的產品完全不存在“刷單”的行為,左邊的產品至少也有6成是“刷”出來的 刷單不只是小商家行為,大品牌刷單更狠! 繼續以以上兩款產品為例,按購買產品的用戶有30%參與評價計算,上述兩款產品的整體購買量都在10萬臺左右,不難算出左邊的路由器至少“刷”了6萬臺。在這里再告訴大家一個電商領域的內幕,有專門的公司貨個人經營著替人“刷單”的業務,一般收取6-7元左右一單的服務費,如果自己刷單,利潤加物流的損失差不多也是這個數。那么問題來了,6萬臺的刷單成本就高達40萬元,對于小商家來說可是天價,只有大商家大品牌才負擔得起。問題是,刷單付出的成本由誰來承擔呢?自然是真實買家來承擔 你,還會網購刷單的產品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