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術語 (1)(電力)線路:用于電力系統兩點之間輸電的導線、絕緣材料和各種附件組成的設施。 (2)架空線路:用絕緣子和桿塔將導線架設于地面上的電力線路。注:某些架空線路也可能采用絕緣導線。 (3)配電線路:作為配電用的線路。 (4)交流線路:接至交流電源或連接兩個交流電網的線路。 (5)(架空線路的)回路:通過電流的導線或導線系統。 單回路:只有一個回路的線路。 (6)雙回路:同一桿塔上安裝有不一定為相同電源與頻率的兩個回路的線路。 (7)多回路:同一桿塔上安裝有不一定為相同電壓與頻率的若干回路的線路。 (8)導線(架空線路的):通過電流的單股線或不相互絕緣的多股線組成的絞線。 (9)導線振動:導線的周期性運動。 2、線路結構術語 (1)檔:導線兩個相鄰懸掛點間的線路部分。 (2)檔距:兩相鄰桿塔導線懸掛點間的水平距離。 (3)線間距離:兩相導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線間距離,用D表示。 (4)限距:導線對地面或對被跨越設施的最小距離。一般指導線最低點到地面的最小允許距離,常用h表示。 (5)根開:兩電桿根部或塔腳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根開。用A表示。 (6)桿塔高度:桿塔最高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桿塔高度。用H1表示。 (7)呼稱高:桿塔最下層橫擔(橫梁)至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桿塔呼稱高度,簡稱呼稱高。 (8)風載檔距(水平檔距):相鄰兩檔距之和的一半,稱為水平檔距,計算桿塔所承受的橫向(風)荷載。 (9)重力檔距:(垂直檔距):相鄰兩檔距間導線最低點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垂直檔距。 (10)懸掛點高度:導線懸掛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導線懸掛點高度,用H3表示。 (11)弧垂:一檔架空線內,導線與導線懸掛點所連直線間的最大垂直距離。對于水平架設的線路來說,導線相鄰兩個懸掛點之間的水平連線與導線最低點的垂直距離,稱為弧垂或弛度。用f表示。 (12)耐張段:為了控制線路斷線事故的范圍,需要用耐張桿塔將線路分成若干段。相鄰兩桿塔自成區間,成為耐張段。 (13)線路轉角:桿塔處線路方向改變的角度(θ)。 (14) 塔位中心樁:鐵塔基礎的中心樁,中心樁為自然地面高程。 (15)基桿塔埋深:電桿(塔基)埋入土壤中的深度稱為桿塔埋深。用h0表示。基礎圖中埋深為計算埋深,即必須滿足的最小埋深。 3、導線布置術語: (1)導線排列:各相導線在桿塔上的幾何布置方式。 (2)水平排列:各相導線在桿塔上同一水平面得布置方式。 (3)三角形排列:一個回路的導線位于三角形的頂點的布置方式,該三角形的底邊不一定水平。 (4)垂直排列:一個回路的導線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內的布置方式。 (5)跳線:連接承力桿塔(耐張、轉角和終端桿塔)兩側導線的引線,稱為跳線,也稱引流線或弓子線。 (6)分裂導線:一相導線由多根(有2根、3根、4根)組成型式,稱為分裂導線。它相當于加粗了導線的“等效直徑”,改善導線附近的電場強度,減少電暈損失,降低了對無線電的干擾,及提高送電線路的輸送能力。 (7)導線換位:送電線路的導線排列方式,除正三角形排列外,三根導線的線間距離是不相等。而導線的電抗取決于線間距離及導線半徑,因此,導線如不進行換位,三相阻抗是不平衡的,線路愈長,這種不平衡愈嚴重。因而,會產生不平衡電壓和電流,對發電機的運行及無線電通信產生不良的影響。送電線路設計規程規定“在中性點直接接地的電力網中,長度超過100km的送電線路均應換位”。一般在換位塔進行導線換位。 (8)雙回線垂直排列:桿塔兩側各布置一回路,每一回路均為垂直排列的布置方式。 (1)(電力)線路:用于電力系統兩點之間輸電的導線、絕緣材料和各種附件組成的設施。 (2)架空線路:用絕緣子和桿塔將導線架設于地面上的電力線路。注:某些架空線路也可能采用絕緣導線。 (3)配電線路:作為配電用的線路。 (4)交流線路:接至交流電源或連接兩個交流電網的線路。 (5)(架空線路的)回路:通過電流的導線或導線系統。 單回路:只有一個回路的線路。 (6)雙回路:同一桿塔上安裝有不一定為相同電源與頻率的兩個回路的線路。 (7)多回路:同一桿塔上安裝有不一定為相同電壓與頻率的若干回路的線路。 (8)導線(架空線路的):通過電流的單股線或不相互絕緣的多股線組成的絞線。 (9)導線振動:導線的周期性運動。 2、線路結構術語www.pw0.cn (1)檔:導線兩個相鄰懸掛點間的線路部分。 (2)檔距:兩相鄰桿塔導線懸掛點間的水平距離。 (3)線間距離:兩相導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線間距離,用D表示。 (4)限距:導線對地面或對被跨越設施的最小距離。一般指導線最低點到地面的最小允許距離,常用h表示。 (5)根開:兩電桿根部或塔腳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根開。用A表示。 (6)桿塔高度:桿塔最高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桿塔高度。用H1表示。 (7)呼稱高:桿塔最下層橫擔(橫梁)至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桿塔呼稱高度,簡稱呼稱高。 (8)風載檔距(水平檔距):相鄰兩檔距之和的一半,稱為水平檔距,計算桿塔所承受的橫向(風)荷載。 (9)重力檔距:(垂直檔距):相鄰兩檔距間導線最低點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垂直檔距。 (10)懸掛點高度:導線懸掛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導線懸掛點高度,用H3表示。 (11)弧垂:一檔架空線內,導線與導線懸掛點所連直線間的最大垂直距離。對于水平架設的線路來說,導線相鄰兩個懸掛點之間的水平連線與導線最低點的垂直距離,稱為弧垂或弛度。用f表示。 (12)耐張段:為了控制線路斷線事故的范圍,需要用耐張桿塔將線路分成若干段。相鄰兩桿塔自成區間,成為耐張段。 (13)線路轉角:桿塔處線路方向改變的角度(θ)。 (14) 塔位中心樁:鐵塔基礎的中心樁,中心樁為自然地面高程。 (15)基桿塔埋深:電桿(塔基)埋入土壤中的深度稱為桿塔埋深。用h0表示。基礎圖中埋深為計算埋深,即必須滿足的最小埋深。 3、導線布置術語: (1)導線排列:各相導線在桿塔上的幾何布置方式。 (2)水平排列:各相導線在桿塔上同一水平面得布置方式。 (3)三角形排列:一個回路的導線位于三角形的頂點的布置方式,該三角形的底邊不一定水平。 (4)垂直排列:一個回路的導線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內的布置方式。 (5)跳線:連接承力桿塔(耐張、轉角和終端桿塔)兩側導線的引線,稱為跳線,也稱引流線或弓子線。 (6)分裂導線:一相導線由多根(有2根、3根、4根)組成型式,稱為分裂導線。它相當于加粗了導線的“等效直徑”,改善導線附近的電場強度,減少電暈損失,降低了對無線電的干擾,及提高送電線路的輸送能力。 (7)導線換位:送電線路的導線排列方式,除正三角形排列外,三根導線的線間距離是不相等。而導線的電抗取決于線間距離及導線半徑,因此,導線如不進行換位,三相阻抗是不平衡的,線路愈長,這種不平衡愈嚴重。因而,會產生不平衡電壓和電流,對發電機的運行及無線電通信產生不良的影響。送電線路設計規程規定“在中性點直接接地的電力網中,長度超過100km的送電線路均應換位”。一般在換位塔進行導線換位。 (8)雙回線垂直排列:桿塔兩側各布置一回路,每一回路均為垂直排列的布置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