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論事,不要延伸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協助孩子一塊去解決,千萬不要因為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又牽引出其它的問題。比如:當孩子犯了錯,很多父母會把之前的陳年舊帳翻出來,認為這樣才會起到“警示”的作用。 父母這樣做不僅幫不到孩子,而且還會因為問題的延伸,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讓孩子不聽話,有時并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說的話不中聽。 多聽少說,不要打斷 當孩子在敘述一件事的時候,父母要耐心的聽完孩子所說的話,而不要從中打斷,或者過早的判斷,下定義。因為,很多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過孩子的傾訴才會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傾聽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接納,父母的接納會讓孩子樂于表達,當孩子說完了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孩子就會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 父母的“斷章取義”,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孩子也會因此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切事情都等著父母做決定,這樣的孩子又怎么能有自己的主見? 穩定情緒,不急不火 情緒是一切問題的導火索,很多父母就是因為不能調整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火冒三丈”。這種負面的情緒不僅讓自己失去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孩子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表面上會屈從,聽話,內心之中卻埋下了一顆抗拒的種子。 不論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要穩定情緒,和孩子一起面對,這時也正是孩子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而不是火上澆油,父母遇事不慌、不急不躁的態度同樣會影響著孩子。 探討征求,不要嘮叨 在家庭環境里,不管孩子年齡多大,如果能夠遇事就和孩子說一說,特別是關于孩子的事情,提前征求一下孩子的建議,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這種形式會激發孩子的思考,從而鍛煉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夠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就會自然而然的聽話。 父母的嘮叨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因為,嘮叨會擾亂孩子的思考,不但不能夠起到讓孩子聽話的作用,還會因為嘮叨讓孩子產生反感。 孩子最初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大多來源于家庭,來源于和父母日常的互動。所以,讓孩子聽話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講究策略,因為也只有孩子聽話,才能夠引導孩子有自己的主見。 不要單純的讓孩子聽話,因為聽話未必就是優秀的孩子,也不要只讓孩子有主見,如果堅持自己沒有見解的主意,只能是固執己見。聽話,就是能夠分析利弊,善于借鑒;主見,就是有主意,更有自己的見解,聽話又有主見才是一種智慧。 (文章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