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只要家長、老師多一些注意,就能提前發現孩子的心理“癥結”!那么,我們家長該如何評判自己的孩子心理是否足夠健康呢?
表現 | 診斷 | 支招 | 考試焦慮,面對學習困難緊張不安 | 可能是學習焦慮 | 幫助孩子正確了解自我 保護孩子自尊 不要過多施壓 合理安排作業、測驗、考試的時間、內容 | 不敢上臺講話,沒有朋友,嫉妒他人 | 可能是對人焦慮 | 給孩子創造交友環境 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 沒有朋友,自私、不合群、社交能力差 | 可能是孤獨傾向 | 給予理性的愛 自己先成為孩子的朋友 鼓勵孩子與人交往 | 什么問題都認為是自己的錯 | 可能是自責傾向 | 允許孩子犯錯 讓孩子客觀的評價自己 責怪孩子時要“對事不對人” | 戒心強,疑神疑鬼,過于敏感 | 可能是過敏傾向 | 嘗試理解孩子感受 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項目和集體活動 和孩子共同探討后果 | 攻擊他人,情緒不穩,伴有品行問題 | 可能是沖動傾向 | 教孩子一些停止信號,控制自己
鼓勵孩子運動
|
臨床表現 | 1. 面對學習任務中的困難,緊張不安、慌亂懼怕 | 2.視學習目標為一種威脅而產生的害怕心理,往往反映在考試焦慮上 | 3.面對不理想的學習結果和指責而產生的失敗感、內疚感以至負罪感 | 對癥下藥 | 1.幫助孩子正確了解自我心理,家長可提供心理自測試題,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了解自己的進取心、考試焦慮程度、意志狀況,了解自己學習的習慣和方法,等等 | 2.家長首先要控制自己的焦慮,注意對孩子自尊心的保護,避免對孩子施加對其自尊心有嚴重傷害的刺激。 | 3.家長在輔導時要經常對孩子的有關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改進輔導方法,不要向孩子施加過多的學習壓力,合理安排作業、測驗、考試的時間、內容,針對自己孩子的特定能力水平提出相應要求,不跟其他孩子盲目對比 | 4.教育孩子形成正確的考試態度,掌握若干考試策略,如提高對考試意義的認識、考試時間的安排、檢查策略的運用等等。
|
臨床表現 | 1.個體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強烈恐懼和緊張不安 | 2.性格孤僻,害怕交往,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自己不愿投入火熱的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 | 3.羞怯心理,一上講臺,語無倫次 | 4.對別人的優勢心懷不正,產生不悅、怨恨、惱怒 | 5.總是以一種懷疑的眼光看人,往往神經過于敏感 | 對癥下藥 | 1.給孩子創造交友的環境,邀請孩子小朋友來自家做客可以作為第一步 | 2.作出好榜樣是很重要的,家長要用自己對鄰居和周圍同志的真誠感情影響孩子 | 3.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不怕吃虧,當自己的孩子有拔尖的表現時,應該啟發誘導、教育孩子多聽聽伙伴的意見、當自己的孩子和伙伴發生爭吵時,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 |
臨床表現 | 1.感到自己沒有親密的朋友可以與之交談,沒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興的事 | 2.自私、不合群、社交能力差 | 對癥下藥 | 1.父母應給予理性的、節制的愛。父母對待孩子應該從“愛”入手,同時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以“德”育人。 | 2.學著和孩子做朋友,家長們要卸下“高高在上”的長輩權威心理,與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多與孩子做有效交流與溝通,幫助孩子建立朋友關系。 | 3.鼓勵孩子積極與人交往,周末休息時,父母可允許孩子邀請多個同伴到家里共同生活、學習,實施“聯合家教”。 |
臨床表現 | 1.認為失敗是自己造成的,拖了集體榮譽的后腿 | 2.當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主動將責任扯到自己的身上 | 對癥下藥 | 1.允許孩子犯錯,要求孩子樣樣都優秀,事事都成功,不允許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中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失敗,這么做不僅有失公正,而且會讓孩子過早喪失童心。 | 2.幫助孩子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為錯誤找到更多的原因,當然這種原因一定要客觀。 | 3.責怪孩子時要把事和人分開。“你又把花瓶給摔碎了,你真是個壞孩子!”這樣責備孩子,孩子就會把事情與自己的價值聯系起來,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就不再有價值。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就會特別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沒有瑕疵 |
臨床表現 | 1.戒心很強,愛哭,膽怯,擔心,疑神疑鬼,小心眼兒,常擔心別人打探自己的秘密或算計自己 | 2.對身邊發生過的事過于敏感,一有什么事就放心不下,長感到擔心與不安 | 3.在各種場合中都容易感到不安 | 對癥下藥 | 1.父母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必須從調整環境,特別是從指導父母開始。有的父母過分擔心孩子,因而孩子也容易養成過分擔心的習慣。 | 2.多傾聽他們的訴說,接受孩子的感受 | 3.鼓勵孩子加強體育鍛煉和多參加集體活動 | 4.要平等真誠地與孩子溝通,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與孩子共同探討敏感事件的實際影響結果,幫助孩子重新解釋敏感事件對自己的意義,從而不再地敏感事件感到敏感 |
臨床表現 | 1.帶有一定的攻擊傾向,如頂撞教師和長輩、損害公物或他人物品、搞惡作劇等 | 2.帶有顯著的情緒色彩,多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常因一點小事而使心情變壞。 | 3.意志薄弱,缺少自覺性、堅持性和自控性,做作業、遵守紀律需經常提醒和督促 | 4.常伴隨品行問題,在家中極端任性,大吵大鬧,摔東西,受訓斥時仍嘻皮笑臉,表現出“不在乎”。 | 對癥下藥 | 1.告訴孩子沖動的后果,當事情過后,你可以和孩子談一談。要冷靜而又客觀地告訴孩子,沖動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
| 2.教孩子一些形象的停止信號,用信號控制自己,比如雙手握拳或者右手的食指抵住左手的掌心,當孩子沖動時,它可以做這些停止信號,告訴自己要自制、冷靜 |
| 3.鼓勵孩子參加自己喜歡的運動,當孩子激動時,可以讓他去參加一些他喜歡的活動,比如游泳、玩球。這可以減輕孩子心中的壓力,讓他冷靜下來。 |
(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中心實習生 趙天驕 綜合 健康時報《孩子心理更易出現問題 兒童精神醫師不足300人》 中國日報網 《五年級男生不滿老師分組 沖出教室從4樓跳下》 等整理)。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