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的時候,我們同時受到了阻力和推進力這兩種力的影響。下面介紹在游泳技術中應用的幾個力學原理。
阻力
首先從水的簡化阻力公式說起: 阻力F是與S:物體的投影截面成正比;與V2:物體運動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與C:物體形狀和表面的阻力系數成正比;與Re:水環境的阻力系數成正比。
其中Re(水環境的阻力系數)與物體表面的阻力與游泳技術影響不大 。面對游泳的速度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有些運動員在大賽前把身上的毛剃光,藉此來減小磨擦阻力。隨著科學的發展,做泳衣的面料更加先進,出現了防海豚皮的面料,更加輕柔高彈,更加光滑。據說索 普參加悉尼奧運 會穿的泳衣,可以幫助他在100米中提高百分之幾的成績。(可出現索普在奧動會的比賽鏡頭)
而游泳技術與公式中的S、V、C的關系比較大。 (圖一) 圖中帶箭頭的實線,表示迎面阻力,是與S成正比,投影截面越大迎面阻力就越大。(圖二)因此,游泳時,身體越是成水平姿勢,投影截面就越小,阻力就越小。反之,迎面阻力就越大。另外,在做有效劃水的準備動作時,也盡可能縮小投影截面。例如蛙泳收腿時,大腿不要收得過多,小腿要跟在大腿投影后面,向前伸臂時,以手指領先等,都可以減小投影截面。從而減小了迎面阻力。
(圖一)中的浪花表示形狀(漩渦)阻力。形狀阻力最小的是流線型體,如果流線型體的阻力系數為1,那么截面相等,速度相同的其他形狀物體的阻力要大許多,甚至30-100倍。 (圖三)這是因為,物體前面的形狀越不好,(非流線型),壓力就越大,物體后面的形狀越不好,漩渦就越多,壓力就越小,物體前后的壓力差越大,所受的形狀阻力(也稱漩渦阻力)越大。因此,在游泳時保持身體的流線型是非常重要的。在出發和轉身后的滑行中,身體要保持平直和一定的緊張度,做好流線型,以減少漩渦阻力(可圖示)。蛙泳應先伸臂再蹬腿,讓手臂接近伸直,做好流線型再蹬腿,不要屈臂在胸前或伸臂同時蹬腿。另外,蹬完腿應拼攏伸直,不要彎曲分腿。爬泳、蝶泳、仰泳打腿時要伸直腳面,勾著腳都會在身后出現大面積的漩渦。另外身體的側向擺動,蛇形游進, <span <='' b=''>
從公式我們知道,游泳時的阻力,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速度增加兩倍,阻力就會增加四倍,在游泳中提高速度心須克服成倍增加的阻力。同時也告訴我們,在向前做有效劃水的準備動作時,不要過猛過快,如蛙泳向前伸臂,和收腿時,不能過猛過快,在爬泳、蝶泳、仰泳打腿時,不要主動向前彎曲小腿來打水。以免增加阻力。
另外,游泳時,勻速地前進,阻力相對要小些。爬泳和仰泳中,當一臂結束劃水前或正結束劃水時,另一臂即開始劃水,使前進速度比較均勻。而蝶泳則不然,兩臂同時劃水,不同時向前移臂,有“時快時慢”的情況,要費很大的力量去克服慣性。這就是爬泳、仰泳要比蝶泳游得快些和省力的原因之一。
推進力
推進力是身體在水中前進的動力,怎樣在游泳獲得較大的推進力呢? 根據牛頓第三運動是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們在向后作有效劃臂、蹬(打)
腿時,要盡量加大投影截面,和加快速度,這樣能獲得更大的反作用力,即向前推進力。例如蛙泳在向后蹬水的面積(而不是用腳底去蹬水)。而且蛙泳蹬腿,爬、仰、蝶泳打腿,都是用大腿帶小腿做“鞭打”的動作,一方面力臂長,費力大而劃水的效果差(圖五)。這是因為直臂劃水,會產生與前進方向不一致的分力,這個力不是推動前進,在爬泳,蝶泳中,造成身體上下起伏,而在仰泳中產生左右擺動。而高肘屈臂劃水,使手掌和前臂形成最有效的劃水面和合理的劃水方向,并加長了有效的劃水路線,從而取得最大的推動力。 (圖六)最不好劃水動作是沉(拖)肘屈臂劃水,因為小臂和手掌的對水面不好,劃水面太小,劃不到水。 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一定律看,游泳時,應直線向后劃水,但事實在實際中幾乎找不到一個完全直來直去劃水的優秀運動員。各種泳勢的劃水路線都是曲線的。 (圖七)這 是因為水是流支斬液體,是可以移動的支撐物,劃水時,水對手產生反作用力的同 時也隨手向后流動,手再沿著直線劃這股還在向后流動的水時,就如逆水游泳一樣,效果就越差。而曲線劃水,就同民間搖櫓船的櫓一樣,曲線劃水,可以不停地對著相對靜止的“新水”給以作用,而得到支撐反作用力。可見,曲線劃水雖然會有分力,但比起“劃空”,推進力還是要大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