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思想家,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圣”,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于書法,合章草、漢隸于一體,自成一家,豐子愷推崇其為“中國書法界之泰斗”。曾應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學任教,蔣介石許以官職,均不應命。建國后,任浙江文史館館長、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全國政協委員。所著后人輯為《馬一浮集》。馬一浮先生是中國國學大師、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釋哲一代宗師”之稱;周恩來總理曾稱他是“我國當代理學大師”;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亦是詩人和書法家。






































 




馬一浮書藝特征探析
(一)用筆:筆筆斷 用筆雄健而具文韻 書法不外乎用筆結字。元代趙孟俯曾說:「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馬一浮認為唐以前用筆皆筆筆斷,故其書法用筆遒勁干凈利落,除行草書外,甚少連綿不斷者。行草書用筆偶學沈曾植翻轉挑磔之用筆。主張學書須是無一筆無來歷方能入雅。用筆要沈厚古拙,就要精通篆籀。 馬一浮用筆溫醇恬厚,在具體筆劃運行上,力求筆畫厚重具有深厚立體感。行草書用筆雖多露鋒,多枯筆而凝煉沉著,給人以仙袂飄拂之感。 馬一浮篆書直接取法李斯,用筆婉轉遒勁。習慣用略干的濃墨,筆畫銜接自如,通篇流露出蒼茫的生機。隸、八分,直接取法漢碑,不參入魏晉以后筆法。隸書著意強調蠶頭燕尾,用筆枯中含潤,長袖善舞,別有意趣。馬一浮臨書時好推究筆法,詳查結體,注意精神。如云: 曹全碑則唯取姿媚,古意盡矣。──頗恨其少野趣耳。以篆勢行之,頗有游刃之樂。乃悟元常「多骨豐筋」,是正法眼藏。 (二)用墨:自然勻稱 活絡天真 馬一浮書法用墨,見于文字論述者甚少,筆墨一詞可知墨隨筆出,故善于用筆者墨自然能顯其光華。縱觀馬一浮書法作品,用墨以自然為主。大體以勻稱為主調,篆隸用略干之濃墨,顯出蒼勁。作品集中唯〈詠雷鋒詩軸〉,及最后遺墨,〈擬告別諸友〉,用墨較具變化,而更見藝術趣味。此二幅濃墨處參差散落,見章法之活潑。 馬一浮曾評豐子愷漫畫,認為筆墨痕跡太重,未臻超脫,未能空靈,認為名家杰作,令人望去不知是畫,此乃空靈之妙也。 馬一浮行草書用墨活絡見天真,大抵皆磨墨作書,而用筆的輕重粗細,由于用筆生動活潑,墨色也神彩映人。 (三)結體:堅緊 結體又稱結字,間架結構。指按照均衡、比例、和諧、節奏、虛實等美的造型規律安排字的點畫結構的法則。通過字體的點畫書寫和字型結構,反映事物的形體美動態美。 書法結體,篆隸采橫平豎直,而楷行草則略帶欹側,橫畫向右上傾斜。結字受筆法影響,用筆靈活,結字自然具形體的動態美。虞逸夫于馬湛翁先生書法贊云: 結字堅緊,而氣勢旁達,酣暢盡致,其體用純備,舒卷自如不可及。 馬一浮于臨書題跋中時而透露對碑刻之見解: 臨《嵩高靈廟碑》跋后: 猶存隸變之跡,結體古拙,以分書波磔出之,足與二爨抗衡。 臨《華山廟碑》跋后: 其體勢與孔廟諸碑紀類,而茂密過之,多骨豐筋,隸法至此而備,學者必氣斂神凝乃可得其彷佛,未足為不知者道。 臨《張遷碑》跋后: 書勢沉著痛快,雖遜黃初孔廟之專謹,而結體樸厚,愈拙而愈工。 臨《鄭文公碑》跋后: 皆雄奇遒放,雋雅可法,筆勢近楊孟文頌,結體實鍾元常之遺則也。 臨魏《景君碑》跋云: 結體古拙;已漸開《衡方》、《魯峻》之方勁,梁鵠之所從出也。 從以上題跋文字中可略窺馬一浮書法追求,及結體認識之深刻。馬一浮結字多圣教序、蘇軾等感覺而喜以行意出之。行草書兼融尤多。 (四)章法:清新 書法楷隸篆的章法變化較小,故一般論章法皆指行草而言。章法即分行布白,布局,是處理字的點畫和字行之間關系的技法總稱。是構成書法藝術整體結構美的重要因素。孫過庭書譜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書法分行布白上形式美的概括。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 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右軍《蘭亭》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馬一浮書法作品給人第一印象是章法清新。行距、字距拉開,形成一定的空間感,因此意境清遠。由于「博覽群帖,廣采百家之長,不是簡單地組合起來,而是講究內在的統一。因此其作品章法又能氣勢滂溢」 馬一浮晚年吸收沈曾植結字,將隸、章、今草雜然處一,氣息高古醇厚,章法一改往日行距分式而渾然一體。如秋庵看蘆花之作。(文字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