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 王之渙
磅礴奔涌的黃河穿越秦晉大峽谷,進入地處晉、秦、豫的“黃河金三角”后,陡然平靜下來,形成一個浩渺寬闊而波瀾不驚的湖面,由此而孕育了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河東大地。一踏上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立刻會感受到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名冠千古的文化歷史名樓鸛雀樓、《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緣定三生的普救寺、震動了世界考古界的唐代大鐵牛、奇特別致的地窨院民居……處處都是聲名遠揚,令人向往!讓我們沿著G209游走黃河,探訪多姿多彩的文史古跡,聆聽美麗動人的歷史傳說,用心感受深遂厚重的黃河文化。 從風陵渡驅車出發,一路沿黃河風馳電掣,春夏之交的河東大地,麥浪滾滾,滿眼金黃, 鸛雀樓位于永濟市蒲州古城西的黃河東岸,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筑。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云棲樓”。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鳥經常成群棲息于高樓之上,人們稱其為“鸛雀”,故“云棲樓”又稱“鸛雀樓”。 走進正門,就看見一座拱形的小橋,架在寬闊的鸛影湖上。這石橋仿佛鸛鳥的身體,兩邊的湖水仿佛鸛鳥張開的翅膀。湖水碧綠清冽,水中彩魚游弋。微風拂過,水面微波粼粼,岸邊的柳樹、松樹被剪成了細碎的幻影,煞是好看。小橋、流水、樹影、樓影,組成了一幅曼妙的圖畫。 順著小橋,穿過一片開闊的廣場。拾級而上,走過369級臺階,鸛雀樓就近在眼前了。鸛雀樓坐南朝北,四檐六層,黑瓦朱楹,斗拱翻飛,直插云霄。拍一拍手,甚至聽得到鸛鵲的鳴叫,屏聲靜氣,隱隱的,仿佛聽得到一種古老而又滄桑的聲音正從唐詩宋詞里走來。抬頭仰望,“鸛雀樓”三個燙金大字赫然醒目,鑲嵌在游龍祥云之中,氣派,美觀,人也頓時被熏陶,感染,興致更高。 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557年,北周的大將軍宇文護就在此建造了一座六面三層土木結構的高臺樓閣,謂之白樓,作為瞭望敵情之用。憑欄南眺,華山,中條山,蒼龍橫臥;北望龍門,大河一瀉千里;俯視腳下,一片田園景色,盡收眼底。然而公元1222年金元大戰期間,兵奪蒲州,鸛雀樓就此毀于一旦。如今,物換星移,一切都成為歷史,眼下的鸛雀樓,已是今人的新作。薄霧籠罩,遠遠看去,鸛鵲樓就像是披上了一襲淡藍色的薄紗,絕美絕佳,如詩如畫。 登樓觀大河,只見滾滾黃河由此向東,一路奔向大海而去,其勢雄偉壯觀,令人遐想。由于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秀麗壯美,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笨胺Q千古絕唱。詩因樓作,樓因詩名,千余年間,它對于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正因此,鸛雀樓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
|
來自: 昵稱cVZ45YVi > 《旅游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