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到成都中醫藥大學知道了帶狀皰疹這個病,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火龍、纏腰火丹,俗稱蜘蛛瘡、生蛇。其主要特點為簇集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作群集帶狀分布,伴有明顯神經痛。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以后病毒可長期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免疫功能減弱可誘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可再度活動,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發生帶狀皰疹。 再后來,在九江上班了,碰到這個病還不少,按照中醫內科學的思路,大抵考慮是肝膽濕熱,用龍膽瀉肝湯治療,可是效果卻差強人意,特別市皰疹遺留的后遺癥——神經痛,折磨病人時間長的可以幾年之久,甚為痛苦。后來我不但地,想再古籍中找尋治療良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的臨床運用比對,發現了治療帶狀皰疹比較理想的辦法。 一天看到中醫名家何紹奇介紹瓜蔞紅花治帶狀皰疹,而瓜蔞紅花治療帶狀皰疹源出于明代名醫孫一奎《醫旨緒余》,原書記載:其弟性多暴躁,于夏季途行過勞,又受熱,突發左脅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水皰瘡三五點,脈弦數,其痛夜甚于晝。醫作肝經郁火治之,用黃連、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愈甚。又加青黛、膽草,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于四鄰,脅中痛如鉤摘之狀,次早觀之,其紅已及半身矣,水皰瘡又增至百數。”從他記述的癥狀來看,應該是帶狀皰疹無疑。孫一奎于是求教于他的老師黃古潭先生,黃師曰:“切脈認證則審矣,制藥訂方則未也。”改用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連皮搗爛,加甘草二錢,紅花五分,一劑而愈。 后來又看到華夏中醫論壇中有一位網名叫“古道瘦馬”的老中醫也很推崇這個簡單的處方,他是看鄒孟城的著作《三十年臨證探研錄》,發現了這個神奇的專病專方,他在論壇是這么論述的“皰疹流行,余于數日內接治五、六人,無論癥之輕重,皆以上方(瓜蔞紅花)加板藍根15g予服。惟全瓜蔞不用如許之多,改為重者30g,輕者l5g,中者21一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謂之神矣”。輕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者,概以此方投之,無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積最大者幾達胸部之半,理療—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凈。而其得效之遲速,與瓜蔞用量極有關系。故凡體質壯實者,瓜簍用量宜適當加重,藥后若輕瀉一、二次,則見效尤速。若體質不壯壯,瓜蔞不便重用者,多服數日,效亦可期。《重慶堂隨筆》云:“瓜萎實潤燥開結,蕩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秉S古潭可謂善識斯癥者矣,可謂善用瓜蔞者矣。是知讀醫書不可刻舟求劍,當別具只眼,觸類而旁通之。關于甘草,余有時僅用3g,同樣有效。而紅花每以1.5g為率,并不多用,而屢收捷效;余用藥不尚其多,藥量不尚其重,并非矯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藥,適事為故。由是一端,余亦屢為人所貶斥,然余終不悔。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則非余所聞矣。” 古道瘦馬,很奇怪的名字,原來他就是王幸福老中醫,后來看了他的著作《杏林薪傳》,書中他把瓜蔞紅花作為治療帶狀皰疹的特效方。該書通過秘法薪傳、用藥傳奇、醫方真諦、辨證心悟、醫話雜談、醫案啟示、醫林采擷7章,闡述了王幸福老中醫幾十年行醫之心法。 后來又看到余瀛鰲先生一篇回憶其師秦伯未先生的文章(《古醫籍各家證治抉微》),文章說:“1959年仲夏某日,一人因纏腰火丹(帶狀皰疹)來診,發病已三日,已用過中藥,無效,左脅下、腰部皰疹繼續增多,痛甚,索閱前醫處方,與龍膽瀉肝湯相近。秦用瓜蔞一枚、紅花一錢半,生甘草三錢,過了幾天,患者電話告知:服藥后當天晚上疼痛已然減輕,得以安眠,共服四劑而愈。秦先生用的方,就是孫一奎此方。附錄于此,以供臨證者參考。” 這張處方,王幸福老中醫定名為“瓜蔞甘草紅花湯”,他多年以來,用以治療帶狀皰疹,多在一、二周之內見效。瓜蔞甘草紅花湯乃以瓜蔞一枚(約合今30到50克)為主藥,瓜蔞性味甘寒,不唯以清化熱痰、通腑開結見長,且能“舒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重慶堂隨筆》),《藥性類明》更說“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潤,故郁熱自通?!?因瓜蔞用大量易滑腸而引起腹瀉,故用甘草甘緩和中,雖說“痛隨利減”,但畢竟泄多傷正,故乃重用甘草;些許紅花,則取其入絡行瘀。藥雖寥寥三味,而用意頗為周到,所以取效甚捷。 后來,我用此方治療帶狀皰疹,發現療效確實神奇。因為現在全瓜蔞一般藥房沒有,于是經常這樣使用:瓜蔞仁30g,瓜蔞皮30g,紅花8g,生甘草12g?;颊叻幰院?,大便會變稀或腹瀉,一般當天疼痛消除,3到5天就可以痊愈。真的可以用藥到病除來形容。因為療效好,價格便宜,所以病人介紹病人,近3年,看了很多帶狀皰疹的病人。至于因延誤治療,帶狀皰疹病人遺留的神經痛,治療也有好方,下回再詳細向大家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