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個經濟學的專有詞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學詞匯,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都會用到“沉沒成本”這個概念,簡單來說,沉沒成本是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付款、投資等等。舉個例子,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就可以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付錢后發現電影不好看,會有兩種決定:1. 忍受著看完;2. 退場去做別的事情。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考慮錢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買票了,那么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于你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經濟學家往往建議人們選擇后者,這樣你只是花了點冤枉錢,還可以通過騰出時間來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而選擇前者你還要繼續看爛片受罪。 對于已經付出并不可收回的成本,在決策時應該理性思考,不受其影響,不考慮已有的付出。一個擁有完整、健全的邏輯的機器人在做選擇時絕不會把沉沒成本考慮在內,但是人類沒有那么理性,常常會犯二。 因為作為一個擁有情感的人,我們對損失的憎惡會蒙蔽自己的理性,讓自己邁入沉沒成本的陷阱。 為什么有人寧選更貴不選更好? 損失憎惡(loss aversion)是人類心理上的一大動機。在你確定了一個損失之后,它就會在你的頭腦中縈繞不去;當你再次想到它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比之前更加沉重。然而在決定未來時抱住過去不放,你必將面臨沉沒成本造成的危險。 其實,無論是在經濟活動還是個人生活中,小到一盤剩菜,大到一段感情,我們都常常面臨著選擇的難題:是放下還是執著?其實,該放下的時候就應該放下,該走開的時候就應該走開,否則,你就如深陷泥潭,只能一味地不斷投入下去,不得回報,永遠“沉沒”。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都做不到“嘎然而止”,轉身離開。歸根結底,還是人們普遍的“憎惡損失”從而逃避現實的心理在作怪。 1985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霍爾.亞科斯和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卡特琳.布拉默做了一個實驗,該實驗證明了人們在沉沒成本面前會做些多么愚蠢的事。他們讓實驗對象假設自己花了100美元買了密歇根州滑雪之旅的票,但在那之后發現一個更好的威斯康星州滑雪之旅——只要50美元,于是也買了它的票。然后,研究者讓實驗對象假定,這兩個旅行的時間互相沖撞,而兩張票都不能退或者轉讓。你認為他們會如何選擇呢?是選100美元那個“不錯”的旅行,還是50美元的那個“絕佳”的旅行? 在實驗中,有一半人選擇去參加前者——那個更貴的旅行。雖然它可能不像后者一樣有趣,但是不去參加它的話,損失也更大。然而這就是一個謬誤了!因為無論如何,無論你花50美元還是100美元,你花出去的錢都是收不回來了。這個謬誤讓你無法意識到,最好的選擇是要在將來帶給你更好的體驗,而不是為了彌補你在過去損失的那50美元。 現實生活中,面對自己付出的心血,我們總會戀戀不舍。所以常常有人在優柔寡斷中被局勢推著不停地向前,因為他們不愿面對現實,認為自己一旦轉身,就是“損失”。殊不知,無論你轉身與否,無論愿不愿意面對,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你的損失已經在那里,無可挽回。你所需要決定的,是繼續“損失”下去,還是及早“止損”? 有時候,人們不能把自己從過去的決策中解脫出來,還因為有意或無意地不想承認過去的錯誤。出于面子出于虛榮出于自尊,很多人執著的不愿也不甘就此轉身。因為,“轉身”常常意味著“放棄”;而“放棄”,就無異于公開宣布自己的失敗,即:自己所辛苦投入的成本無法回來。而這確實需要勇氣,面對“血本無歸”的局面,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大氣地甩甩頭,坦率地承認:“我栽了”,“我輸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無怨無悔地“認栽”,然后瀟灑地走開。 那么,為了對得起電影票,堅持把無聊的電影看完(你的時間不寶貴?);為了不浪費,堅持把剩飯菜吃完(你的身體不重要?);為了曾經付出的感情,堅持對不該愛不合適的情人不放手(你未來的幸福可以犧牲?)為了曾經的努力,即使看不到希望,也要堅持(你是不是損失和浪費了自己的其他機會?)這值得嗎?你這么執著前行,考慮沒考慮前行的風險究竟有多大?是否是在用自己的健康、幸福和未來人生做代價? 西諺云:不要為灑掉的牛奶哭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