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藍藍
讀詩歌,首先要認識意象,詩歌的意象是詩人的靈魂,亦是具體的物象,也是情與景、心與物、神與形,更是讀者鑒賞詩歌的一道門。意象很大程度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意象是創造出來的。個體的思維差異,所以,閱讀詩歌時,千人有千人的理解法。
一首詩歌應用同一意象,實質上指向和意義是不同的,對于初接觸詩歌者來說很難把握意象的意義和內涵。賞讀和分析一首詩歌,首先要抓住整首詩歌的全局意象,但不會每個事物都能成為詩歌中的意象,能成為意象的一定是有著深意的、形象豐富的、生動的事物,具有超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詩海中的意象世界多彩、奇妙、深邃、無與倫比,超過了詩歌本身的魅力所在,這種純粹、純而又純的美學追求能把一個人完全融化,像雨露,像清泉,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寫詩歌評論更要著重抓住詩中的主體意象,不用套路和引用別人的話來作敷衍,應該用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去解說。想寫詩歌評論首先要學會去解讀詩歌,一個連詩歌怎么去解讀都不懂的人,怎么去寫評論?
詩歌中很多詩人用多個意象來完成整首詩歌,那我們在解讀時一定要抓住主體意象,這樣等于打開了詩歌的那道門,那你會順著門道自由行走……所以,準確把握意象的含義很有必要,也是必修課。一首像樣的詩歌必定有以下幾點;意象的并置、融合、疊加、流動,超時空意象的結合。
詩歌的語言有多種,但切記;詩歌的語言是語言藝術。寫詩歌首先要學會怎么去解讀,詩歌語言不同于一般文學語言,也不能單單看文字的表面。沒入門的詩歌寫作者認為,語言犀利就是好詩歌,那是一個誤區。一首完整的詩歌,在意象中傳達予人一種指向的內在的意義,這就是詩歌,和語言犀利不犀利沒有關系。特意把語言弄得繞口,那是不可取的。還是那句話;沒框架不等于沒形,詩歌形體還是存在的,詩歌應該保存無形的整體形態,在這個基礎上自由發揮、創新,這才有利益現代詩歌的發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象句在詩歌作品中的應用效果
晁一民
自古以來,詩歌句子所構成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是美麗的,不但能吟誦,還能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從我國詩歌鼎盛時期的唐詩宋詞,到吟唱不衰的元曲清律,以及新中國誕生前后的“五四”新詩體,都在詩歌藝術史上留下了值得稱頌的光輝篇章。歷史進入20世紀70年代,在經歷了文革樣板文化的頹廢創作期之后,詩歌藝術也開始出現新的藝術形式,從《天安門詩抄》新自由體詩歌的興起,到朦朧詩的出現,詩歌藝術也像其他體裁的文學藝術一樣,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歌頌祖國巨大變化的新、舊體詩歌和反映“傷痕”后思想的自由體新詩不斷出現,給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帶來了可喜的變化。特別是“朦朧詩”的流行,使詩歌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直到90年代初期,“朦朧詩”被大眾認為越來越難以讀懂,才又出現了探索性的“先鋒派”,直到今天,由朦朧和先鋒混合體的新詩寫作技巧依然在詩歌創作中被詩人探索著,意圖尋找出新的詩歌表達形式和出路,因此,由朦朧詩和先鋒詩衍生出來的意識化、口語化詩歌寫作手法在詩歌作品中隨處可見。上個世紀,由于西方詩歌藝術對東方詩歌藝術的影響,詩人自然地吸收了西方詩歌的一些創作意識和形式,詩歌作品中意象句的運用逐漸被詩人所重視,下面,我就談談這方面的詩歌藝術在詩歌創作中的應用和所帶來的藝術效果,和詩人們共同探討。 詩歌作品中的意象句,其最大特色就是擬人化寫作技巧在詩歌寫作中的應用,使詩歌句子構成獨特的藝術形象,給讀者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和愉悅的精神境界。其擬人手法,與比喻和象征手法不同,與比喻相比較,寫作手法基本是一樣的,但它更直接,產生的藝術效果也更精彩,例如,比喻句子:“云朵像棉花一樣/被微風吹拂著/在天空飄動”,而意象句可以這樣表達:“微風采摘著朵朵棉花/向注目者展示天空的誘惑”,第二種寫作手法,雖然沒有提到云朵,可是微風采摘棉花的形象,其中“采摘”一詞,就讓讀者立刻聯想到采摘棉花的勞動場面,“天空的誘惑”,自然就讓讀者聯想到了云朵的形象,“云朵像棉花一樣”的比喻效果也就不言自明。 為了更具體地探討詩歌意象句在詩歌作品中產生的藝術效果,下面提供一首青年女詩人楊玫的《春語》,該首詩歌中的意象句比較多,讀者可以從這首詩歌中看出意象句在詩歌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非凡的藝術功能:“桃花壓彎了三月的背/讓唐詩長出手臂 撐腰//小草擠窄了春天的路/讓羊兒貓步 踮腳//溪水洗清了楊柳的發/讓燕子插上頭花//鳥鳴涂藍了天/讓白云輕輕舞蹈//泉水潤活了石頭/讓青苔說話//青山擁抱了綠水/讓風兒描寫身段苗條//油菜花鋪開陽光/讓蝴蝶折疊 打包”。其中,“桃花壓彎”,一個“壓”字,就給詩句增添了鮮活的色彩;“三月的背”,三月居然有背,耐人尋味;“唐詩長出手臂”,詩能長出手臂來?擬人、夸張得真是可以,值得回味;“小草擠窄了春天的路”,擠窄了春天的路,形象;“溪水洗清了楊柳的發/讓燕子插上頭花”,溪水會為楊柳洗頭發,燕子能給插頭花,真是奇妙;“白云輕輕舞蹈”、“青山擁抱了綠水/讓風兒描寫身段苗條”,這些意象句的運用,展示出了詩歌較強的藝術特色,給讀者創造出了奇特的想象空間和增添了閱讀的情趣和樂趣。這首詩歌描寫了春天的景致,在意象句的運用上是成功的,但對于一首詩歌的成功來說,只注重了意象句的表達,描寫了春景,沒有把人的思想表達出來,給人留下了一種柔弱無骨的感覺,略微淺顯了些,讀后讓人感覺仍有點遺憾,整首詩歌就有了點美中不足,但與報刊和網絡上眾多的詩歌作品相比較,也算是比較優秀的了。 詩歌藝術中意象句的應用,早在唐代詩歌創作中就很普遍了,只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沒有被后人列入專題研究,直到外國詩人根據唐詩翻譯的作品傳播開來,意象句在詩歌藝術作品中的運用才普遍起來,才被中國詩人所注意,所了解。唐詩是格律詩,這是國人都熟知的,然而外國人翻譯成外語詩歌后,就成自由體詩歌了,再翻譯成漢語,根本就看不到了格律的影子,只有唐詩中的精華部分,也就是翻譯成外國語言的意象句,在自由體詩歌中展現出來的魅力給世界詩歌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了中國的自由體詩歌創作,并且長久不衰,至今仍然被詩人廣泛運用。詩歌作品中所謂的意象句,是采用擬人、象征、比喻、夸張等寫作手法創造的句子,直接以詞語敘述形式出現在詩歌作品中,往往以“牛頭不對馬嘴”般的聯系使所表達的語句形象起來,引人聯想,形成比較奇特的藝術境界。運用互不相干的名詞比擬,動詞關聯,是其最大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點。 被稱為世界意象派詩歌重點作品的《在一個地鐵車站》,幾乎成了美國詩人龐德的代表作,詩歌僅僅兩句:“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其中“黑色枝條”,讓人不由就聯想到車站中有序向各個方向“生長”的車輛行使的軌道;“許多花瓣”,在這里代表的是“許多面孔”,以花瓣來形容面孔,可以看出,許多美麗的女人面孔出現在了地鐵車站上,像花瓣一樣吸引了作者的目光?!霸谝粋€地鐵車站,在巴黎,在詩人走出車廂的那一瞬,顏色的斑點,使概念疊加,心靈的呼嘯,使全世界的詩歌得到了一次顫動,一次,一次……”這是筆者多年前看到該首詩歌,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所想象到的景象,記錄下來,至今仍然熟記在心,可見一首意象派詩歌作品的影響力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