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紹50例65歲以上股骨頸骨折病人住院期間實施康復訓練的方法和體會。康復訓練可有效預防并治療臥床引起的褥瘡、深靜脈血栓、患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直,要根據病人的特點進行護理指導,確保康復訓練的有效實施。 1.2.4專科護理 1.2.4.1牽引護理 皮牽引和骨牽引是股骨頸骨折常用的牽引方法。牽引時肢體的位置是否正確與肢體功能恢復關系很大。骨牽引時將患肢放在勃郎氏架上,肢體呈外展內旋位。保持上半身處于床縱中軸線上,患肢外展20°~30°。皮牽引時,為防止患肢外旋可同時穿“丁”字鞋[3]。皮牽引重量不宜超過5 kg。骨牽引者,其牽引重量視情況適當調節,維持量一般為體重的1/7。牽引重錘必須懸空,牽引繩要與患肢長軸平行,防止斷裂或滑脫 1.2.4.2保持引流管通暢 經常檢查負壓球是否存在負壓,引流管有無受壓或扭曲,管腔內有無血塊堵塞。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并記錄。在進行護理工作及使用便器時防止引流管被牽拉脫出。 1.2.4.3預防骨牽引針眼感染 保持針眼干燥、清潔,針眼處不需覆蓋任何敷料,每天用酒精棉球涂擦1次即可。針眼處有分泌物或痂皮需用消毒棉簽將其擦去防止痂下積膿。 1.2.4.4加強并發癥的護理 既往股骨頸骨折特別是老年性股骨頸骨折的病人,大多數死于并發癥的惡化。因此護理應特別注意。骨折患者臥床時間長,活動量小,腸蠕動減弱,易引發便秘。因此,我們針對不同患者給以高營養、富含多種維生素的粗纖維食品,如海帶、紫菜、芹菜、蜂蜜等。由于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應注意適當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多吃牛奶、豆腐等含鈣豐富的食品。降壓藥劑量適宜,一般為常用量的1/2或1/3達到控制血壓維持穩定水平,注意防止誘發血壓升高的因素,如病人疼痛睡眠不佳適當給予止痛和鎮靜劑,避免血壓升高。對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要控制飲食。由于外傷的應激反應,非糖尿病的病人,血糖也常常偏高,因此傷后2周內每日至少測血糖1次。糖尿病病人的抵抗力低,容易感染,故應注意其口腔及皮膚衛生,尤其對長期臥床的病人,更應注意防止褥瘡形成。如有皮膚破損應及時處理。應用胰島素治療時,做到劑量準確。對伴有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占7.85%),適當應用抗生素,鼓勵病人用力咳嗽、咳痰,多變動體位,每天給予扶起,叩背以促進排痰。行超聲霧化吸入,液化黏稠痰液或口服祛痰合劑,以利痰液排出。牽引病人由于長期仰臥,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受壓過久,最易產生褥瘡。間歇解除局部皮膚受壓是預防褥瘡的重要措施,而定時翻身則是最簡單而有效的手段。建立翻身卡,每2h翻身1次,骨突部用50%酒精或紅花酒精按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早晚各用溫水擦浴。會陰部有大小便污染時隨時清洗。給病人翻身或使用便器時,動作輕柔,勿拖拽病人,以防擦傷病人皮膚。加強泌尿道的護理。對留置尿管者,應行膀胱沖洗,每日2次,每天更換尿袋1次。女病人用碘伏擦洗外陰每日2次。老年人怕麻煩不愿飲水,應注意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2000ml-3000ml。每日尿量應保持在1500ml以上,達到生理性沖洗,促進細菌的排出,預防泌尿系感染和結石。鼓勵病人利用牽引床上的拉手抬起上身和臀部或坐起,以增加活動量,促進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必要時行超聲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預防呼吸道感染。適當應用抑制血小板凝集藥物腸溶阿司匹林50mg口服,每天1次;或應用低分子肝素鈉臍周皮下注射,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 2 結果 本組50例病人提高給于正確的康復訓練,無1例因翻身受限發生骶尾部褥瘡;7例使用便器擦傷皮膚,經鍛煉治療5~7天治愈;12例患肢水腫經鍛煉,出院前明顯好轉;住院期間病人健側下肢與患肢比較無明顯肌肉萎縮。通過鍛煉緩解了臥床帶來的不適,經電話或上門隨訪病人均能生活自理或部分生活自理。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多見于60歲以上的女性,它是以骨質疏松為基礎的疾病,婦女絕經后由于雌激素分泌低下,腎臟合成活性維生素D減少,小腸吸收鈣的能力減弱等原因,致使骨形成緩慢造成骨質疏松癥[4]。股骨頸骨折約60%是因為摔傷,它主要是由于老年人關節活動受限和腳力不足所致,加之老年人視力和平衡感覺下降,有的還伴有腦神經疾患如偏癱,癡呆或受平時服用藥物副作用的影響而造成摔傷并骨折。老年股骨頸骨折后臥床時間3~12周,如出現并發癥給病人增加痛苦和經濟負擔,從本組護理病例的實踐中,認為早期實施康復訓練,可以有效預防并治療褥瘡、深靜脈血栓、患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直。 韓愛琴(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河南平頂山 467000) |
|